更新时间:2024-05-31 10:25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是北京大学的二级学院。
1956年3月,由闵乃大教授、胡世华教授、徐献瑜教授、张效祥教授、吴几康副研究员和北大的党政人员组成的代表团,参加了在莫斯科主办的“计算技术发展道路”国际会议。为中国制定12年规划的计算机部分作技术准备。随后在制定的12年规划中确定中国要研制计算机,并批准中国科学院成立计算技术、半导体、电子学及自动化四个研究所。当时的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处由中国科学院、总参三部、国防五院(七机部)、二机部十局(四机部)四个单位联合成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应成立了计算数学专业和计算机专业。
1958年12月,北京大学在物理系无线电物理、电子物理等专业基础上成立了无线电电子学系。
1978年,北京大学在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和无线电电子学系计算机专业基础上组建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系
1985年,由数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电子学系等校内十个系(所)联合组建了信息科学中心;同年,成立了微电子学研究所。
1996年,北京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更名为北京大学电子学系。
2002年,北京大学在原电子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系、信息科学中心和微电子学研究所的基础上,正式组建成立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有4个教学系,8个本科专业。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有3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2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世界一流建设学科(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国家重点一级学科(2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二级学科(5个):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1个):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量子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物理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量子电子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有教职工398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等人才数十余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李晓明、程旭、陈清、吴玺宏、封举富、黄如、谢冰、刘晓彦、王腾蛟、侯士敏、王千祥、张路、黄罡、黄铁军、张帆、周小计、张志勇、王胜、周明辉、王立威、王兴军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入选者(6人):郭弘、梅宏、刘濮鲲、黄如、张兴、陈清
注:名单不全
参考资料: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有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
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软件工程(设5个专业方向)、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
国家级精品课程(5门):软件工程、数字逻辑电路与实验、计算概论、数据结构、离散数学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学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研究中心)、13个研究所。
2002年至2020年,学院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530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近30亿元;获国家级科技奖励2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1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励50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29项;在重要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近60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800余篇,获得授权专利110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200余本。
据2020年8月官方资料显示,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组织开展了信科之星、围炉夜话、LAB杯、学术十杰、新年晚会五项学院品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