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

更新时间:2024-01-22 18:18

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是北京舞蹈学院的下属二级院系,于1954年开设,盛婕彭松等前辈第一次将民族民间舞纳入了专业舞蹈教育的殿堂;80年代开始,以许淑媖教授为首的舞蹈教育家们重新整理教材,将“元素教学法”引入课堂,使教材更具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

学系简介

中国民族民间舞系设有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的舞蹈表演专业。学历教育涵盖了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其中本科主要为国家培养热爱舞蹈艺术,具备高水平专业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高文化素养的舞蹈表演精英人才。本专业学生应精通中国民族民间舞的专业技能和不同表演风格,掌握舞台表演的基本方法和规律,具有弘扬民族舞蹈文化的使命感本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高水平的舞蹈表演及相关教学工作,并能够在表演艺术领域进一步拓展和提升自身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硕士研究生主要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中国民族民间舞的高级研究人才。中国民族民间舞一直是北京舞蹈学院的重点专业,具有全国最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资源,并拥有多位著名教授、研究生导师以及一批经验丰富的副教授、讲师组成的教师队伍,还有一支独具特色的民乐队。本学科的综合优势已经使之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优秀作品的创作基地,传统资源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基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基地。本系先后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精品课程与精品教材等荣誉与奖项。

1984年第一批教育系本科学生毕业;1987年中国民间舞系成立;2001年更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2003年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入学。

今天,本系作为学院的重点学科,不仅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校内外民族舞蹈专家,还拥有在职教授潘志涛、贾美娜、明文军、高度、赵铁春、郭磊,副教授韩萍、田露、周萍、黄奕华、于晓雪、韩贤杰、张晓梅,以及一批经验丰富的讲师、教师和一支独具特色的民乐队。

近年来,本系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在学科建设中不断开拓进取,取得了骄人的成绩,2007年,被北京教委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

发展历程

自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开始,我国老一辈舞蹈家戴爱莲、吴晓邦、盛婕、彭松、贾作光等先生就开始收集、整理、研究、应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 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成立,盛婕、彭松等前辈第一次将民族民间舞纳入了专业舞蹈教育的殿堂。 80年代开始,以许淑媖教授为首的舞蹈教育家们重新整理教材,将“元素教学法”引入课堂,使教材更具有代表性、训练性、系统性。 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间舞系成立,2001年,更名为中国民族民间舞系;2003年,第一批硕士研究生入学;2007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2017年被评为“北京市工人先锋号”;2017年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8年获得获得教育部“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作为学院的重点学科,本着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研究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规律、培养集表演、教学、研究、编创于一体的职业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人才的办学思路,制定了团结协作、服务在先、科学管理、追求卓越的治系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品德高尚、严谨治学的执教理念。海纳百川、自成一脉,文化心承、民舞相传!凸显具有中国民族与地域特色的职业化舞蹈教育理念。

同时,本系拥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舞蹈教育家、教授和副教授,他们分别是盛婕、彭松、贾作光、许淑媖、罗雄岩、马力学、刘友兰、潘志涛、贾美娜、斯琴塔日哈、朱苹、李正康、陈春绿、高度、明文军、郭磊、赵铁春、韩萍、田露、黄奕华、周萍、于晓雪、韩贤杰、王晓莉、靳苗苗、惠彤、李佳、张晓梅、王昕、苏雪冰、袁媛、秦丽秋、张文海等等,同时还拥有一批经验丰富的外聘专家、讲师及一支独具特色的民乐队。现任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党总支书记兼系主任黄奕华,副系主任张晓梅,党总支副书记李卿。

二十多年来先后培养大批优秀毕业生,并在国内各类国家级舞蹈比赛中获得诸多优异成绩。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创作上,如《乡舞乡情》、《献给俺爹娘》、《小白鹭之夜》、《我们一同走过》、《泱泱大歌》、《这一季·这一刻》、《大地之舞》、《第五朵金花》、《我们的声音》、《大美不言少数民族晚会》、《大美不言汉族晚会》、《中国民族民间舞拔尖人才选拔》、《秋拾》、《日月》、《沉香》等晚会,赢得国内外舞蹈同行一致赞扬。

学系文化

学科专业定位: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本体为特色,以表演专业为品牌,以表教专业为重点。

人才培养定位:中国民族民间舞本科(表演和表教两个专业)教育,为国家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舞剧)演员、优秀的表演尖子人才和表教人才 。

办系思路:传播民族舞蹈文化、研究民族舞蹈教育规律、培养优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尖子人才。

治系理念:团结协作、服务为先、科学管理、追求卓越。

执教理念: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品德高尚,严谨治学。

特色理念:海纳百川、自成一脉。凸显具有中国民族地域特色的舞蹈职业化品牌教育。

文化理念:传承民族文化、传播民族舞蹈。

新时期,本系在研究教学领域的前沿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文化品格和学术追求。

在中国民族民间舞原生型态——教学——编创“三点一线”的关系中,本系既尊重中国民族民间舞在不同时空状态下动态风格和表现形式的独特性,又强调贯穿任何时空状态中民族审美的同一性。三个空间点的纵向发展和一条横线的层层递进是本学科独具特色的教育理论框架。它既有学术意义上的深度,又有学术层面上的兼容。这在全国高等院校中国民族民间舞的教学与科研中具有开创性的示范意义。

特色课程

本科教育

专业主干课程:

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基础训练

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组合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剧目

基本功训练课群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课群

中国民族民间舞动作分析与编舞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概论

田野调查

中国民族民间舞即兴等。

选修课程:

中国民族民间舞表演训练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中国民族民间舞传习

中国民族民间舞道具技巧

中国民族民间舞即兴

中国民族民间舞打击乐技巧

中国美学史

中国现当代舞蹈史

舞蹈概论

舞蹈作品赏析

中国民族民间舞音乐赏析

研究生教育

公共学位课

专业学位课

非学位课

选修课

专业理论课

专业实践课等相关课程体系

学科优势

本系具有全国最丰富的民族民间舞蹈教材资源。包含了汉(东北秧歌山东秧歌安徽花鼓灯、云南花灯)、傣、藏、蒙、维、朝等多民族各地区的舞蹈教材,这为民族民间舞学科的基础教学、编创素材和科研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教学成果

五十多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学科人才辈出、成果丰厚。近年来,中国民族民间舞系先后培养出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正成为中国当代民族舞蹈事业的新生力量。

本系近几年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创作上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绩,尤其是1990年《乡舞乡情》、1991年《献给俺爹娘》、1994年《小白鹭之夜》、1996年《我们一同走过》、1998年《泱泱大歌》、2001年《这一季 这一刻》、2003年《田野报告》、2004年《大地之舞》、2005年《格桑花开》、2006年《火漾情怀》等几台主题舞蹈晚会,赢得了国内外舞蹈同行的一致赞扬,其中的舞蹈作品久演不衰。这些晚会中的作品因其自身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独特的探索方式,以及民族化、本土化、多元化、舞台艺术化的做法,成为当代中国民族民间舞艺术创作和发展的标识,由此树立并确定了本系在中外舞蹈界的教学、创作、表演及研究中独树一帜的形象和中心地位。

本学科的综合优势已经使之成为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级人才的培养基地,优秀作品的创作基地,传统资源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基地,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播基地。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