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图书馆

更新时间:2024-07-03 10:09

北京大学图书馆(Peking University Library)成立于1898年,前身为京师大学堂藏书楼,1912年更名现名,是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立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是中国最早的现代新型图书馆之一,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已发展成为资源丰富、现代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研究型图书馆。

书城春秋

民国时期

早在京师大学堂成立之初,原强学会和官书局的藏书归入京师大学堂,这是京师大学堂的第一批藏书,可惜这批图书多毁于庚子事变。

1902年10月,京师大学堂藏书楼成立。第一任馆长——京师大学堂提调梅光羲到任,从各地官书局征调的第一批图书到京。藏书楼设于京师大学堂(今景山东街,原地安门内马神庙前和嘉公主旧第)中心大殿后方的一座楼房,相传为和嘉公主的梳妆楼。藏书楼成立之初,藏书约78000余册。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其藏书成为京师大学堂复校后的第一批藏书。

1904年,接受巴陵方氏碧琳琅馆藏书捐赠,这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接受的第一批重要个人捐赠,成为馆藏善本图书的基础。

1906年3月,图书馆经理官王诵熙主持制订了《大学堂续订图书馆章程》,并整理编订《大学堂汉文图书草目》。

1909年9月22日,京师大学堂咨请各省提学使购书寄京文称:“本堂开办分科,遵照奏定章程设立图书馆,广置中外各种图书,以备学生参考之用。查江苏、江宁、江西、浙江、广东、湖南、湖北诸行省,向有官书局,并省城内外各书局、书坊出售各种图书。兹特开章寄呈,敢祈照章饬购,觅便寄京,或由委员携解来京交本堂查收……惟须九月运解到京,以为开学之用。”

自1905年至1911年,藏书楼用于购置图书经费总计25000余两白银。

1912年5月3日,国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呈请京师大学堂改称为北京大学校,藏书楼也因此正式更名为北京大学图书馆。

1914年1月,图书馆主任徐鸿宝主持对馆藏图书进行了全面清查整理,并编制了供读者查阅的中文书出借草目和西文书分类目录。

民国初年,得益于校友周慕西博士、日本阪谷男爵、英国教授亚当士、黄树因讲师等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赠书,馆藏得到很大补充。

1916年4月,图书馆制订借书规则8条,对借书手续、出借书籍范围、出借册数限额、借阅时间,以及损坏遗失图书的赔偿等均有规定;图书馆制订阅览室规则7条,对入室阅览人员及阅览时间、取阅图书手续、室内秩序、损坏图书赔偿、违规处理等均作规定。

1918年1月,经章士钊推荐,蔡元培校长任命李大钊为图书馆主任,并推动北京大学评议会通过了“图书馆主任改为教授”之决议;李大钊在其任内,使馆藏以年均1万册左右的速度增长,并通过一系列改革和整顿,将北大图书馆建成为居全国领先地位、具有重大影响的一流大学图书馆,被美国ALA“World Encyclopea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称为“中国现代图书馆之父”。4月,图书馆制定《修正图书馆借书规则》,完善借阅制度。当月亦延长了开馆时间,使北大图书馆成为当时开馆时间最长的图书馆之一。

1920年5月,李大钊主持制定的《北京大学总务处图书部试行条例》经校图书委员会通过实行。条例吸取了国外图书馆的管理方法,规定了职责分工和工作要求。是月,在李大钊主持下,对图书馆机构进行了调整,设立了登录课、购书课、编目课、典书课四个业务部门。

自1920年起,北京大学图书馆同时使用“北京大学图书部”的名称,直至1930年。

1923年6月,美国国会图书馆寄赠了该馆全套目录卡片近百万张给北大图书馆,之后每年寄赠新卡片约四、五万张,是当时东亚地区唯一的一份美国国会图书馆完整卡片目录。

1927年,军阀张作霖将北大在内的北京九所高等院校合并为“京师大学校”,北京大学遭受摧残,图书馆业务处于停顿状态。

1930年12月,蒋梦麟任北京大学校长,主持一系列改革,包括将图书馆改为由校长直接领导,正式取消“图书部”,采用“北京大学图书馆”统一名称;以全校经费的五分之一作为图书仪器购置费,使得馆藏增长较快,此次发展的黄金时期因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而被迫中断。

