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4 20:34
北京语言大学(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位于北京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是新中国创办的唯一以“语言”命名、以传播中国语言文化为主要使命的国际型大学,入选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素有“小联合国”之称。
1950年7月,清华大学开始筹备“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第一学年共招东欧留学生23人。1952年,中国进行高等院校调整从1950年到1960年,中国共招收6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留学生2844名,这些留学生一般首先在北大中国语文专修班学习汉语,然后再分到各有关院校学习专业。
60年代初,中国和非洲地区相互交流活动广泛展开,根据周恩来1962年6月创办
苏州街。同年暑假,北京大学“外国留学生中国语文专修班”的老师调入“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建校之初,成立了来华留学生汉语部和出国留学生培训部,分别负责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预备教育和对出国留学生的外语预备教育。
1964年,学校规模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日益扩大的任务的需要,6月5日,教育部研究通过了“关于外国留学生高等预备学校的发展方向和校舍、校名问题的请示报告”,上报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国务院并于1965年1月9日同意更改名称,扩大任务。1964年7月9日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到学校视察,鼓励全校教职员工要努力办好学校,搞好汉语教学。1965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北京语言学院题写了校名。
1972年10月,随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的不断发展,先后有近40个国家要求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恢复北京语言学院。1974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为北京语言学院亲笔题写了校名。外语系于1977年恢复招收第一批四年制本科大学生学习外语。随着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迅速发展,北京语言学院承担起专门培养对外汉语教学师资的任务。1978年学校开始接受短期学汉语的留学生,1982年成立外国留学生短期汉语进修部。1984年起,此部发展成一年四季全年开班。1985年9月,在外语系汉语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了语言文学系,招收本科生,并从1986年始招收对外汉语教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1993年初,学校从留学生教育和中国学生教育的实际需要出发,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实行学院制。先后设立了汉语学院、汉语进修学院、汉语速成学院、汉语教师进修学院、人文学院、外国语学院、继续教育学院,还成立了基础教学部。1996年,经国家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2年,学校校名简化为“北京语言大学”,英文名继续用“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2003年,北京语言大学成立信息科学学院;2005年,成立国际商学院;2006年,获得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建立首都国际文化研究基地、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和澳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1年,成立高级翻译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和北京语言文化建设研究中心,并获得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年底,入选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2012年,首批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2013年,学校入选首批教育部来华留学示范基地。2020年8月4日,北京语言大学任丘国际教育园区项目签约仪式在河北沧州任丘市举行。
2023年2月5日,北京语言大学世界汉学中心拉美汉学与文化中心成立仪式举行。2024年3月14日,北京语言大学与哈萨克斯坦阿斯塔纳国际大学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双方将共建“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2024年3月19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北京语言大学申报的听力与言语康复学、小学教育、华文教育、中国语言与文化、汉学与中国学、应用中文、播音与主持艺术等7个专业获准增设,其中,汉学与中国学、应用中文2个专业为首次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2024年6月4日,北京语言大学在官网发布了《北京语言大学雄安校区总体规划方案征集资格预审公告》,公告显示,雄安校区位于雄安新区起步区第一组团,总用地面积47.31公顷,其中高等教育用地面积42.76公顷,公园绿地面积4.55公顷。
截至2022年7月,学校设有3个学部、24个学院(系),开设本科专业51个,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九个学科门类。截至2024年3月,学校本科专业增至51个,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医学、交叉学科等十一个学科门类。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博士后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9个。有国家二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二级重点学科10个,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个。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教职工总数2085人,其中专任教师771人,行政人员551人,教辅人员153人,科研机构107人。本科生专职辅导员33人,研究生专职辅导员17人。心理咨询工作人员3人。
