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9 20:57
恒山,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明末清初被确定为“五岳”之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广义的恒山,或称恒山山脉,是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桑干河、滹沱河之间一系列山峰的总称,大致西南-东北走向延伸,东西长近300公里左右,南北宽80公里左右,最高峰为山阴县、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
广义的恒山,或称恒山山脉,大致西南-东北走向延伸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最高峰为山阴县、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狭义的恒山,位于恒山山脉中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7米(一说2016.1米,一说2016.8米)。
恒山主脉位于桑干河以南,滹沱河上游谷地与灵丘盆地之间,呈北东走向延伸,向东伸入河北省境,为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的分界。西南与吕梁山脉之云中山相接,其西隔恢河与管涔山相望。恒山山西省境内绵延约200公里。浑河以北又伸出一支,以六棱山为最高,海拔2375米。六棱山向东北延伸至河北省,分为两支,北支六棱山相接,在阳原县与蔚县之间,称熊耳山。南支在蔚县南部,称蔚县南山,东接小五台山。河北省境内延伸近100公里(地图实测)。因此恒山山脉东西长近300公里。有资料称150公里。也有资料称恒山东西长250公里。
狭义的恒山,即恒山主峰地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与恒山景区范围相当,面积147.51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9º23′至39º44′,东经113º36′至113º57′之间。
恒山山系,按照山峰展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主脉、北支脉、南延支脉三部分。主脉主要在山西省境内,桑干河支流浑河、滹沱河之间,隔滹沱河与五台山山系相望。北支脉位于桑干河、桑干河支流浑河之间。南支脉从主脉自灵丘县北部向东北延伸至河北省蔚县南部。恒山东南,并列的山脉为五台山,有资料也归为恒山支脉(南支),也是有道理的,但现代地理将他们列为同一级别的山脉。
恒山的主峰地区,即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主要由天峰岭、翠屏山相对的两峰组成。主峰西侧的磨峪口,西崖壁立,一涧中流,其间黄龙峡,山势险要,古代这里是大同盆地经倒马关、紫荆关至河北平原的必经之地。主峰天峰岭,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
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距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是中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主峰南面的山腰上,有北岳庙,为历代帝王臣民祭祀之地。还有“悬根松”“琴棋台”“夕阳返照”“果老岭”“步云路”“虎风口”“潜龙泉”“会仙府”“白云洞”等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地险山雄,风景秀丽,景观奇妙,令人神怡,古今游人络绎不绝。
翠屏山,位于恒山主峰西侧,距浑源城4公里,方圆2平方公里,海拔1648米。它耸峙浑河川之南,山上青草如茵,山势如刀劈而开天门,秀似翠屏,故名翠屏山。山的东壁半腰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山南麓有“罗汉洞”(已被恒山水库之水淹没),山的北腰间有“三清殿”,古有“石铭陉”,相传金朝状元刘伪、右丞相苏保衡都在这里读书、习武。《水经注》说翠屏山“山上有石铭,刻有冀州北界四字”。