1937年8月,因抗战爆发,图书馆开始南迁,藏书全部沦陷北平。10月,由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组建的长沙临时大学正式开学。三校图书馆与迁长沙的北平图书馆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合作,成立临时大学图书馆,北平图书馆馆长袁同礼兼任馆长。1938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至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也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图书馆,袁同礼任图书馆馆长,严文郁任主任。

1945年抗战胜利后,袁同礼作为政府代表到北平接收北京大学图书馆,并暂代馆长之职。

1948年12月,为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五十周年,在图书馆举办的展览有:校史及已故教授著作展览、馆藏古籍善本展览、《水经注》版本展览(善本及《水经注》展览图书编成《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录》)等。

1946年至1949年期间,藏书又一次较快增长,成为仅次于北平图书馆的全国第二大图书馆。

建国初期

1949年2月,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布正式接管北京大学;5月,新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成立,任命向达为图书馆馆长。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新北京大学迁至北京西郊燕京大学校址。燕京大学和中法大学、中德学会、美国新闻处等机构藏书约75万册并入北京大学图书馆,同时随院系调整调出图书20万册。原存北大文科研究所的以“艺风堂”和“柳风堂”藏拓为主体的一批金石拓片调归北大图书馆。图书馆迁至北京西郊原燕京大学图书馆馆址(称为北大图书馆总馆)。馆藏总量160万册。共有职员71人,其中原北大38人,原燕大33人;另有工友14人。

1954年至1957年,先后制定了《中文编目股工作条例》、《西文编目股工作条例》、《期刊资料股工作条例》、《采访部工作手册》等业务规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文化大革命开始”,图书馆坚持编撰数十年的中文著者目录、西文主题目录被中断。根据备战要求,善本书迁至北大汉中分校。

1969年,汉中分校图书馆成立。至1979年汉中分校图书馆撤销,馆藏善本图书及部分普通图书迁回北大图书馆。

1972年4月,校党委常委开会,批准新图书馆建在毛主席塑像广场,即哲学楼与第一教学楼之间,共占地18000m,图书馆要建地下书库;要考虑实用,注意美观,适当考虑民族形式;行政用房要尽量减少(不能超过10%),学生阅览室座位计划设1100个,教员阅览室座位290个,目前设计可供10年内发展需要,10年后可在上面加层。

1975年,分编工作开始采用新版《中国图书分类法》,除古籍外,其它书刊均应用新分类法至今。为配合新分类法使用,图书馆编目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改进馆藏目录组织体系,目录设置为善本、线装、解放前平装、解放后平装“四头”,共六套目录;中文图书书次号改著者号为种次号;字顺目录由五笔改为汉语拼音检字法;成立了日文编目组,日文分编工作独立。

改革开放

1978年5月,邓小平为北大图书馆题写馆名。

1981年,由北大图书馆发起倡议召开全国高校图书馆第二次工作会议,组建了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委员会(简称图工委)及其办事机构秘书处。秘书处及其主办刊物《大学图书馆动态》(1983年更名为《大学图书馆通讯》、1989年更名为《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

1983年,北大图书馆承担了国家教委委托的全国高校文科专款及世界银行贷款采购外文原版图书的工作,至1991年结束。两项工作共计4个项目、2430万美元的外文图书采购任务,北大图书馆为此专门成立了专款采购办公室,由马士沂、蒋彦振先后担任主任,抽调了有经验的馆员从事这项工作。西文图书编目率先采用国际标准书目著录格式(ISBD)和英美编目条例(AACRII),建立了规范文档。

1984年中文图书编目采用国家标准《普通图书著录规则》。正式建立书刊剔除制度。部门主任一级的干部实行聘任制。

1985年,开始改革职称评定,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

1986年,图书馆购买的VAX11-750小型计算机到货并安装调试完毕,标志着图书馆自动化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88年,北京大学文库成立;完成“北京大学1978-1987年科研论著题录”情报数据库的建立;图书馆牵头承担了“中文书目合作回溯建库”项目,全国共29家图书馆参加。

1991年10月,文、理科两个开架借书处实现流通管理自动化。

1992年,建馆九十周年,江泽民总书记为图书馆题词“几代英烈百年书城;发扬传统继往开来”,出版有《北京大学图书馆 1902-1992》画册、《北京大学图书馆九十年记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图书馆金石拓片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古典小说戏曲目录》、《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朝鲜学书目汇编》、《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科技工具书简介》、《孟子索引》、《论语索引》、《文明的沃土》读者征文集等。首次举办北京大学图书馆 “五四科学讨论会”,出版《北京大学图书馆同人论文集——纪念建馆九十周年》。

