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更新时间:2024-04-29 23:24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是北京大学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一、开创现代中国心理学纪元(1900-1937)

西学渐入帷幕渐开

1902年,服部宇之吉(1867年-1939年)应清政府邀请担任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总教习,他为学生讲授心理学拉开了在北京大学传播科学心理学的帷幕,他授课所著的《京师大学堂心理学讲义》影响广泛并返销日本。1903年清政府所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中,规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心理学课程。

1906年,王国维在《奏定经学科大学文学科大学章程书后》将心理学定义为学科“必援之科目之一”。1902年至1910年间,王国维先后翻译出版了《心理学》、《心理学概论》和《教育心理学》三本书籍而获得“中国现代心理学之父”的称号。王国维后允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通讯导师(1922)。

风云际会初具规模

1917年新文化运动拉开序幕,心理学开始在北京大学广泛传播。在蔡元培校长的支持下,陈大齐负责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中国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开端。

1918年陈大齐编撰了我国第一本自编的大学心理学教科书《心理学大纲》,该书全面地介绍了当时西方科学心理学的丰富内容和最新成就。

1919年4月在蔡元培、陈大齐的倡导下,北京大学对新生进行心理测试,开创了中国大学新生心理测试的先例。

1920至1925年间,陈大齐、陶孟和、刘廷芳等学者相继出版了心理学论著,并向广大学生、群众讲授心理学知识。

1926年11月19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正式成立,建系后,课程设置、仪器、图书等都比以前有所发展,北京大学的心理学科此时已初具规模。

1927年,奉系军阀下令将北京大学与其它8所高校合并成京师大学校,心理学系归入哲学系。1929年,在广大师生的强烈要求下,北京大学恢复校名,心理学系也随即恢复。北京大学31周年校庆之际,心理学系学生在校内举办大规模的民众心理测验,发出近2000份问卷,回收571份。这个问卷看来虽显粗糙但反应了当时青年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

二、硝烟弥漫的战争时期(1937-1949)

烽火辗转筚路蓝缕

1937年,抗日救亡成为时代的主题曲。心理学系师生随全校大队人马撤出北平。1937年9月10日,基于当时的形式,教育部第16696号令宣布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在长沙和西安两地设立临时大学。10月2日,原北京大学哲学系和教育学系(其中含心理学专业)、清华大学哲学系和心理学系、南开大学哲教系合并,组成“哲学心理教育学系”。

1938年4月国立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教育学系中的教育学组被划出,原系更名为“哲学心理学系”,分哲学和心理学两组,系教授会主席由冯友兰担任。在艰难的战争时期,联大心理学组的师生们为中国心理学的发展续存了香火。他们还推动了心理学的实践中的应用。周先庚带领师生参加了由主题统觉测验创始人莫里(H.A.Murray)主持的心理测验选拔工作,使用心理测验为中国军队筛选伞兵候选人。

抗战胜利积蓄力量

1946年7月西南联大结束,三所学校各自回到原址复校。在1946到1949年间,心理学仍然设在哲学系内,课程设置情况基本与西南联大时期相同。

1946年,张香桐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并在此期间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1948年,汪敬熙任联合国科学部主任,他是第一个将电子仪器引入中国并用于脑功能研究的科学家,并利用麦修斯示波器记录光影通过猫的视野运动时外膝体内产生的诱发电位。

三、建国后的前30年发展(1949-1978)

革故鼎新盛举共襄

1952年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原理学院的心理学系、原燕京大学文学院的心理学系等机构被合并到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由孙国华教授任专业主任。当时共有6名教授:唐钺、孙国华、周先庚、沈履、沈迺璋、桑灿南;2名讲师:吴天敏、陈舒永;3名助教:邵郊、孟昭兰、陈仲庚。成立了心理学实验和普通心理学两个教研室,基本确立了当时北京大学心理学的学科布局。

