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9 20:36
北京庙会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庙会又称庙市或节场。这些名称,可以说正是庙会形成过程中所留下的历史“轨迹”。作为一种社会风俗的形成,有其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历史原因,而庙会风俗则与佛教寺院以及道教庙观的宗教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它又是伴随着民间信仰活动而发展、完善和普及起来的。
东汉时期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同时,这一时期的道教也逐渐形成。它们互相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生存竞争,在南北朝时都各自站稳了脚跟。而在唐宋时,则又都达到了自己的全盛时期,出现了名目繁多的宗教活动。如圣诞庆典、坛醮斋戎、水陆道场等等。佛道二教竞争的焦点,一是寺庙、道观的修建。二是争取信徒,招徕群众。为此在其宗教仪式上均增加了媚众的娱乐内容,如舞蹈、戏剧、出巡等等。这样,不仅善男信女们趋之若鹜,乐此不疲,而且许多凡夫俗子亦多愿意随喜添趣。为了争取群众,佛道二教常常用走出庙观的方式扩大影响。北魏时佛教盛行的“行像”活动就是如此。所谓“行像”,是把神佛塑像装上彩车,在城乡巡行的一种宗教仪式,所以又称“行城”、“巡城”等。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公元485年)迁都洛阳后,大兴佛事,每年释迦牟尼诞日都要举行佛像出行大会。佛像出行前一日,洛阳城各寺都将佛像送至景明寺。多时,佛像有千余尊。出行时的队伍中以避邪的狮子为前导,宝盖幡幢等随后,音乐百戏,诸般杂耍,热闹非凡。唐宋以后庙会的迎神、出巡大都是这一时期行像活动的沿袭和发展。并渐次推广到四川、湖广、西夏各地。元、明以后,行像之风才衰落,很少见于记载。除了佛、道二教的“行像”,他们还在寺、观中举办道场,定期进行一些法事或佛事活动,坐等信徒俗众前往斋戒听讲,顶礼膜拜。
甸庙会:年三十儿再布置记者今天上午来到厂甸庙会所在地南新华街,由于是早高峰时段,拓宽了的街面上车流不断,却并没有太多的庙会气氛。据厂甸庙会主办单位负责人马先生介绍,厂甸庙会将在年三十晚上才开始布置,而电影大棚要到正月初一早上才会搭建完毕。大观园红楼庙会:两面大鼓撑门面今天上午,记者在大观园内“省亲别墅”牌楼前的湖面上看到,工人师傅已经将两面直径达3米长的大鼓架到了演出台。大观园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湖面大鼓将是庙会的重头戏,以排山倒海、壮怀激荡而闻名遐迩的“太原重工”鼓乐队再次进京,奏响本次庙会“西北鼓”的主旋律。庙会的变化:1985年,停办近20年的庙会开始恢复,其中,最具文化特色的有地坛庙会、龙潭庙会、白云观庙会和大观园庙会。北京叫卖大王、民俗专家臧鸿告诉记者,现在的庙会还有许多不同于旧庙会的地方。吃:豆汁等京味儿小吃依然保留,同时增加了很多年轻人喜欢的各地小吃;人:以前是老人带着孩子来逛庙会,现在逛庙会成了年轻人游玩的时尚;演出:以前表演的都是北京花会,主要是高跷、戏曲演出等,形式比较单一,现在全国各地的演出单位齐聚北京庙会,表演节目丰富多彩。目的:北京的春节庙会已经不仅仅是礼佛拜神之地。在节日里,人们会以庙会为中心,朋友相聚、全家同游、同事相随,增进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