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更新时间:2024-04-17 19:11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成立于2008年9月,前身是创建于1999年的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

办学历史

1999年,北京师范大学创办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

2008年9月,北京师范大学在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的基础上成立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2009年12月,学院成立社会建设研究院。

2011年,学院设立当代中国发展研究(DSCC)国际学位硕士项目;同年8月,学院与《公益时报》社联合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发展与公益案例研究中心;同年12月,学院成立城市化与人口流动研究院。

2012年,学院开始招收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2013年4月,学院入选首批民政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截至2021年6月,学院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设有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生第一年在珠海校区学习,第二年全国实习;学院其他专业均设在北京。

学科建设

截至2021年6月,学院设有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1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学院公共管理一级学科被评为A-。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公共管理、社会学

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类别:公共管理(MPA)、社会工作(MSW)

北京市重点学科:公共管理(一级学科)

教学建设

截至2021年6月,学院是民政部首批社工人才培养基地;多门课程被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秀专业课,部分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品牌课程;社会工作专业在全国建立了113家签约社工实习基地。

截至2021年6月,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培养模式改革实践》项目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师资力量

截至2021年6月,学院有教职工47名,其中教授11名,副教授13名,讲师5名,外专1名,在站博士后3名,行政管理人员11名,研究助理3名;另有退休教授2名。教师曾获五一劳动奖章、马工程首席专家、新世纪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胡晓江

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秀兰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中国社会发展与公益案例研究中心、社会治理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家庭与儿童研究中心、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研究中心、社会公益研究中心、北京社会建设研究院等研究机构。

研究成果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研究团队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卫生行业专项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等项目,取得了包括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政府出版奖图书提名奖等奖励;参与2019年中组部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社会建设卷相关案例的选编和教学案例开发工作,承担社会服务项目若干项;部分研究成果在Lancet、Public Management Review、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中国社会科学等杂志发表。

(注:以上内容来源)

学术交流

学院曾主办或承办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教育国际论坛、金砖国家大学校长论坛分论坛、社会政策国际论坛、北京师范大学托育服务发展论坛等学术会议。

合作交流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与民政部、卫生与计划生育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建立了合作关系;与中国香港大学美国南加州大学社工学院、宾夕法尼亚大学悉尼大学、法国巴黎政治大学凯斯西储大学、韩国保健社会研究院等多个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在学生交流、教师互访和科研合作等方面进行交流;学院为学生提供多个国际交流机会,主要包括:法国巴黎政治大学暑期项目、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社会工作暑期学习与实践、南加大社会工作暑期学习与实践、坦桑尼亚暑期交流项目、中韩社会发展研究生学术交流论坛、中国国际人道与可持续发展创新者计划等,并为学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会议提供资助。

据2021年7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当代中国发展研究”(DSCC)国际学位硕士项目,该项目是北京师范大学首个面向国际学生的全英文授课硕士学位项目,也是亚洲首个获得EADI(欧洲发展研究协会)认证的学位项目。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学院院徽呈“众”字型结构,由正红、深红、棕金三个颜色的“人”字组成,承载和凝结着学院的历史和精神,代表着全体“社发人”的奋斗目标和美好愿景。院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含义;彰显了“团队合作”的理念,取“三人同行,必有我师;三人成众,必有一长”之意;徽蕴涵着学院教学、科研、实践三者并重的理念;以红色为主色调,同一色系下的三种颜色寓有“和而不同”和“和谐共生”的机构理念,中间的镂空设计犹如筋骨架构,使三“人”成“众”、相互贯通、昂然挺立,象征着院训精神和机构文化灌注其中。

精神文化

院训:博学力行

社团文化

学院曾组织开展太阳村公益系列活动、“治学·修身”系列讲座、学术沙龙、博力论坛、社工大讲堂、青年领袖社会发展夏令营、中外学生联谊会、主题元旦晚会、宿舍文化节、新年晚会、中秋茶话交流会、中外学生联谊会、冬季羽毛球联谊赛、博士班羽毛球赛、摄影大赛等活动。

学院领导

(注:以上内容来源)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