扶摇竞春梧桐映晖

1966年开始不再招生,1975年被迫正式解散。然而,就是在那样极其艰难的岁月里,心理学专业的教师们还是不忘将心理学知识服务于社会,他们的执著表现了专业科学工作者对献身事业的追求所放射出的光辉。

四、恢复建系后的20年(1978-1998)

兴微继绝奋翼图南

1977年,原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师自发回到哲学楼心理实验室恢复工作;8月,在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规划座谈会上,潘菽等指出应该在北京大学首先恢复建立心理学系。孟昭兰等人向北京大学校领导汇报并得到领导批准。1977年12月27日,北京大学向教育部提交了《关于在北京大学建立心理学系的请示报告》,同时,成立了五人筹备小组。

历久弥新建树卓然

1978年,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恢复建系,随后本科生(1978)、硕士研究生(1982)和博士研究生(1987)的招生工作相继恢复。截止1983年已有教师23人,其中副教授以上职称12人,包括心理学界的元老唐钺、周先庚、吴天敏等,全系分为两大教研室: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教研室,生理心理和变态心理教研室。作为建国以来首建的心理学系,其本身不仅成为一个综合性大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而且开始在心理学界发挥她的独特作用,从此,中国的心理学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

1983年,在荆其诚的推动下,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与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系建立了系际交流与合作关系;心理学系与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认知心理学家司马贺(Herbert Simon)教授建立了联系,司马贺专程来华访问交流半年并在系里举办了系列讲座。同时心理学系还向国外派遣数名留学生。

1986年,北京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陈舒永等多位心理学系老师参加了相关的学术活动,为心理学进入交叉学科协同科研领域开创了良好的开端,初步形成了沿认知神经科学方向发展的研究力量。

五、百年校庆继往开来(1998-)

佳讯频传名动海内

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诞辰之际,北京大学启动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计划。心理学系庆祝了恢复建系20周年,由此心理学系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师资队伍、科研经费、实验室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得到全面加强。

2008年在教学方面,心理学系发挥自身优势,入选北京市特色专业。

2009年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2011年年美国国际数据集团(IDG)创始人兼董事长麦戈文(Patrick McGovern)及其家族向北京大学捐赠1000万美元,建立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挂靠在心理学系。

2012年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

2015年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获批建立。

2016年6月27日,心理学系正式更名为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2018年5月17日,由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发起的、北京大学教育基金会资助的、“北京大学全球精英人才A计划”——中国青少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简称“北大A计划”)在北京启动。

学科建设

基础心理学是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传统优势学科、是国家重点学科、北京市特色专业(2008)、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009)和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2012)。心理学院学科方向设置围绕国际学术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社会发展需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涵盖了探索行为和精神过程的脑机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企业管理和组织建设的工业与经济心理学、针对婴幼儿和青少年成长的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关注心理异常与临床治疗的临床心理学等。

现任领导

党政领导

院  长:吴思(总体、学科发展)

副 院 长:罗欢(科研、人事),姚翔(教学、校友),刘兴华(财务、社会服务)

院长助理:张昕(宣传、外事),李芳敏(行政、麦戈文研究所),李健(科研)

党委书记:谢晓非

副 书 记:邵枫,李欣

委  员:方方,刘兴华,苏彦捷,罗欢

办学条件

师资力量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现有教员44人,行政教辅人员9人。教员系列中,教授12人,研究员9人,副教授17人,讲师6人。其中包括教育部特聘教授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3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求是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青年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2人。

