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6-30 13:22
北大寺,系为唐宋时建,原建在北关外,据说北关原为通北京大道,北来商旅多在北关落脚,当时北关繁荣。公元1645年黄河决堤,该寺塌坍不堪,遂迁移处,又经历零星翻修。
寺,在城内东北隅,铁塔西南角约半里许,因寺离铁塔较近,又叫铁塔寺,河南大学设在该寺东南。该寺建时,此处很繁华,大门外有几条街,据老人忆,河南大学大礼堂后基本都为大街,如回龙街、青龙街等,后一班小平房为举房。后该寺周围附近的回民迁至漯河、宁夏、洛阳、郑州、西安等地的很多,致使北大寺四周荒凉冷清。
据传,1901年清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由西安回銮北京,路过开封,有个年轻回族小太监,二十来岁,去北大寺游玩,见寺中殿宇破烂不堪,问及何故,教长说修寺的款已募好了,在杞县买了一座家庙,拆下材料,来修大殿,款已交付,而县府不准拆运。小太监听后说:“岂有此理,我有法叫他送来”,不久,杞县果然将屋架等材料运来,1902年,该寺因此重修。
民国时期,该寺附近所住人家不及七、八户的样子,头门外有大红影壁一座,高杨大槐数株,门楼殿房概为旧式,亦甚可观。后门外有高足狮守于两侧,近邻有凿的活水的清流一溪,东北去有开封八大名胜之一的铁塔。当时该寺所属回民,约有三百至四百户的样子。因寺所在地荒寥,又离大街较远,故大部分居于西北大街以及左右的大街巷,如半截戏楼等街。回民的营生方式,靠地下剐土作盐的,大约有三分之一。其他有卖粗饭的,有贩卖零食的,也有一部分是赶脚的或拉洋车的,载客人和运送货物于北门至黄河渡口的出力人。
所属下的二百余户,人口千余,有海里凡4人。礼拜殿13间,其中卷棚3间,大殿3间,中殿3间,后窑1间。凡三进。院内有四棵梧桐和一棵皂荚树。沐浴室6间,会议室3间,大门3间,教长室3间,杂房3间。另,该寺以寺养寺,所属11间房位于寺西南,辟为北大清真寺旅社。1989年8—9月开封电视台曾在该寺拍电视剧《好汉马龙》,并赠寺镜框。
据老者回忆,不完全统计,曾在该寺任阿訇的杨阿訇,立有碑,载其前45位阿訇姓名。其后为白阿訇(开封人)、张阿訇(开封人)、五阿訇(开封人)、冯振章(甘肃人)、马负图(甘肃人)、张国彦(大新庄人)、马德庆(怀庆府人)、尚阿訇(开封人)、石亭章(开封人)、丹鹏举(开封人)、刘聚岭(封丘县海庄人)、安金奎阿訇(甘肃平凉人)等十七位。
寺原存碑四,一碑《密南宫碑》大约一尺多宽,三尺左右长,四、五指厚,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遗失,该碑内容已无从考查;一碑在寺大殿山墙上,为《龙马负图处碑》,系嘉祐二年(公元1057)三月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包拯书;另一碑于水房墙上,为《王老太太捐施土地懿行碑记》,记中华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王青山先生贤内助陈氏老太太捐地于寺事;另一块碑,收藏于水房西三间房内,上载杨阿訇以前45位阿訇的姓名,系中阿文对照。
寺院内东南角有一棵皂荚树,该树有二百年的历史,抗日战争时期曾毁于炮火,后又发芽成长,公元一九九O年七月十日凌晨三点四十分钟左右,大雨倾盆,厉风怒吼,将其树帽全部折断,甚可惋惜。
文革期间,北大寺的寺内设备和八块大匾、八块抱柱匾(中文篆字),遭到破坏遗失。八块大匾据忆,有一块蓝色带金边,有三块上的字为:“认主独一”、“道原性识”、“天堂大道”,皆系旧时官员及有名人士题赠。
有女寺一,位于铁塔三街,任阿訇为沙阿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