1996年8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匹兹堡大学图书馆在中美之间首次使用Airel实现文献传递服务。12月,“‘211工程’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由“211工程”部际协调小组正式部署立项。

1998年5月4日,北大图书馆新馆舍(东馆)于北大百年校庆之际竣工,由香港著名实业家李嘉诚先生捐资兴建。该馆舍总建筑面积26,680平方米,以西侧与老馆舍(西馆)东侧相连而建,东西馆总建筑面积在当时居亚洲高校图书馆之首。在2005年西馆改造后,北大图书馆的馆舍总面积达到53,000平方米。

1999年,北京大学实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图书馆经费得到前所未有的增加,基本上保证了中国国内中文学术图书、期刊的订购,同时增加外文期刊订购,大量引进和自建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据库、多媒体资源等新型载体文献资源,使北京大学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阶段。

展望未来

2000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原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改称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藏以生物学、医学、卫生学和药学类为主。同时,在北京大学文献资源体系建设中,图书馆发展了23个分馆。3月,在北京高校图书馆自动化网络化评估委员会的评估中,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自动化网络化建设被评达到A级标准,评估合格。

2001年6月,完成学位论文提交系统,北京大学研究生首次在毕业时通过网络向图书馆提交学位论文电子版。

2002年1月,图书馆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地球科学SCI论文产出与影响的文献计量分析”完成并通过鉴定验收。5月,正式加入全球性虚拟参考咨询项目CDRS(即QuestionPoint),成为中国大陆地区的首个CDRS成员。

2003年12月,完成古籍卡片目录到机读目录的回溯工作,北京大学古文献资源库“祕籍琳琅”平台正式发布,可检索到67000多条古籍和拓片元数据记录,这也是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元数据研究项目成果的首次应用。是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正式重新核准设立北京大学查新工作站。

2004年8月,医学部图书馆正式启用Unicorn系统,自此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开始共享Unicorn系统;10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CALIS和“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简称CADAL)的“十五”项目建设可研报告,二者联合建设,合并称为“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图书馆”项目(CADLIS);是月,图书馆完成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建设实施方案,方案包括总体方案以及数字图书馆门户、多媒体中心、用户培训中心(远程视频会议室)、读者服务的计算机网络环境建设、用户统一认证、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资源存储体系7个子项目方案。

2005年9月,旧馆改造工程全面竣工,举行竣工及开馆仪式。至此,北大图书馆总馆馆舍面积近53000平方米,为当时中国国内单体最大的高校图书馆,并在馆藏布局、服务布局以及馆舍分布上做了很大调整和改进。

旧馆改造中,新增阳光大厅及穹顶设计、砖雕壁画(许智宏校长审定)、南门厅历史名人铸铜肖像设计(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魏小明教授设计、吴志攀副校长审定)。

2006年8月,与哈佛大学图书馆联合主办第一届“中美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共有33所中美一流大学图书馆参加。

2008年,北大图书馆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09年1月,北京大学昌平园区图书馆正式移交给北大图书馆。

2010年,发展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资料中心、人民医院图书馆、北医三院图书馆为分馆。

2012年10月,再次延长开馆时间,自此,图书馆借阅服务时间为每周98小时,自习区为每周112小时,为图书馆历史上最长开放时间,在北京市和全国高校图书馆中位居前列。

馆藏实力

馆藏撷珍

截止到2017年底,图书馆纸质文献资源累积量约800余万册(件),还大量引进和自建了各类国内外数字资源。馆藏中以150万册中文古籍为世界瞩目,其中20万件5至18世纪的珍贵书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国家重点古籍保护单位。外文善本、金石拓片、晚清民国时期出版物出版物的收藏均名列国内图书馆前茅,为研究者所珍视。此外,还有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名人捐赠等特色收藏。

1.书刊报纸

据2016年1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总馆收藏中外文图书263万余种,其中外文图书含有30多个语种;中外文报刊4万余种,外文报刊以英文为主。收藏图书年增长量在5万种以上、报刊年增长量在5千种以上。