2005年以来的近十年间,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师以第一和/或通讯单位发表SCI/SSCI期刊论文500余篇,包括Nature Neuroscience、Neuron、PNAS、Current Biology、Journal of Neuroscience、Cerebral Cortex、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General、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Child Development、Annual Review of Neuroscience、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Nature Reviews Neuroscience等心理学和脑科学顶级杂志。2011年以来的近五年间,心理学院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重点项目、优青项目和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科技部973 项目、863 项目和支撑计划,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等共计70 余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纵向科研经费近8000万元。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师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和学术影响力。截至2015 年底,累计有18 位老师担任36 份国际知名期刊的主编、副主编和编委。这些期刊包括Current Biology、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NeuroImage、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and Biobehavioral Reviews、Journal of Cross-cultural Psychology、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Journal of Management、Journal of Gerontology: Psychological Sciences。2013 年韩世辉教授与德国斯普林格(Springer-Verlag)出版社共同创办了《Culture and Brain》(文化与大脑)学术期刊,全球发行。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师在国内学术界兼任很多学术要职。周晓林教授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评议组成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吴艳红教授担任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苏彦捷教授担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和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王垒教授担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钱铭怡教授担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和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

专业设置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科学研究与学生培养围绕学术发展趋势以及国家社会发展需求,逐渐发展形成了认知神经科学、工业与经济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四个研究方向。

1、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方向。研究知觉、注意、记忆、语言、思维、决策、意识、社会认知、运动控制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2、工业与经济心理学研究方向。研究企业管理和经济活动中的员工行为、领导过程、职业健康、风险认知与决策偏好等。

3、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研究方向。研究儿童早期语言、阅读、社会性、执行控制能力的发展、儿童问题行为的形成机制及预防等。

4、临床心理学研究方向。关注心理异常与临床治疗,研究临床与病理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测量、强迫症和孤独症谱系障碍等。

人才培养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现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可授予理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以来,心理学院的本科生招生规模40人左右,每年选择心理学双学位的北京大学本科学生有120人。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70人左右(包括25名左右的学术型硕士和40名左右的专业型硕士),博士生的招生规模30人左右。硕士研究生招生考录比居北京大学前列。心理学院的学生来源日趋国际化,现有学生来源包括港澳台、美国、加拿大、英国、比利时、澳大利亚、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家。

在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设有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本科专业。学院获批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2011-2016年),拥有三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和三门小班教学课程。2012年起,心理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鼓励高年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五年以来,有12名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SSCI论文。70%左右的本科毕业生选择在国内外大学继续深造。

在研究生人才培养方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实行导师指导下的学分制。心理学院的硕士生培养方案包括侧重基础科学研究的学术型硕士和侧重于应用实践的专业型硕士,学制均为三年制。从2017年起,心理学院招收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个专业方向上的博士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去向包括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深受用人单位认可。

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注重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与国际学术前沿的接轨,加速学生的专业科研能力的成长,为中国心理学培养了一大批顶尖科研人才。截至2015年,毕业生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6人、万人计划4人。在世界知名研究型大学(包括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佛大学、康奈尔大学、芝加哥大学、明尼苏达大学等)中已有近30名毕业生担任教职。在国内心理学界的领军单位中,包括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他们的负责人均为北京大学心理学院培养的杰出人才代表。

心理学系注重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提倡学生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加强学生在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经济管理等学科交叉发展领域的训练,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的心理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领军人才。

科研条件

心理学系教学条件良好,科研设施齐备。除一座集教研行政于一体的综合楼外,心理学系还拥有一座进行生物心理学教研的实验楼,教学设备和科研仪器共计千余台,总空间达到5000多平方米。2011年和2012年分别获得了国家理科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400万和人才培养支撑条件建设项目200万的资金支持,全部用于本科生的人才培养。

发展定位

“依托北京大学综合学科优势,基于国际前沿研究基础,建设世界一流心理学科”是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的发展定位。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思路的指引下,心理学院的中长期学科发展目标强调:围绕优势基础学科研究引领国际学术发展;围绕国家中长期重大发展需求稳步推进成果转化;加强领军帅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大力度招聘学科发展急需方向的骨干人才;升级研究基地,建设跨学科重点实验室。

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在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和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的支持下,乘国家脑计划的东风,推动脑与认知科学的发展。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依托行为与心理健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聚焦于让大众认识行为与心理健康、提升行为与健康心理、消除心理疾病与恢复心理机能的社会实践服务,在国民精神健康、社会公共服务和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贡献。在人才培养方面,作为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应用心理专业硕士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努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实践领军人才。