截至2022年4月,有1个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1个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3个北京市校外人才培养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2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北京市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个,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北京市特色专业4个。有2个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和4个市级优秀教学团队,有3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教师团队获首批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
截至2022年7月,北京语言大学与世界76个国家和地区的406所高校及教育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形成了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富有成效的对外开放办学格局。每年接收140多个国家(地区)6000余名留学生来校学习,近百名外籍教师在校任教,接待外宾1500余人次,五洲学子同堂砥砺,多元文化碰撞交融,打造了“世界文化节”等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校园活动,形成了独特的国际化校园环境。每年派出100余名教师出国任教,400余名学生出国交流学习。学校是中国高校中较早在国外设立分校的大学,设有泰国曼谷学院和日本东京分校;是较早建设孔子学院的高校之一,累计建有22所孔子学院(孔子课堂),办学成效突出,多次荣获“孔子学院先进中方合作院校”称号。
2023年8月22日下午,塔吉克斯坦议长鲁斯塔姆·埃莫马利率团访问北京语言大学,并代表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向北京语言大学捐赠塔吉克斯坦民族诗人、塔吉克-波斯文学的奠基人阿布阿卜杜拉·鲁达基雕像。鲁斯塔姆·埃莫马利议长阁下与田学军副主任委员共同为鲁达基雕像揭幕。出席雕像揭幕仪式的还有土库曼斯坦驻华大使帕拉哈特·杜尔德耶夫、乌兹别克斯坦驻华使馆大使法尔霍德·阿尔济耶夫、阿塞拜疆驻华使馆代办易卜拉欣·伊布拉希莫夫,以及来自伊朗、吉尔吉斯斯坦、白俄罗斯等国驻华使节。北京语言大学将与塔吉克斯坦高校在汉学与中国学、国际中文教育、语言科学、区域国别研究等领域建立全方位合作;支持塔方高校汉学与中国学、国际中文教育鲁斯塔姆·埃莫马利议长对北语题词赠言:毋庸置疑,贵校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最优秀教育传统的现代化与传承。
截至2022年7月,学校有16个省部级以上研究中心(基地)。其中,汉语国际教育研究院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语言认知科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是教育部、科技部支持的“111计划”引智平台,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是国家语委实施语言资源保护国家工程的专业机构,语言资源高精尖创新中心是北京高校中仅有的两个文科类高精尖创新中心之一。
2013年度,该校从事科研活动的人员总计789名,共发表论文441篇(其中国内学术刊物395篇,国外学术刊物27篇,港澳台刊物14篇,译文5篇),出版著作86部(其中专著37部,编著或教材37部,古籍整理1部,译著11部),提交被采纳研究与咨询报告15篇,获得1项新的发明专利。新立项的科研项目总计177项(其中纵向项目54项,横向项目24项,校级项目99项)。
截至2024年9月9日,北京语言大学图书馆有纸质图书总量90万册左右,古籍8万册左右,期刊合订本6万册左右。中文期刊2722种,外文期刊484种,国内主要报纸70余种,港澳台地区及国外报纸20余种。
《语言教学与研究》
该刊创于1979年,为双月刊。主要发表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汉语研究、语言与文化研究、语言学习和语言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成果。
《世界汉语教学》
该刊创于1987年,为季刊。以反映和推动对外汉语教学这一学科的健康发展为基本宗旨。主要栏目为汉语语法研究、汉语习得研究、汉语教学研究。
《中国文化研究》
该刊创于1993年,为季刊。以中国传统文史哲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发以下领域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中国传统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民俗学、艺术、审美文化以及文化地理、文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国际汉学研究等,旨在弘扬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栏目为文学史研究、史学研究、思想史研究、审美文化研究、地域文化研究、民俗研究、汉学研究、典籍翻译与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学术争鸣、学术考辨等。
《国际汉语教学研究》
该刊创于2014年,为季刊。刊发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方法,介绍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成果与成功经验,反映对外汉语教学新理念、新进展,促进汉语的海外传播与推广。主要栏目有本期话题、学科专论、教学研究、基于教学的汉语研究、教材研究、汉语习得与认知研究、海外汉语教学研究、教师发展研究、汉语测试研究、汉语教学史研究、教学成果交流、学位论文精华、教学偶得等。
《汉学研究》
该刊创于1995年,原为年刊,自2014年起改为半年刊。《汉学研究》是国内较早关注汉学研究的学者的重要学术阵地,发行国内外,且已经成为中国和国际上汉学研究界的学术重镇。
学校中文校名以1974年毛泽东主席题写的“北京语言学院”为基础集字而成。
北京语言大学校徽突出其国际化特色。校徽以地球为背景,中间为盾型;盾型内是两个绿色字母“Y”,代表“语言”两字。整个设计寓意深刻;北语素有“小联合国”的称号,地球正是北语国际化的象征,绿色则赋予了语言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北京语言大学校旗为红色长方形旗帜,中央印有中文校名和英文校名。
北京语言大学校训为“德行言语,敦睦天下”。
万国墙是北京语言大学的标志性建筑,墙高8米,长15米,它的顶部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檐瓦下镶嵌一圈汉白玉,墙体以圆弧形立身展姿,刻意表现邃密深远,包容万千的效果。万国墙墙面镶嵌着200块统一规格的汉白玉石块,上面镌刻着162个国家和地区的名字,大到美国、俄罗斯,小到斐济、卢旺达。这162个国家和地区,一共向北语派遣了6万多名留学生。汉白玉质地洁白细腻,气质高雅,给人以纯洁善美之感,隐喻和平和友谊是至高无上的。
梧桐大道是贯穿北京语言大学东西方向的主道,每年新生报到、世界文化节开幕以及重要来宾到访北语时,梧桐大道就会飘扬着颜色各异的万国旗。
梧桐会堂(原名为北语礼堂),会堂门口有北语校徽,校徽以地球为背景,两个绿色的字母“Y”代表了北语的“语言”特色。会堂内可同时容纳一千多人,各种大型活动经常在这里举行。同时,梧桐礼堂还会定期放映电影,并且票价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