2.古籍文献

古籍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最重要的馆藏之一,据2016年1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古籍文献总量达150万册,其中善本古籍约2万余种、20余万册。2008年以来,北大图书馆共有352部古籍善本分别入选由文化部确定、国务院批准的第一、二、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古籍收藏具有规模宏大、种类齐全、特藏丰富、珍品众多的特点。重要的馆藏中,以年代划分,有敦煌卷子288号,宋、元刻本300余种,明刻本近万种;以出版国别划分,有日本本2000余种、朝鲜本200余种;以制作方式划分,有抄、稿、写本9000余种,活字本3000余种;以内容类型划分,有方志近5000种,家谱2200余种,还有多个小说戏曲专藏,如车王府曲本1536种,马廉不登大雅之堂藏戏曲小说928种,程砚秋御霜簃藏曲本1400余种。馆藏金石拓片4万余种、8万余件,包括了缪荃孙艺风堂、张仁蠡柳风堂二家的全部藏拓。此外还收藏有2000余种中国古代舆图。

北大馆在CALIS技术支持下建设的“秘籍琳琅——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古文献资源库”,是完整展示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籍的网络平台。北大馆牵头建设的“学苑汲古——高校古文献资源库”,更是汇集了包括北大图书馆在内的中国国内24所高校图书馆藏古籍元数据60余万条、书影20余万幅,电子图书8.35万册,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籍书目数据库之一。北大图书馆古籍阅览室收藏有一百余部大型古籍影印本丛书,约含古籍8万种。不少分馆也有古籍收藏,其中考古文博学院分馆、中文系分馆、信息管理系分馆的部分古籍书目数据已经录入古文献资源库中,其他分馆所藏古籍的书目数据今后也将陆续进入该资源库。

3.特藏文献

据2016年1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特藏文献有:地方志、晚清民国旧报刊、民国图书、西文东方学文库、中德学会旧藏、中法大学旧藏、侯仁之赠书、方志彤赠书、侯思孟赠书、欧盟文献、英美政府外交档案的微缩胶卷和胶片、珍贵西文文献、学位论文、北大文库、季羡林赠书、张芝联赠书、钱端生赠书、段宝林赠书、宿白赠书、台湾文献。

4.学位论文

据2016年1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位论文体系建有:北京大学学位论文、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北大名师学位论文等体系。其中:

北京大学学位论文:收藏1981年以后自北京大学毕业的所有博、硕士学位论文,以及部分优秀学士论文。阅览地点为西区309学位论文阅览室,可通过OPAC或北京大学学位论文库检索。

燕京大学学位论文:收藏有燕京大学的学士和硕士论文,共2600多篇,其中包括许多当代著名学者的论文手稿真迹,十分珍贵。燕大论文内容涉及的学科范围较广,对研究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政治等有重要的参考作用。阅览地点为西区318特藏室。具体可通过燕京大学学位论文库检索。

北大名师学位论文:存于西区313北京大学文库,共收藏有12种:

5.民国旧报刊

据2016年1月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信息显示,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晚清至民国期间的报刊达一万余种,旧报纸六百余种,有不少孤本、珍本,为收藏和研究者所珍视。这一珍贵特藏主要源于老北大及燕京大学的旧藏,也有少量原中法大学和中德学会的旧藏。晚清至民国报刊对于了解研究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以及这一动荡巨变时期思想学术、军事政治、教育文化、语言文学、社会风俗等方方面面的嬗变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支撑保障

为保证各项业务工作的顺利进行,图书馆陆续引进和开发了各类应用系统,如数字图书馆门户系统、统一检索平台、统一认证系统、学科导航系统、电子资源导航系统、虚拟咨询系统、网络培训系统、科技查新系统、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系统,以及数字资源加工系统群、数字化服务系统群、元数据著录系统等,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信息服务和信息加工平台。为进一步发现、挖掘和揭示图书馆特色资源,还先后推出了学位论文提交、编目和发布系统、古文献编目和发布系统(祕籍琳琅)、北大名师人物数据库、北京历史地理数据库、民国报刊数据库等宝贵的数字特藏。

2000年,图书馆与校内其他单位联合成立的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开展了有关数字图书馆模式、标准规范(元数据、数字加工标准等)、关键技术、互操作层与互操作标准、数字图书馆门户等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开始进行大规模应用实践,为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在进行研究和应用实验的同时,还开始进行部分项目的建设,并本着“边建设、边服务”的原则,逐步实现在校园网上提供服务,如电子资源导航系统、学位论文提交与检索系统、多媒体点播系统、古籍拓片示范数据库检索系统、北大名师档案、教学参考书系统、网络课程服务等。2006年建成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门户,将统一检索、统一认证、资源调度与整合等各种新技术融入到数字图书馆建设当中。