毕业前景

近年毕业生去向统计:45%保研,40%出国留学,15%就业。行业领域主要包括:党政机关、科研院所、管理咨询业、人力资源服务业、新闻出版业、IT和金融行业、战略分析及数据分析等。

知名校友

蔡元培,1868-1940

字鹤卿,号孓民,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史上杰出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中国新文化科学运动的先驱和领导者,中国心理科学积极的倡导者与扶植者。1907-1911及1912秋-1913夏留学德国,亲聆冯特讲授的心理学与哲学史,学习《心理学实验史》达一年半之久。1917年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倡导在北京大学建立中国第一个科学心理学实验室,并积极推动心理学在中国的推广应用,为在中国开创、发展心理学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蒋梦麟,1886-1964

浙江余姚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1917),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北京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校长。

陈大齐,1886-1983

浙江海盐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1917年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樊际昌,1898-1975

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北京大学教务长;西南联合大学教务长。1936年参与发起并且创建中国心理学会。

唐钺,1891-1986

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哈佛大学哲学博士(1920),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第一任所长。院系调整后在北京大学从事心理学教学科研工作;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北京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著有《西方心理学史大纲》,译有《道德行而上学课本》、《功利主义》、《心理学原理》、《西方心理学文选》、《论儿童的感觉与意志》、《唐钺文集》等。

刘廷芳,1891-1947

浙江永嘉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1920)。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系主任;北京大学教育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的创建者和负责人之一。

傅斯年,1896—1950

山东聊城人。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1913-1919)参与创办“新潮社”;“五四运动”游行总指挥。欧洲访学归来被邀请担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未到职),后曾担任北京大学教授、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

沈廼璋,1911—1966

浙江湖州人。燕京大学心理学本科(1932),清华大学硕士(1936),后留学法国。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系主任;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任心理学专业教授兼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从事实验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

汪敬熙,1893-1968

山东历城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北京大学本科、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1923)。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联合国科学部主任,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教授。他是将电子仪器引入中国并用于脑功能研究的第一人;研究皮肤电反射的先驱者之一。

陆志韦,1894—1970

浙江吴兴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先驱。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1920)。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心理学教授;燕京大学心理学教授、系主任、校长。1921年参与创建中国最早的心理学学术团体—中华心理学会;1936年发起创建中国心理学会并担任首任主席,兼任会刊《中国心理学报》的主编。抗战前曾两次修订中国版的比内一西蒙智力测验。第一届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潘菽,1897—1988

江苏宜兴人。北京大学本科,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1926)。中央大学心理学教授、心理学系主任。建国后任南京大学心理学系主任、教务长和校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学部委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中科院心理所所长的首任所长。九三学社的主要发起人和领导者之一。

程迺颐,1900—1971

江西南城人。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1929)。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从事普通心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孙国华,1902—1958

山东潍县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哲学博士(1929)。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系主任。院系调整后并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专业教授、系副主任及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主要从事儿童心理学和动物心理学,二十世纪50年代在北京大学主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条件反射实验室。

周先庚,1903—1996

安徽全椒人。美国斯坦福大学哲学博士(1930)。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系主任;西南联大哲学系心理组负责人。院系调整后并入北京大学任哲学系心理学专业教授。从事实验心理学实验和实验仪器研究。发明“四门速视器”,“皮肤电反射”实验及仪器。开设“实验心理学专题”课程。译著包括《谈天才》、《情绪与人格》等。

张香桐,1907-2007

河北正定人,国际著名的神经科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本科,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1947)。1957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生理研究所研究员,上海脑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从事电生理学方面的研究,提出了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

曹日昌,1911—1969

河北束鹿人。清华大学心理系本科,西南联合大学哲学心理学系助教,英国剑桥大学博士(1948)。1950年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心理学报》主编,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从事感知觉心理、劳动心理、航空心理和工程心理等方面的研究。主要著译包括:《新心理学方法的建立》、《关于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大学教材《普通心理学》上、下册等。