主脉位于西起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与代县交界-应县、浑源县南部-灵丘县与广灵县交界,东至山西、河北交界。西面代县以西一般总称雁门山(古称勾注山),山阴县以东至主峰地区一般称翠薇山。山西境内,海拔大于2400米的山峰主要有:石人山(2249米,在浑源与灵丘交界处)、密马鬃梁(2173米)、龙山(2267米,均在浑源境内)、卧羊场(2233米,在浑源、应县交界处)、跑马梁(2265米,应县境内)、关帝庙梁(2123米)、鹰家梁(2155米,在应县、繁峙交界处)、草垜山(2396米,代县境内)。
龙山,位于荆庄村东南15公里处,山形似龙,海拔2226.8米。亦名封龙山,古时有龙山庙。山上有文殊岩,山顶有萱草坡,夏天雨过气色如虹。东北五里有玉泉山,山的东北有惠岭,风景秀丽,又名秀丽岭。山下有黑龙池,云气上升,3日之内必有雨。池东有五峰山,山上有三阳洞,盘踞数十里。《水经注》中所说的“龙兑”就是指的龙山,山上有四个洞穴,四时出风。元朝初年,李治、元好问、张德辉曾同游龙山,号称“龙山三老”。山中有刘京叔、麻倍之等名士的题诗。
神溪山,又名凤凰山,在下韩村乡神溪村北,距县城4公里,海拔1160米,座地约1平方公里,神溪水发源山麓,山上多白土,为粉刷房屋原料。《浑源州志》(清乾隆版)说,明朝司务孙聪曾在凤凰山脚下建“凤山书院”,修缮了凤鸣亭、翠微楼、得月轩、秋香圃、藏书窑、鼓琴洞、奕棋台、钩鱼矶、碧水窦、彩云岩、金鱼塘、瑞莲池。人称最优美的地方。因年久失修,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已无存。山下有“律吕神庙”现仍残存。旧社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在这里举行香火庙会。现陋习虽然取缔,但游览的人仍络泽不绝。
千佛岭,在恒山主峰天峰岭正南偏西约25公里处,被誉为塞外“小黄山”。千佛岭顶有一块天然磐石,上面建有一座7米多高的仿木小砖塔,刻着“千佛宝塔”四个字。塔下岩石南面有3个石洞,名曰“千佛洞”,故名。千佛洞西北建碧峰寺。
密马鬃梁,位于黄花滩乡石咀、沙梁、白强沟三村之间,南北长10华里,东西宽5华里,海拔2173.4米。传说古时有一个将军寨,战马很多。
银东梁,位于青磁窑乡西泥沟村东,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l公里,海拔2050米,山上有银矿石,宜林,现有幼林1000亩。
大尖山,有两处,一处位于青磁窑乡小桦皮沟、下柴树沟、小川岭、西泥沟村之间。东西南北各约1.5公里,主峰在尹北沟村西北,海拔2047米,山上多桦树。另一处位于荆庄乡荆庄村东南处之山亦名大尖山,该山因山顶为尖端形,故名,海拔1892.8米。
孙膑寨,位于龙咀村南,距县城35公里,面积1000平方米,海拔1805米。传说战国时孙膑曾在此山扎寨,故名孙膑寨。山麓南有千佛洞,凿石而成。西有庞涓寨。
抢风岭,位于中庄铺乡向阳村北,距县城25公里,主峰海拔1653米,面积3000平方米,系浑河与唐河的分水岭,浑河水向北流;唐河水向南流。
大梁草帽山,在沙圪坨镇银牛沟村附近,占地5华里,海拔2167.2米,山顶像草帽,山上有国营林场。
大梁山位于沙圪坨镇沙圪坨村与大同县交界处,海拔201l米,山脊似屋梁,山上有国营林场。
华山,在浑源――大同公路的三岭村东北1公里处,海拔1784.8米,山上多桦树,故名桦山,习称华山。
目泪坨,在西河口乡小牛还村东南浑源、繁峙两县的交界处,方圆15平方公里,海拔1932米。传说,秦代修筑长城时,孟姜女寻夫,一路痛哭,哭到此山就没有眼泪了,故名目(没)泪坨。
大马面山,在温庄乡牛星堡东南2.5公里处,海拔2011米。该山坡缓而平似马面。
王八圪塔,在温庄村东7公里处,座地面积700亩,海拔2098米。
胡子岭,在土岭乡界板沟东南与应县接壤处,山上多狐狸,故名胡(狐)子岭。
寺台湾山,在土岭乡熊沟村与应县接壤处,海拔2107米,山下有条小河,叫寺台湾河。
穆桂英山,在土岭乡穆家庄村南与繁峙县交界处,海拔1983.5米,传说宋代穆桂英曾在此山上扎寨。
黑驴沟梁,该山梁西起大仁庄乡的东王铺,东至广灵县山羊沟,北至沙圪坨镇的大红沟和蛤蟆寺,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海拔2249.4米,山顶有巨石,像人,故又名石人山。
五峰山,在大仁庄乡净石村东,海拔19l9米,西北——东南走向,长4公里。该山有五个山峰,峭峻如刀削,中有山洞。
横山,在西留乡宝峰寨村西,方园3万平方米,海拔1783米。县境内所有山脉均为东西走向,唯此山是南北走向,横亘于浑河川,故名横山。旧崞县的城址就在它的左侧,山下曾有“宝峰寺”寺院,民国年间在这里设立过高等小学校。清顺治5年,方三聚众起义,曾在此山安营扎寨。
昼锦山,在县城西11公里处,盘踞3公里,海拔1100米。元朝工部尚书孙公亮退职后就住在这里。旧志说,孙公亮祖坟设在这里。
