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荒文化

更新时间:2023-04-28 17:39

东北部(包含大庆油田等新兴城镇区)在开荒创建城市时,人们的不求回报,不求利益,无私的奉献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在那时所特有的淳朴,善良的民风烘托出了东北部特有的“北大荒文化”

渊源

一九四八年,中国共产党揭开了移民开发这片荒原的序幕。经过六十年北大荒几代人的共同努力,已拥有113个大型农牧场,2000多个企业,3560万亩耕地,177.8万人,分布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三江平原,黑龙江谷地,牡丹江流域12个市74个县总面积5.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约定俗成,如今北大荒,成了黑龙江垦区的代名词。

就在这块被人们称作“北大荒”的黑土地上,孕育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的灿烂之花—北大荒文化。

定义

北大荒开发建设特定的历史、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使命,形成了有别于其他文化的北大荒文化。它是以北大荒精神为核心,以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融军旅文化、知青文化、移民文化和黑土文化为一体的、具有鲜明黑龙江垦区特点的一种文化体系。

基本架构

北大荒文化应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历史层面,二是现当代层面。所谓历史层面,当是指有文字记载时算起,到清代止。所谓现当代层面,应是从民国,尤其是从1946年开发始至今。

北大荒文化的基本构成,比较一致的意见认为由军旅文化,知青文化,齐鲁文化和黑土文化组成。军旅文化与知青文化显然属当代文化,但也受到历史文化的影响。齐鲁文化主要是清末民国初的山东移民闯关东文化,和五九年山东支边青年带去的齐鲁文化的结合。当时东北三千万人口有二千万是山东移民,其中也不排除其他地区的移民及文化。

可以这样说,北大荒文化是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多元文化融合,有其独特色彩的地域文化。

基本构成

军旅文化

随着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部队转业官兵大批移民北大荒,带来了北大荒军旅文化的繁荣发展。其中涌现出杰出的代表人物如林予、郑加真晁楣等,涌现出优秀的作品如电影《北大荒人》、《老兵新传》,小说《雁飞塞北》、《江畔朝阳》及北大荒版画等。但是这些昔日的先进文化是当时社会现实和环境的反映。而如何艺术地反映北大荒当年转业官兵及其传承者改革开放三十年及建设现代大农业的变化发展历程,就显得乏力。近年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品也仅是郑加真的《北大荒移民录》《中国东北角》《北大荒六十年》等作品。更谈不上出现像五、六十年代《北大荒人》《老兵新传》这样有全国影响力的精品力作。六十年来,转业官兵中涌现出的无数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如水稻之父徐一戎等,都缺乏艺术的反映和重力的宣传,致使随着岁月的流逝,转业官兵中的杰出人物和典型事例,没有转化为应有的先进文化,而逐渐淡化,渐行渐远,淡忘在历史的长河之中。而作为最早博得“北大荒流派”美称的北大荒版画,理应作为北大荒文化的品牌推出,加以重力组合使之产生品牌文化的影响力,而这方面的工作也明显不足。

知青文化

如果说,四、五十年代大批军队转业官兵开发北大荒,形成了北大荒文化繁荣发展的第一次高峰的话,那么六、七十年代四、五十万城市知青移民北大荒,无疑使北大荒文化的繁荣发展更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尽管“文革”的灾难给知青上山下乡抹上了不可磨灭的悲剧色彩,但从人口流动的角度看,大批知青移民北大荒,客观上给北大荒注入了生命的活力,激活和提升了北大荒文化的又一轮新的发展。人们通常认为的知青给北大荒带来的城市文明和城市文化,用今天的眼光判断和审视,应是一种文化对流运动。北大荒因知青而注入了城市的文明元素,增强北大荒文化的生命力,提高垦区的人口素质,改善或改变了北大荒的生存状况和质量,反过来,知青把北大荒的黑土文化带到了城市,增添了城市文明的内涵和素养。这种南北文化的交流,城市文明与边疆文化的融合,无疑是广大知青南北对流的结果。

黑土地走出的一批知青作家、画家、企业家、学者、科学家,政府要员他们为北大荒,为中华民族创造了相应的灿烂文化。其中的佼佼者,如姜大明、王毅、王勇、梁晓声张抗抗、濮存昕,敬一丹姜昆、沈嘉蔚、李斌,师胜杰等的作品产生了很强的文化影响力,他们对丰富北大荒文化,提升北大荒文化的亲和力、吸引力、影响力和凝聚力产生了积极的作用。然而他们之中没有一个留在北大荒,是游移于北大荒之外的,是分散的,未经整合的,散漫自由的知青文化。必须要加以有力的整理和聚合,使之形成为知青文化力,产生文化核变,从而转化为北大荒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体现北大荒精神和核心价值的先进文化力。