吴天敏,1910—1985

北京人。燕京大学心理学硕士(1934)。院系调整后进入北京大学工作,心理学系教授。从事心理测验的研究。与陆志伟共同修订比纳一西蒙测验。著作有《论智力的本质》等。

陈舒永,1920—1990

河北易县人。燕京大学心理学本科(1943),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心理学系教授。专长于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工作。著作有《实验心理学》、《心理实验纲要》等。

姜德珍,1923-

武汉黄陂人。清华大学心理学本科(1949)。1978年心理学系恢复建系时担任首任系党支部书记。从事不同职业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心理健康和生死观的研究。

邵郊,1923-

山东济南人。清华大学心理学本科(1948)。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从事比较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的教学和研究。编著包括《动物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等。

孟昭兰,1925-

河北遵化人。燕京大学本科(1948)。院系调整后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心理学系教授。1978年主持心理学系恢复建系的工作,并担任常务副系主任。从事情绪心理和情绪测量的研究。编著包括《普通心理学》(大学教材)、《情绪心理学》和《孟昭兰心理学文选》等。

陈仲庚,1925-2003

浙江嵊县人。辅仁大学心理学本科(1950),燕京大学硕士(1952)。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第一届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会主任。从事变态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著作包括《人格心理学》和《实验临床心理学》。

荆其诚,1926-2008

北京人。辅仁大学心理学本科(1947)、人类学研究院硕士(1950)。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副所长;北京大学心理系副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从事视知觉、颜色测量、航空心理及心理学体系方面的研究。编著包括《现代心理学发展趋势》、《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等。

徐联仓,1927-

浙江海宁人。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本科学习后进入中科院心理所工作,苏联教育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生(1962)。心理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从事工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著作包括《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和《领导行为研究》等。

王甦,1931-2003

江苏六合人。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研究生(1957)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工作,心理学系教授,副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从事知觉、注意和记忆等领域研究。编著包括《认知心理学》、《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研究》等。

沈德灿,1931-2012

上海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本科(1953)。心理学系教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会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兼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心理学会理事长。从事心理学史和社会心理学的教学研究。著作包括《社会心理学简编》、《社会心理学》等。

林仲贤,1931-2011

广东恩平人。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1955)。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秘书长、理事长;《心理学报》主编。从事知觉和记忆等方面的研究。著作包括《心理学概论》、《实验心理学》。

任仁眉,1932-2013

江苏宜兴人。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本科(1954)。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许政援,1932-

浙江海宁人。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本科(1955)。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发展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从事发展心理学理论、儿童语言发展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研究。编著包括《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研究和有关的理论问题》、《儿童发展心理学》。

陈永明,1934-

江苏吴江人。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1960),中国科学院研究生(1966)。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从事心理语言学的研究,在国内率先参与研究计算机理解汉语的工作。著作包括《现代认知心理学--人的信息加工》、《机器理解汉语实验》等。

沈政,1936-

辽宁沈阳人。北京大学生物学系本科(1963),中科院心理所研究生(1966)。1978年调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从事生理心理学教学,以及知觉、记忆的多层次脑功能的研究工作。

韩凯,1937-

吉林人。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1962)、研究生(1966)。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从事知觉、记忆、元记忆和元认知发展的研究。

黄希庭,1937-

浙江温岭人。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1961)、研究生(1967)。西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兼心理学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重庆心理学会理事长。从事认知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著作包括《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

杨治良,1938-

江苏江阴人。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1961)。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心理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心理学会理事长、《心理科学》杂志主编。从事实验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的研究与教学。著作包括《记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

朱滢,1939-

广西柳州人。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1962)、研究生(1967)。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兼普通心理和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从事记忆、意识和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著作包括《实验心理学》、《文化与自我》。

肖健,1939-

江西峡江人。北京大学生物学系研究生(1964)。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副系主任、党委书记。从事生物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