玉泉山,在龙山东北2.5公里处,海拔1300米,属龙山的一部分。山上有泉水出自石缝,旧志称为“玉泉寒流”,为神州八景之一。据《浑源州志》说,金代末刘祁的“归潜堂”即建于此山上。玉泉山四面环抱峰峦,东面有柏山寺,西面有玉泉寺,西边还有望景台。诸峰罗列,云烟吞吐,实为龙山的又一胜景。
卧羊场,位于应县东南部与浑源县交界处,属恒山山系。在尧峪村北,与浑源交界。西北一东南走向,境内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33.4米,为朔州第二高山。山里有一洞,牧羊人在此避雨,且山脚下亦是经常卧羊的地方,故此得名。卧羊场山在土岭乡沙沟村和应县柳坪村之问,海拔2333米,山顶平坦,开11阔,是牧羊的好地方,是县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
翠薇山,位于山阴县东南部,系恒山余支,东连浑源县,西至雁门关,南跨代县,北接山阴盆地。总面积99.3平方公里。主峰馒头山海拔2426米,为朔州第一高山。山脉走向由东向西延伸,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山上植物繁茂,灌木较多,还有华北落叶松和桦木等。山坡上烽火台间断出现,是古代争战重地之一。因山上灌木类植物生长茂密青翠,故名。
紫金山,位于朔城区东南30公里处,周长约25公里,主峰海拔2122米,山上灌木丛生,野兽出没,为朔城区南部与宁武县的分界线。此山生长一种名曰紫荆的落叶灌木,可入中药,因植被得名紫荆山,后谐音为紫金山。
草垜山(2396米,代县境内),即佛宿山。明《山阴县志》卷之二·山川篇载:“佛宿山,县南三十五里。金王拱碑云:‘文殊大师留宿处’。山下出水,名何家泉,又名覆宿山,俗名草垛山。”在山阴县古城镇古城村三十五里(古制)。因文殊大师留宿,故称覆宿山为佛宿山,也就是今人所谓之草垛山。位于恒山山脉余支翠微山,状似“草垛”,故名。此佛宿山巍峨高耸,峰峦直插天际,白云环绕其上,甘霖普降。
跑马梁,属恒山脉系,为应县南部山区之绝顶,海拔2287米(山西省志记作:2265米),顶面大而平坦,面积20平方公里,可以信马由缰。相传唐末李存孝据守朗岭关,屯兵山地,曾于此处牧马练兵,故名跑马梁。跑马梁距应县县城30公里白马石乡。有成片落叶松林3万余亩,其中成材林1万余亩,且土壤深厚肥沃,腐殖质含量丰富,约有6大类300余种中草药遍地生长。
雁门山,恒山山脉自代县以西山段,古称勾注山,又称雁门山。因山形勾转,两峰对峙如门,又有水势流注而得名。主峰马场梁,海拔2057米。其山势陡峻雄固,西依宁武关,东靠雁门关,是雁北地区通往山西腹地之咽喉,历史上曾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主要通道。
主要是浑源县北部与大同县、阳高县交界山地,位于桑干河南岸、浑河北岸之间,东延伸为晋冀边界至熊耳山。
六棱山,位于山西省广灵县与阳高县交界处,最高峰黄羊尖,海拔2420米,为大同第一高峰,号称“大同屋脊”。主峰黄羊角附近分布有汉白玉石林,主峰之南大殿顶有数百亩草甸。2012年,山西省政府确定六棱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六棱山景区、南大寺-宝峰寺景区、圣眷峪景区组成。六棱山储藏大量的优质汉白玉,许多名胜古迹的汉白玉石雕来自广灵,有些部门或单位指明要六棱山露天汉白玉。
甸顶山,广灵县城48公里的六棱山南侧,有一片总面积66平方公里的高山草甸。这里植物种类繁多,花草茂盛。在核心区有一座稀奇的大山叫。甸顶山海拔2008米。
大坪坨山,海拔1993米。地处河北阳原、山西省广灵县两个县交界地,东距河北蔚县郑家窑村(烧制陶瓷瓮盆历史悠久)8里。远望像是一座硕大的铁秤砣一样,由此当地百姓叫它大平坨。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曾有山西广灵县的红旗煤矿、阳原县西窑煤矿和肘骨弯煤矿在此开采。
熊耳山,位于阳原盆地南侧,属恒山东延余脉北支,主峰青天背,海拔2046米。是阳原第一高峰。因山势险峻、山顶平缓,像人的脊背一样,登顶触手可及青天而得名。在河北省阳原县和山西省广灵县交界处。天台山,海拔1974米,为熊耳山第二高峰。
恒山南支,西起灵丘县中部太白山,越晋冀边界,东终于小五台山。主要是蔚县南山,小五台山从地形上来讲也属于此脉。
