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

更新时间:2024-01-19 00:08

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于2018年12月19日正式成立。

中心简介

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中心由北京大学博古睿研究院共同发起,聚焦东西方对话,对影响人类变革的深刻变化开展跨文化、跨学科研究,旨在汲取现代文明的积极成果,关注东方的声音,发现和寻找开启新文明类型的思想。聘请中国杰出的学者进行研究、传播并推动产生应对全球挑战的新理念。研究人员和学者关注前沿技术和社会治理等相关主题,特别是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以及全球治理变革等议题。博古睿研究院投入2550万美元用于中心建设,包括设立“博古睿学者”项目,举办学术讲座、学术研讨会,支持学术出版,推出全媒体传播产品以及其他项目活动。

研究领域

前沿科技与哲学

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在前沿科技的推动下,人类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认识世界; 与此同时,前沿科技也给人类认识自身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数字化技术和认知科学的进步,不断刷新和挑战人类对心智的理解,而日新月异的生物技术又为我们带来了全新的伦理问题。我们主张充分利用全球思想资源,挖掘能够回应前沿科技范式挑战、具有跨学科启发性意义的、沟通过去与未来的哲学议题,培育并塑造有时代影响力的人文思想和科学技术理念。

创意未来

数字技术、基因编辑和其他深刻改变世界的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我们对未来的想象。我们邀请人工智能、机器人、基因编辑、气候变化方面的科学家,以及虚拟现实、游戏和在线应用方面的技术专家来描绘他们的研究愿景,并预测人类社会和地球系统的未来情景。同时,科幻作家、艺术家和策展人创造对未来的想象,把我们带到想象领域的叙述和故事。

古典智慧与行星治理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巨大变革与转型的时代。前沿科技迅速发展迭代、地缘政治角力加剧、多国政治极化、社会撕裂、气候危机不断深化。这些全球性的变革与挑战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借助古代治理智慧的精华,充分利用全球思想资源,探讨和挖掘契合全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整体利益的、面向未来的全球性治理理念,培育并塑造有全球影响力的新思想、新观念与新实践。中心希望进一步拓展治理方面的探索,关注源于全球哲学、文化、历史传统的价值观体系是如何塑造和限制当下全球社会的治理理念与实践。我们鼓励挖掘底层思维,在个人、社会、政治、及文化生态等多个层面对人类关系理性的本质进行反思,探索如何在超越已有系统局限性的基础上走向一种真正开放多元的、兼具全局性视野的价值观体系。借助对这一价值观的探索,我们将致力于思考如何构建以全人类及其生存环境整体利益为导向、体现和谐共生的“行星式思维”的未来全球组织及治理模式。我们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的思考者加入我们的项目,共同推进这一意义深远的思想转向和升维。

影响力

图书出版

《智能与智慧:人工智能遇见中国哲学家》(中信出版社)

《走出人类世: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哲思》(中信出版社)

《社交机器人:界限、潜力和挑战》(北京大学出版社)

自我隧道:心灵科学与自我神话》(北京大学出版社)

《机器人伦理学导引》(北京大学出版社)

《萃嶺》杂志

随着第一期《萃嶺》杂志的发行,博古睿研究院继思想杂志Noema 之后,实现并推出了全新的中文内容出版平台。《萃嶺》由博古睿研究院出品,博古睿研究院中国中心策划、编辑并推出,是一份融汇东西方创新思想的杂志。在中文语境里,“萃嶺”有草木茂盛的青山碧岭之意,与研究院名称的德语意涵相映成趣。我们希望依托深厚的学术基础、大人文的思维广度以及拓展性的前沿视角,聚焦全球性大事件、大议题,观照变革时代新思想。《萃嶺》创刊号的主题是行星智慧(planetary wisdom),聚焦博古睿研究院近一年来所关注的与行星思维和行星哲学有关的思考。萃嶺全年在线发布,不定期印制一刊《萃嶺》。

常驻项目

世界思想家系列

世界思想家系列邀请对不同文明的演化与世界史宏大图景有深刻洞见的思想家分享他们的知识与智慧,以期增强各文明之间了解和信任,减少偏狭、傲慢与误解。本系列第一场对话于2020 年7 月举行,由《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作者贾雷德· 戴蒙德教授主讲。2021 年8 月19 日,世界思想家系列的第二场对话邀请了历史学家、汉学家、香港大学前校长王赓武教授,就“世界历史中的中华文明”分享他的研究和观点。2022 年7 月3 日,世界思想家系列的第三场对话邀请了2021 年博古睿奖得主,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价值中心生物伦理学教授彼得· 辛格分享了他对“动物与伦理”的见解。

博古睿讲座系列

博古睿讲座系列为博古睿学者以及中心合作学者提供一个与公众分享他们最新研究成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他们可以在现场和线上与关注其领域研究的公众有深刻的交流。从2019 年3 月开始,中心已经举办的博古睿讲座,涵盖如:“可遗传基因编辑”、“大数据对科学的底层思维之挑战”、“护理机器人和伦理”、“儒家常识遇见人工智能革命”、“人工智能伦理:为责任而设计”、“不完美的基因:新基因起源中的人类演化”等话题。

博古睿学者

2023-2024年

蒋运鹏,清华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

赖立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

王婧,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教授

吴家睿,中国科学院系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

2022-2023年

宝树,科幻作家

陈霞,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龚隽,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

刘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暨IDG/ 麦戈文脑科学研究院教授

吕晓宇,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

龙星如,独立策展人

梅剑华,山西大学哲学社会学学院教授

2021—2022年

陈海丹,北京大学医学院伦理学副教授

陈小平,中国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

葛鉴桥,北京大学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讲师

李沉简,北京大学神经科学讲席教授

刘晓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张祥龙,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

2020—2021年

白书农,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段伟文,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科技哲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郝景芳,小说作者、研究员、雨果奖获得者

陆俏颖,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助理教授

王小塞(Sebastian Sunday Grève),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助理教授

2019—2020年

何怀宏,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

汪阳明,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教授

吴天岳,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副教授

2018—2019年

曾毅,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类脑智能研究中心副主任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

2017—2018年

何随德(Peter Hershock)-东西方中心亚洲研究发展项目经理

2016—2018年

慕唯仁(Viren Murthy),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副教授

安乐哲(Roger T. Ames),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人文讲席教授

白彤东,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

2016—2017年

安靖如(Stephen Angle),维思大学东亚研究弗里曼讲席教授

拉贾维·巴哈加瓦(Rajeev Bhargava),印度( 新德里) 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主任

2015—2017年

李瑾,布朗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教授

孙笑冬,社会学杜克大学副教授

学术委员会

林建华,联席主席、北京大学前校长

安乐哲(Roget T. Ames),联席主席、博古睿中国中心高级学术顾问、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人文讲席教授

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人文讲席教授

王博,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

袁明,北京大学燕京学堂名誉院长

尚新建,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教授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