组织体系

队伍建设

2014年,全馆人员(事业编制及合同制)学历构成:博士14人,硕士72人,本科66人,大专31人;全馆人员职称构成:研究馆员11人,副研究馆员49人,馆员67人,助理馆员25人。

2009年6月,朱强馆长高票当选IFLA管理委员会委员,成为继孙蓓欣、吴建中、张晓林以后的第四位IFLA管理委员会的中国籍委员。朱强馆长的当选,保持了中国图书馆界专家参与世界图书馆事务的席位,不仅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在国际化道路上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同时还为中国图书馆人才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同年9月,北京大学图书馆成为环太平洋数字图书馆联盟(PRDLA)自创建以来的第五个秘书处轮值馆,朱强馆长当选为轮值主席,轮值时间为2010至2012年。

部门设置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图书馆官网

附属机构

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CALIS)管理中心

CALIS全国文理中心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CASHL)管理中心

CASHL全国中心

教育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指导委员会秘书处

中国图书馆学会高校分会秘书处

《大学图书馆学报》编辑部

北京大学数字加工中心

研究开发

科研成果

针对丰富的馆藏,北大图书馆人进行馆藏的揭示和深层开发,除了有关馆藏书本式目录的编写,还进行馆藏珍贵资料的整理出版,如《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稿本丛书》、《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历代金石拓片菁华》等。

为方便学者研究,北大图书馆组织人员编写了《论语索引》、《孟子索引》、《周易索引》等传统典籍的索引。

2000年,图书馆与校内其他单位联合成立的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研究所开展了有关数字图书馆模式、标准规范(元数据、数字加工标准等)、关键技术、互操作层与互操作标准、数字图书馆门户等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并开始进行大规模应用实践,为北京大学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

自90年代起,为了活跃图书馆学术研究氛围,图书馆每两年举办“五四科学讨论会”,截至2015年底已举办9届,出版了9册论文集,共收录本馆、分馆、医学图书馆学术论文近800篇。更有一些研究成果获得了学校及省部级的奖励,如:

谢琴芳等,CALIS联机合作编目手册(上、下),2002年获教育部第三届社科三等奖。

姚伯岳,黄丕烈评传,2002年获北京市第三届社科三等奖。

肖珑等,数字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2004年获北京市第四届社科奖二等奖、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二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学术成果专著二等奖,2006年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

戴龙基等,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2006年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朱强,China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Development获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百项精品成果奖”。

2009年图书馆开设多年的“全方位、多学科的信息素质教育创新系列”课程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等等。

2010年胡海帆,汤燕,中国古代砖刻铭文集获北京市第十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张红扬,邹新明,烟雨楼台——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西籍中的清代建筑图像获北京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姚伯岳,皇舆遐览——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代彩绘地图获北京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

肖珑等,百万册数字图书馆的多媒体技术和智能服务系统获2010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2年,图书馆成功举办“数字图书馆时代:现状与发展趋势——纪念北京大学图书馆建馆一百周年”国际学术讨论会,并出版会议论文集(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年增刊)。

北京大学图书馆还承担了很多重要的研究课题,如: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球科学SCI论文产出与影响的文献计量分析。

国家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从传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的转型研究、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国外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总览、国外科学技术核心期刊总览、学术期刊评价及文献计量学研究、清史图录: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古文献中清代历史图像的数字化整理、我国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国家科技部科技基础研究重大科技专项――我国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高校人文社科外文文献资源的布局与保障研究、中文图书评价体系研究、民国时期图书馆学著作研究。

期刊成果

为便于图书馆界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优秀期刊的订购中,对图书馆的期刊采访进行指导,北大图书馆组织人力编写《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外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中国国内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并成为发表论文职称评定的重要依据。