小五台山,位于涿鹿县与蔚县交界地带。因有五座山峰顶平如台,与山西省五台山相似,而海拔高程比五台山低,’故称“小五台”。小五台山的东台最高,海拔2882米,是河北省第一峰。其次是北台2838米,中台2801米,南台2743米。西台2671米。从整体爬坡,小五台山是河北省屋脊—最高峰。小五台山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0余公里,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在地质构造上为背斜构造,呈北东一南西走向,向北转为北西一南东向。其岩性比较复杂,既有沉积岩,也有大面积的岩浆岩(如石英斑岩)和变质岩出露。小五台山北侧与蔚县盆地之间有深大的正断层,北坡为陡峭的断层崖,南坡较和缓,成为沿断层掀斜抬升的断块山。小五台山山高谷深,人迹罕至,阴坡和半阴坡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共有种子植物84科,336属,674种。林间栖息着一些野生动物,其中有珍禽褐马鸡。小五台山已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和珍禽褐马鸡。保护区面积22573公顷。
蔚县南山,是蔚县盆地南侧小五台山之西山地的总称,为恒山东延余脉南支.呈南西西-北东东向,在新构造运动中由于沿山体北侧大断层掀斜式抬升,形成北坡陡峭南坡和缓,山顶宽阔的断块山。地质构造上为一向斜,其轴部出露中生代火山岩,向斜两翼出露早古生代灰岩和砂页岩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按其高程依次为:茶山,海拔2524米,为河北省第二高峰。白见坨,海拔2307米,为河北省第五高峰。东甸子梁,海拔2153米,为河北省第十六高峰。骡切崖山,海拔2143米,为河北省经十七高峰。西甸子梁,海拔2121米,为河北省第二十高峰。麻田岭,海拔2110米。小平梁,海拔2053米。老爷庙梁,海拔2050米。安全沟梁:海拔201米。
恒山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的南北屏障,及忻定盆地与河北平原的东西障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时,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战国时,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两汉时,匈奴利用恒山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时,拓跋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灭天下,清统天下,也凭借的是以恒山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这是恒山的五岳中最可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上在山之垭口沟谷处建有很多烽火台、城堡等,其遗迹尚存。平型关、雁门关、阳方口、茹越口、广武口、白草口等重要关口,形势险要,为历代军事要地和交通孔道。大运(大同--一运城)高速公路、北同蒲(太原一一大同)铁路从山间通过,京原(北京—原平)铁路沿其南麓通过。
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自秦汉以来,雁门关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尤以宋代杨家军在此与辽军的战争故事为国人所共知。
宁武关,即今宁武县城。明雁门关北口,南依云中山,西北靠管浑山,东北接恒山,西南连芦芽山,为四山汇集之要塞。因居内三关之中,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策应朔州、大同,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晋北古楼烦(古部落名)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宁武,秦汉为楼烦县地,置有楼烦关。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1986年8月18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平型关,位于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处。古称瓶形寨,清时称平型岭关,后改称平型关。关城筑于明正德六年(1511),南北各置一门。关城北设有六郎城,传为宋将杨延昭镇驻之地。该关东控太行,西屏雁代,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关内有简易公路通行。西北通向浑源、大同,东北连灵丘、涞源,两南可达繁峙县大营镇与京原公路相连,是外敌向山西腹地进攻或沿京原公路迂问北京的重要关隘。抗日战争初期,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发生于此。西距平型关14公里之太安岭,介于繁峙、浑源之间,阳泉至大同公路山此通过。该口同平型关一样,是恒山东端通往雁北,迁回北京的一个重要垭口。