齐鲁文化

主要是清末民国初的山东移民闯关东文化,和五九年山东支边青年带去的齐鲁文化的结合。当时东北三千万人口有二千万是山东移民,其中也不排除其他地区的移民及文化。

黑土文化

六十年的垦荒历史,产生了灿烂的军旅文化和知青文化。而军旅文化与知青文化,都是深深地植根于北大荒的黑土上。随着山东移民渐渐融入北大荒本土人口及转业官兵的移民之中,齐鲁文化亦随之与其他三种文化融合在了一起。随着转业官兵的渐渐老去和城市知青的返城,北大荒的现代化建设包括文化的建设责无旁贷地落在传承者北大荒第三代的身上。所谓黑土文化,具有当代与传统的意义。当代的黑土文化,是垦区六十多年来军旅文化和知青文化及齐鲁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产物。这种文化与现代大农业的先进生产力相结合,产生的文化力明显要高于和优于其他地区的黑土文化。但是,就历史传统文化的影响而言,明显弱于垦区以外地区。

文化是历史的积淀。六十年的北大荒开发史沉淀下来的文化是宝贵的,但其文化厚度,其底蕴是不够的,必须从黑土文化的历史层面进行挖掘。文化如果断层了,被割裂了,这种文化是不完整的,是有缺陷的,也将是非常遗憾的!

核心与灵魂

北大荒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北大荒精神与北大荒核心价值观。

在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三代北大荒人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涵的北大荒精神,它激励着北大荒人不断开拓前进。60多年来,三代北大荒的优秀儿女,继承和发扬北大荒精神,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以对共和国的无限忠诚,在北大荒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壮丽篇章,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

在新的历史时期,北大荒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艰苦奋斗,就是体现不等不靠,创造条件,追求卓越的自强不息精神;勇于开拓,就是立足自身优势,积极开发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自主创新,实现新跨越的豪迈气概;顾全大局,就是体现大局意识、整体观念,在保障和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过程中,实现垦区自身发展的宽广胸怀;无私奉献,就是不计较一时一事的得失,坚持诚信为本、合作包容,在互利共赢中实现长远发展的务实作风。并且明确提出了北大荒人的核心价值就是“诚信、务实、创新、卓越”这八个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北大荒精神在新时期的深刻内涵,体现了北大荒精神与时俱进的特质。

重要特征

(1)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传承南泥湾精神,以1947年为起点。

(2)由五大主体为基本构成:①14万转业官兵;②20万支边青年;③54万城市知青;④5万科技知识分子;⑤各地支援北大荒的干部和移民群众。

(3)融汇了5大文化源流:1、共产党人的科学世界观;2、人民军队的光荣传统;3、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4、城市文明的生活方式;5、新中国尊重科学、重视人才的科技意识。

(4)实践载体是党中央国务院的宏观决策,开发建设北大荒的伟大事业,创造了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业绩。

(5)目的是建设公营的粮食工厂,用大工业方式,走出一条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出路。区别于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6)组织行为:有系统化的组织领导,不同于历史上的民族迁徙,移民垦殖。

创造价值

(1)从历史上看:黑龙江作为中国第三世界第六的大河,其流域内创造的文明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北大荒文化发展到今天,对黑龙江流域的现代文明具有重大意义。

今天北大荒文化创造可以说具有独特意义,概括为四个开创性价值。

一是新的生产方式创造

生产力:以规模化、精细化、信息化为基础的全方位、全过程现代农业。

过去最先进的农业五千年在江南,而今天则是到了最东北部,有了垦区,过去农业最落后的地区成为了中国农业生产力的代表。

以此为基础,以食品工业为基本内容,形成了新的工业化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以“两自理,四到户”为基本实现形式,统分结合的经营管理体制,实现了具有农垦特色的“规模化承租”。

二是新的生活方式的创造

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具有现代农业文明性质的新的现代农垦城市生活方式。居住在现代化城镇里讲的是生活状态的城市化性质,更重要的是讲新的生活方式。

三是新的文化创造

以北大荒精神、北大荒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北大荒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增添了共有的精神财富。

四是新的区域管理方式的创造

第一次形成了农垦区域管理的格局,确立了“人大立法授权、政府派出、内部政企分开、进行区域管理”的区域行政管理模式。虽然是一种过渡,但也是一种创新。

(2)从现实贡献上看:65年创造了中国现代农业,走出了一条解决中国粮食问题的出路,最重要的成果是:

一是到2012年,生产超过400亿斤的粮食,2012年将稳定在430亿斤,可以供养1.3亿人口,成为中国的可靠的粮食供应地。改变了“湖广熟,天下足”的格局。

二是依靠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支撑的新城市化道路,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繁荣发展之路,走出了一条农村实现城市化的独特发展模式。

三是为中国东北边疆的稳定、繁荣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四是通过粮食产业到食品工业的转变,推动农垦进入世界500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