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14 18:54
水科学研究院具有多学科交叉、综合性强的专业性优势。水科学研究院下设水文与水资源研究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水生态研究所、水安全研究所。拥有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教育部工程技术中心、北京市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重点实验室、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应急管理技术研究中心、土壤-地下水修复实验室及数字流域实验室,在北京通州、福建泉州以及河北易县、栾县、冉庄等地建有野外实习基地,为开展各类复杂、综合性的科学实验与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水科学研究院在水科学研究方面的学科设立较为完备、学科层次结构合理。在人才培养方面,拥有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水文学与水资源、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3个博士学位授予点(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经教育部批准,我院与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共建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授予点。学院还设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地理学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学院教职工55名。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双聘),教授19人,副教授19人。学院内设水文与水资源研究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水生态研究所、水安全研究所,建有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字流域校级重点实验室等,并在福建泉州以及河北易县、栾县等地建有野外实习基地,为开展各类复杂性、综合性的科学实验与教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障。
水利部原部长、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汪恕诚教授任我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刘昌明、林学钰是我院生态环境方向的学科带头人。
所长:刘海军
成员:刘昌明、徐宗学、鱼京善、王会肖、王红瑞、彭定志、庞博、孙文超、左德鹏、朱中凡、俞淞
研究目标:
水文水资源所围绕水文与水资源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国内水资源配置的科技需求,坚持前瞻性、战略性与应用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基于大数据平台阐明变化环境下的水循环规律、服务国家水资源综合管理为目标,开拓性地开展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城市水文过程与海绵城市建设、水文信息学与大数据平台建设、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与水资源规划管理,以及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依托城市水循环与海绵城市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和数字流域北京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实验室,推进野外综合实验基地建设,形成和培养以水文与水资源科学为核心的水文学、水资源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地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和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
(1) 陆地表层水文过程
(2)流域水文过程
(3)洪水预报与风险评价
(4)水资源管理与评价
(5)水资源高效利用
(6)数字流域
(7)大数据平台建设
所长:岳卫峰
成员:林学钰、王金生、滕彦国、胡立堂、李剑、左锐、宋柳霆、翟远征、陈海洋、张波涛、程莉蓉、杨洁、李捷
研究目标:
紧密结合我国地下水污染防控与保障地下水资源安全供给的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以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地下水水质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为目标,突出水量与水质、模拟与试验、理论与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开展地下水环境监测与分析技术、地下水污染源识别与风险评估方法、地下水污染过程模拟理论与技术、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以及地下水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技术等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依托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推进野外综合实验基地建设,形成和培养以地下水科学与工程为核心的环境科学、地质学、生态学、地理学、水文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型研究团队和专业人才。
研究方向:
(1)地下水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价
(2)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
(3)污染物环境水文地球化学
(4)地下水综合模拟与预测;
(5)地下水环境安全与管理
所长:张璇
成员:刘昌明、郝芳华、章四龙、杨胜天、付永硕、郝增超、赵长森、娄和震、杜鹏、何佳、王易初、段存存
研究目标:
紧密围绕保障水体健康与安全应用的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科学问题,研究生物过程与水循环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理,开展生态系统内水文循环与转化和平衡的规律研究,探讨气候、水文、生态的作用过程及响应机理。结合研究成果,构建生态系统中水质与水量的变化规律及其预测预报方法,开发水质水量动态监测与管理信息化技术、旱涝灾害预警预报与防治技术、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以绿色生态理念引导,破解水资源环境约束,为极端和良性两种状态水体的安全和健康修复及保护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以稳定水生态系统良好特性,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目标。
研究方向:
(1)绿色发展战略研究
(2)气候变化与极端事件
(3)面源污染机理与模拟
(4)水健康诊断与修复
所长:郑蕾
成员:丁爱中、王红旗、王圣瑞、王静、程红光、豆俊峰、卞兆勇、潘成忠、苏保林、孙寓姣、朱宜、杨凯、金乃夫
研究目标:
探讨流域水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提出评价河流健康的指标及方法体系,揭示河流、湖泊水质变化的产生机理,建立水生态修复理论与技术体系,揭示流域水、土、生态、社会持续和谐发展的控制机理与过程,建立流域水生态修复和管理决策的支撑工具,通过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为解决我国河流污染和水生态系统退化提供指导。
研究方向:
以生态、经济、社会和谐持续发展为根本出发点,将流域的自然过程,包括水文、环境和生态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等有机结合,从流域整体效益最优角度进行有效的流域管理。水生态研究所基于自身的学科集成及建设水利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发展需求,在水利工程一级学科下,建设生态流域科学与工程二级学科,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土污染控制与修复、河流动力学与生态工程、生态流域过模拟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