长嘴口,位于繁峙县与应县交界之长嘴村,口宽15-1000米,高5-30米,长8000米,为应县大石口之纵深要隘。隘口以北谷地宽广,视野开阔;以南沟谷短切,地形分割破碎。砂河至应县公路由隘口通过,北可至大同,南可达阳泉,东可迂回沫源、易县,是恒山东端的重要关口。
磁窑口关,在浑源县南十七里恒山左侧。路通灵邱,明洪武四年(1371)筑堡设巡检司,又名磁峡口。自从唐代起,这里就盛产磁器,故名。近处多古窑址。
茹越口,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是穿越恒山南北,沟通忻州盆地和大同盆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其北面为应县,南通繁峙。峪口左侧山高1436米,右侧山高1317米。主峪从茹越口到果坪村,长约10公里,直达海拔2111米的铁甲岭。《郡志》载:“五代唐末(905年)修茹越口,开左右道路。”1937年9月27日-29日,国民党第34军69师第203旅(旅长梁鉴堂)在茹越口阻击日军铃木旅团一部2000余人,因粮弹尽绝,茹越口阵地被日军突破,梁鉴堂将军率余部与日军白刃战,壮烈牺牲。是役,为中国军民“长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茹越口,被作为中华民族的永久记忆,载入了历史。
恒山地处中温带季风气候——晋东北轻半干旱地区。该区包括该区年平均气温除极少数高山区为0℃以下外,大部分地区在2.0-10.8℃之问。极端最高气温35℃-40.2℃,极端最低气温-35℃--18.0℃。热指数在40-96℃之间,≥10℃积温在1500-3000℃之间,平均无霜冻期大部分地区在75-170天之间。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1-14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370-9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主要气象灾害:冰雹、霜冻、干旱和高山区大风日数多。由于恒山地区海拔高,气候垂直变化明显。
恒山山区属杄林(云衫、落叶松)、油松、辽东栎林地区,地势起伏变化很大,海拔由盆地的700米到山地的3058米,土壤以淡褐土为主。山区有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盆地内排水不良的地方有盐渍土呈斑状分布。自然植被以杄林(云杉、落叶松)、油松、辽东栎分布最广。垂直分布比较明显。自然植被一般。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恒山山区以杄林及沙棘、针茅灌草丛分布较广。山区盛产的中药材黄芪驰名中外。
垂直分布情况是:1300米以下,为农耕地,在干旱的山坡主要有白羊草、黄背草、铁杆篙,并混生有稀疏的沙棘等灌丛草地;1300-1800米,土壤为山地褐土,生长有油松、辽东栎等,以及土庄绣线菊、虎棒子等灌丛;1800-2300米,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主要为云杉林和以山杨、白桦等组成的混交林;2300-2600米的阴坡和半阴坡,为山地棕壤土,土壤湿润,有华北落叶松和含有臭冷杉和云杉林;2600-2800米,为箭叶锦鸡儿和山柳等组成的亚高山灌丛;24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其中2400-2700米,主要是菊科、豆科、蔷薇科植物及混生一些苔草等为主的亚高山五花草甸。
恒山为海河流域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主脉南与五台山之间为滹沱河上游,主脉与北支之间为桑干河支流浑河,北支北麓山沟汇入桑干河上游,北支东南端是壶流河的发源地,南支与主脉之间有唐河发源,流向河北省。
桑干河,也作桑乾河,古称漯水,溹涫水,上游有源子河与恢河两条河流。主流恢河发源于宁武管渗山分水岭村,源子河发源于左云县截口山。两河在朔县马邑村汇合后称桑干河。流经朔县、山阴、应县、怀仁、大同至阳高县尉家小堡村进入河北。在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汇洋河后入官厅水库。河长506公里,流域面积2.39万平方千米,山西境为河长252公里,流域面积15464平方公里。