大学图书馆学报》是图书情报学理论学术刊物,连续三次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同类期刊中位列前茅,连续四次被中国图书馆学会评为全国图书馆学优秀期刊。大学图书馆学报最初由1981年创刊的《大学图书馆动态》发展而来,1983年改为《大学图书馆通讯》,1989年改现名。复合影响因子:30.00,综合影响因子:180.00。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北京大学图书馆标识的色值为北大红,标识外圈写有北京大学图书馆的英文名称,标识中间为上下排列的“北大”篆字,其中“北字”构成背对背的两个侧立的人像,而“大字”构成了一个正面站立的人像,“北大”篆字外围为翻开的书籍标识,下方“1898”数字代表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建馆年份。

宗旨愿景

宗旨:兼收并蓄,传承文明,创新服务,和谐发展

愿景:建设一个世界一流的,资源丰富、设施先进、高水平、现代化的,以数字化网络化为技术基础的北京大学文献资源保障与服务体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文献信息保障,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服务。

藏书印鉴

机构领导

现任领导

馆长:陈建龙

党委书记:郑清文

副馆长:肖珑、陈凌、聂华、别立谦

党委副书记:季红

工会主席:刘素清

历任领导

读者服务

入馆指南

1、图书馆大门和自习区:周一至周日——6:30-22:30

2、主要借阅区:周一至周日——8:00-22:00

3、寒暑假及节假日:服务时间见北京大学图书馆临时通知

备注:院系分馆开馆时间见参考资料

借阅制度

1、读者凭本人校园卡、借书证可借阅图书5-30册,一般图书借阅期限为一个月,可续借三次(详见《借阅数量表》);各借书处或阅览室如公布有特殊规定,则遵照各处、室规定执行。

2、某种图书如可借复本已全部借出,读者可直接在网上办理图书预约请求。

3、如读者所借图书已经到期仍需继续使用,在该书无其他读者预约的情况下,又未因其他原因而被停止借书权时,均可自行在网上续借。

4、借阅图书如有问题可到各咨询台及借、还书处请求帮助。

5、图书过期、遗失、损坏等,均按《北京大学图书馆对于读者借阅过期、遗失和损坏书刊的规定》执行。

1、读者凭本人校园卡、借书证或阅览证可以在阅览室内阅览书刊。

2、读者未办借阅手续,不得擅自将书刊携出阅览室外,否则按偷窃书刊处理。

3、阅览室内开架书刊,按需阅取,阅毕请按阅览室规定放到指定位置。

4、读者须遵守《北京大学图书馆入馆注意事项》,保持文明的阅览环境。

1、北京大学读者(限教师、研究生)需要向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有馆际互借关系的图书馆借书,可到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际互借中心办理相关手续。

2、与北京大学图书馆有馆际互借关系的图书馆借阅北京大学图书馆图书,可派人凭馆际借书证及本人有效证件到北京大学图书馆相关借阅处(室)办理借书手续。

3、凭馆际互借证借阅的图书不能按期归还或丢失,由该证所属图书馆负责赔偿。

非北京大学图书馆读者因承担科研项目或其它需要利用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的读者,按《北京大学校外读者接待办法》接待。

特殊书刊文献只限馆内阅览,不得携出馆外,无特别规定的可在馆内部分复印,必须当天归还,如违反规定,按10元/日罚款,并视情节轻重停止其借书权一个月至半年。

1、特殊阅览室图书借阅

北京大学图书馆设保存本阅览室、学位论文阅览室、教学参考书阅览室、新书阅览室、方志阅览室、特藏阅览室、台湾文献室、北大文库、古籍阅览室等特殊图书阅览室,上述阅览室所藏图书分开架阅览和闭架取书两种借阅方式,供读者室内阅览。

2、报刊借阅

北京大学图书馆设期刊阅览区、报纸与文艺期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港台报刊阅览室,上述阅览室所藏报纸和期刊分开架阅览和闭架取刊两种借阅方式,全部报刊只限室内阅览。

3、工具书借阅

北京大学图书馆工具书分布在工具书阅览室、各阅览室的常用工具书书架中,所有工具书仅限室内阅览。

4、古籍珍善本、1949年10月以前出版的中文旧报刊、碑贴拓片等一般仅供北京大学有关专业的教师和研究生读者在室内阅览。

5、特殊文献的借阅请参见主页或各阅览室的具体规定:保存本阅览室图书阅览及复制办法、学位论文复印规则·、港台报刊借阅办法、民国中文旧报刊服务规定与收费标准、早期外文报刊服务收费标准、关于借阅文革期间小报规定、古籍阅览室书籍复制收费标准、善本特藏室借阅制度、多媒体学习中心使用须知。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