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昌平校区

更新时间:2024-10-24 10:42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是北京大学下属校区,分别位于马池口镇十三陵镇,其中位于十三陵镇的校区占地面积550余亩,是上世纪60年代组建的分校区,又名昌平200号;位于马池口镇的是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坐落在西山山麓东北,占地约1288亩,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2019年5月,北京大学北京吉利学院签署协议,因应其整体搬迁至成都市,北京大学将利用吉利学院原校址进行办学,建设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作为北京大学海淀本部的延伸,昌平新校区将以人工智能为特色,以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学科和新型工科为主要发展方向。

办学历史

北京大学昌平校区位于昌平县城西北4公里的山坳中。说起这片校区的由来,还要从20世纪50年代的学校规划说起,当时学校对未来的发展做了多次远景规划,其中比较重要的是确定校园建设东西兼顾,重点向东发展,把学校东半部作为理科教学区,西半部已有的原燕大校舍作为文科教学区,南部为学生宿舍区的发展思路。规划中学校的图书馆、主楼群都在学校东部,整个成府的居民要全部搬迁,但因当时学校无力解决成府地区搬迁问题,在学校东部建设理科教学区的计划受阻。

为此,1959年12月29日学校上报的总体规划中,认为北大海淀校区周边受到限制,难以发展,也不利于尖端学科的保密,要另觅新址建设理科新校址。在当时中共北京市委领导建议下,后经中央批准,选定在当时昌平十三陵西山口建设北大理科新校址,因设计工程代号为60-200#,所以又称昌平200号,按照规模为10000学生、35万平米建筑面积的规划(不包括教工住宅)来施工建设,计划投资5000万元,3年建成。

1960年当年规划设计、当年征地开工,到1961年底共征地1000多亩,建成教学楼19000平米,学生宿舍4栋20000平米,阅览室4000平米,学生食堂2000平米,教工食堂300平米及电话室、变电站、水源井、水泵站、锅炉房、煤气发生站等配套项目,共5万余平米;架设从海淀到昌平42公里专用电话线、建成三口水源井并铺设5公里上水干线;建成35KV变电站及架设10公里高压线路;完成从沙河车站到分校的铁路专线路基、校内道路、雨污水管网、暖气、上水、供电、电话、煤气等设施全部到位。

1962年完成了校区绿化和体育场的建设。

1963年7月20日。学校召开系主任联席会,布置暑假期间的工作,其中十三陵新区成立办事处。现无线电电子学系及数学力学系专业共1300余人迁到十三陵新区。文革后期这两系连同技术物理系一并转到汉中分校上课。文革期间,电子仪器厂继续在这里办学,并研究生产出百万次计算机。1963年8月7日,校务委员会开会,讨论编制北京大学的规划问题。陆平校长向会议报告了对规划的设想:其中数学力学系、无线电电子学系搬到十三陵,其它系暂不搬;旧区(指海淀校区)为保证教学、科研计划能正常进行,实验室、阅览室、教室等,缺的要补,但不能搞大型建筑。因此,在以后的时间里仅有一些必要的零星配套项目开工,主要有电话室、配电室、化学系药库、化学系高压实验室、生物系后楼实验室、物理系低温实验室、学一食堂。

随着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大力压缩基建投资,昌平十三陵北大理科新校址只完成50000多平米的建设任务后就被迫停止,远未达到规划中35万平米的规模。十三陵北大理科新校址建设共投资1200万元。在距离分校较远的技物系区域内,建成一座3800平米的实验室,由于该楼离新校区较远而孤立,此时技物系又迁往汉中分校,留下一座楼难以管理,1974年学校决定用此楼与海军某研究所置换成海淀校区仪器厂的基建任务。

1980年-1998年曾一度由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原中央教育行政学院)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北京大学收回昌平校区的使用权。1994-1999年间,学校文科一年级新生迁入昌平校区,2000年之后成为学校成人教育学院的办学基地。校区当前占地面积550余亩,已有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

北大昌平校区将以人工智能为特色,以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学科和新型工科为主要发展方向。北大昌平校区分别位于十三陵镇马池口镇。其中,位于十三陵镇的校区占地面积550余亩,为上世纪60年代组建的分校区。位于马池口镇的是北大昌平新校区,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68.35公顷,建筑规模为54.68万平方米,其中有3个地块为吉利学院用地范围。

1994年由于上年度军训的学生和本年度的新生同时入校,宿舍和教室全面紧张,1994年5月14日校长办公会议决定昌平200号定名为“北京大学昌平园区”,1994级文科新生入住。

2000年后,学校成人教育学院等部门又陆续对昌平园区的校舍进行修缮加固改造,昌平园区为北大成人教育学院教学点之一。(李向群:北大档案馆工作人员,2007年4月3日北京大学校报第1117期)

2008年11月5日,北京大学宣布成立昌平校区管理办公室,重新对硬件设备进行修缮和改造,校区占地面积550余亩,建筑面积5.6万平方米,绿化面积占校区面积70%,校区距校本部38公里,现正努力创建成学校科研实验基地。

2019年,北京大学与北京吉利学院签署协议,因应其整体搬迁至成都市,北京大学将利用吉利学院原校址进行办学,建设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这是北京大学自1952年从沙滩红楼搬迁至北京大学燕园校区之后又一次的重大校园拓展,对北京大学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北京大学将面向国家重点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围绕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利用昌平新校区服务国家战略,应对激烈国际竞争,响应北京市“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

2021年9月6日,北京大学昌平新校区迎来了首批新生。作为首批入驻新校区的单位,计算机系迎来130余名研究生新生。

学术研究

20世纪60年代-70代,昌平校区曾经诞生了中国第一台原子钟,第一只返波管,第一片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一台百万次计算机……。王选院士研制的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诞生在此,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诞生也有昌平校区的贡献。

办学条件

2007年,北京大学作出决定,对昌平园区的功能定位进行调整,从教育培训转变为科学研究基地。 2008年年底,北京大学成立昌平校区管理办公室。要建设昌平科学园,把昌平校区建设成集大科学装置、开放性公共科研平台、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于一体的科学研究基地,建设成基础研究向实际应用转化的研发平台,这是北京大学“十一五”期间的一项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举措。

北京大学有十多个院系和科研院所进驻昌平校区,如工学院高超声速静风洞实验室、物理学院宽禁带半导体超净实验室、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卫星与无线通信研究中心等大型实验室已落户昌平校区。相信不久的将来,昌平科学园将建成。

新校区校园网依据北京大学信息化标准建设,师生在新校区享有与燕园校区相同的信息服务和上网体验。高性能计算公共平台自2018年1月投入运行以来,已经支持56个院系230多个科研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450余篇,其中CNS论文13篇。“未名二号”是高性能计算平台的重点建设项目,学校决定将机房落户昌平新校区,对于加快项目进展,缓解作业排队,保障新工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计算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环境

1、校区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十三陵镇西山口)西北4公里的天寿山脚下。京藏高速G6(原八达岭高速)和京新高速G7两条高速从校区南侧2KM经过。昌平53路公交车直达校区。

2、地铁积水潭站或德胜门(地点) →乘坐919支1或345快,经过2站→到达昌平政法大学站,乘坐昌平53路,经过7站→到达北大分校(终点)站

3、地铁昌平线西山口站A口。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