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2-29 16:19
北京西郊公园是北京动物园的前身,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的清农工商部农事试验场,最初展览的动物是南洋大臣兼两江总督的端方自德国购回的部分禽兽及全国各地抚督送献清朝政府的动物。辛亥革命后清政府倒台,农事试验场几易其名,从“中央农事试验场”到“国立北平天然博物院”再到“实业总署园艺试验场”直至“北平市园艺试验场”。 1949年北京解放时园内只剩下13只猕猴和一只鸸鹋。
1950年3月1日,西郊公园正式开放。为准备开放西郊公园,西郊公园管理处将园内的围墙、牡丹亭、豳风堂、动物园兽舍等加以修缮。并整修了鸟笼、鹿棚、猴山和甬路,增添一些小型动物,购入了黄雀、交嘴雀、金翅、太平鸟、燕雀、火鸡、鹰、灰鹤、大雁等鸟类及鹿、狼、鼠、豹等兽类。毛主席、朱德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也将国内外赠送的如亚洲象、猞猁、长臂猿、黑熊、大耳羊、麋鹿、印度犀牛等珍贵动物转送给动物园饲养展出。1952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将毛泽东、朱德、任弼时同志在战争年代骑过的马“菊花青”、“大红骡”、“铁青马”送给动物园饲养展览,并将三匹战马的历史资料转给动物园展览宣传。
发展方向
西郊公园建园初时,还没有明确今后的方向是否以发展动物为主。当时拟定的是“西郊(公园)以动植物”为其今后的发展重点。这中间还有一段鲜为人知晓的插曲。1950年10月间,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园管理委员会与中国科学院植物分类研究所,曾拟定要在西郊公园内,合建西郊植物园。拟定的意见书中有:植物研究所以技术人员、苗木、种子、现金等为投资;公园管理委员会以土地、水泥、木料、玻璃等建筑材料、现金及管理、清洁人员等为投资。植物园为西郊公园一部分,园内的生产及门票收入全归西郊公园。
植物研究所将来如因故迁离,西郊公园植物园内一切设备,财产均无条件给西郊公园等。西郊公园管理处主任也就此事致函公园管理委员会。公园管理委员会主任李公侠在批示同意后,报送市人民政府。后因预算遇到问题,市政府批示暂缓办理此事。公园管理委员会与植物分类研究所合办植物园一事被搁置。
1950年秋冬,当时中共中央副主席刘少奇到西郊公园看望他的老师王国光后,又在公园视察参观。了解到因动物种类很少,游人买票进园看不到几只像样的动物,很有意见时,指出:“你们要把现有的动物饲养好,再设法收集一些国内的珍贵动物,有条件的时候,到苏联、欧洲等兄弟国家和他们进行动物交换,把世界上一些珍贵动物也收集来,供游人观赏,增加人们的动物科普知识,把北京动物园办成全国最好的动物园。”
1951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秘书长薛子正在对公园工作的指示中,提到西郊公园发展时指出:“西郊公园有发展前途,要建设为大规模的动物园,要作长远打算。如虎豹山、猴山等建设及研究动物的管理方法。有机会可派人去苏联及东欧各民主国家参观动物园,吸取经验,以扩充首都动物园。”
1952年开始,公园开始修建象房、水禽湖、鸣禽馆、狮房、黑白熊山等兽舍。动物园的建设从原有的1.5公顷的占地中,逐步向公园的中部和东北部发展。1952年年底,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园管理委员会派代表团去苏联及东欧考察。到1953年国外第一批动物进入了西郊公园。
1953年8月,就西郊公园改名的问题,北京市人民政府薛子正秘书长指示:园名叫动物园或万牲园,再研究决定。但此时已基本确定了西郊公园要向动物园事业的方面发展。
1955年2月,北京市对西郊公园今后的发展方向明确提出:西郊公园除动物应该发展外,应以天然式动物园为原则。
1951年5月,北京市人民政府薛子正秘书长对公园工作指示:西郊公园有发展前途,宜建设为大规模的动物园。有机会可派人 去苏联及东欧各民主国家参观,吸取经验,以扩充首都动物园。1952年11月5日,西郊公园首次派出以西郊公园主任为队长的5人访问团,到苏联、波兰及东欧国家的动物园参观学习,历时三个月。同时带去华南虎、豹、棕熊、恒河猴、蟒、金鸡、银鸡、鹦鹉等30余只动物作为交换,从而开始建立国际间动物交换关系。1953年2月,苏联中央动物处及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莱比锡动物园首批交换的动物到园,共有10余种48只。其中白熊、白狐、美洲狮、斑鬣狗、黄秃鹫均为国内首次饲养展出的珍稀动物。这之后, 又与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及朝鲜、 越南开展了广泛的动物交换。后又与日本、缅甸、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立国际间动物交换关系。
对动物的饲养、管理,是在调研、探索及学习国外经验 中逐步向科学化、系统化发展。50年代初,聘请了北京农业大学兽医专修科的教师任兽医顾问,后又聘请留美兽医博士黄逢坤任顾问。1951年后,又有北京大学、北京农业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分配的15名大学生来园对野生动物的饲料、饲养管理进行初步的科学试验和探索。1954年6月,经北京市政府批准,市园林处聘请苏联莫斯科动物园主任和兽医二人来园讲学,传授经验,举办为期33天的动物管理训练班,本园有14人参加。1956年4月,园内成立科学研究工作组,以珍贵动物大熊猫、金丝猴、黑天鹅、 丹顶鹤等动物的繁殖为重点研究课题。
随着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发展,动物园的基本设施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1950年起即对旧有动物园内的设施进行修整,又于1952年将其改为小动物园。此外,又相继建成象房、狮房、黑、白熊山、猴楼、猛禽栏、水禽湖、鸣禽室、草原动物苑、狮虎山、河马馆、犀牛馆、熊猫馆、长颈鹿馆等23处馆舍(含一处改建)。总计兽舍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运动场面积40000 多平方米,投资300多万元。将动物馆舍从园东部逐渐向园中西部扩展。除建动物馆舍外,利用原有旧房改建饲料室、兽医室,同时修整园内道路,增加供水、供电,新建排污设施等。1952 年,建北京展览馆,占去西郊公园东部土地约11公顷。
1953年后,从国外交换的动物及国内搜集动物骤增,为预防动物疾病,需要将新引进的动物隔离检疫,经市园林局批准,将西郊打石厂(白石桥路南口)改建为西郊公园动物饲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