黄水河,古称治水,又名湿水。发源于朔城区王万庄,经朔城区、山阴县到应县,在应县汇入桑乾河。境内长度103公里,流域面积363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3立方米/秒~1.5立方米/秒。河水浑如黄汤,河床无定,历史上对两岸农田、村庄危害很大。近年水量减少,经常干涸无水。
浑河,发源于本县东部沙圪坨镇的乱岭关,由东向西流,经杨庄、蔡村、下韩村、张庄、西留、东坊城、裴村、西坊城、驼峰等乡横贯浑源平川,西至小辛庄人应县境,注入桑干河。基本是常年河流。《浑源州志》载:浑河水、乱岭关水、远望峪水、神溪水、崞川水、磁窑口水、李峪水、乳泉水,八水合而浑流,故名浑河。《水经注》载:崞川水出崞山县(即王莽时期的崞张县)旧城南,东流注入湿水。唐末五代问,置浑源县,该水从浑源流出改崞川水为浑河。
唐峪河,是浑河支流之一,即旧志所说的“磁窑峡水”,发源于林场乡境内,经青磁窑乡、大磁窑镇注入恒山水库,由水库向北流出唐峪口,经东坊城乡,在下韩村乡花町村东注入浑河。该河以恒山水库为界,分为两段,峪口以南称唐峪河,全长25公里,河宽平均100米,流域面积164.5平方公里。
大峪河,是浑河支流之一,发源于土岭乡的“西河”和官儿乡的“东河”相汇而成,由南向北,经裴村,在大沟附近注入浑河,全长27公里,河宽平均20米,流域面积为22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0.3立方米/秒,正常年总流量为1920万方。为常年流水河,河床很陡,每遇洪水季节,往往泛滥成灾。此水即《浑源州志》所说的“凌云水”,是浑河支流之一。
王千庄峪,是浑河支流之一,又名峪沟,古称远望峪,此水发源于大仁庄乡广泥沟村附近,至岔口分为两道峪,一道通黄花滩乡,一道通大仁庄乡,全长50公里。河宽100米,流域面积19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为0.35立方米/秒,正常年年径流量为1968万方,为浑河支流,即《浑源州志》所载的“远望峪水”。关子峪,又名黄土峪,发源于大仁乡境内黄土坡村,至岔口注入王千庄峪,全长13公里,河宽80米。
小南峪,是浑河支流之一,发源于荆庄乡大西沟,由南向北,至三合号注入浑河。全长7公里,流域面积24.3平方公里,正常年年总径流量为194万立方米,即《浑源州志》所说的李峪水。
壶流河,发源于山西省广灵县城西约15公里处莎泉,广灵县境内66公里。河北省蔚县暖泉南之苏家疃(苏官堡)村北流入蔚县境内,自西向东,横贯蔚县大部川区,流长73公里,由北马圈村西流出县境。由蔚县北水泉西进入阳原县境,于小渡口村西汇入桑干河,阳原境内52公里。
滹沱河,古又作虖池(音同“呼驼”)或滹池,当地人俗称葡萄河,是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村一带,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折向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滏阳河相汇成子牙河后入海。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
唐河,古称滹沱、呕夷、滱水、唐水等,《大清一统志》载:因流经唐县后水流增大,而得名。海河流域大清河上源或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历史上称唐河为大清河的正源。经山西省灵丘县,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唐县、顺平县、定州市、望都县、清苑县、安新县,在安新境内汇入北方内陆名湖白洋淀,后入大清河。
黑麻河,发源于中庄铺乡的打虎沟与干土岭村,由北向南流向,在龙咀村注入唐河,全长14公里,河宽30米。
汤头温泉,位于王庄堡镇汤头村,故称汤头温泉。该泉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已被发现利用。《水经注》说:“温若汤,能愈百病,故世谓温泉”。水向东流注入唐河。北魏时建有皇家行宫,明代又重修建,1974年建立温泉疗养院,有中西医、理疗、水疗等设备。
恒山是经历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亿年。基岩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
恒山山地的排列及形态受断层控制。沿断裂沉陷带发育了桑干河谷地、浑河谷地、滹沱河上游谷地,其间的隆起带则形成大体平行斜列的六棱山、恒山。这些山地都是北侧翘起的断块山地,其北坡极为陡峻,平地拔起,断崖如削;南坡则较和缓,分水岭偏于北侧。山间小盆地的形成受构造控制,其中广灵和灵丘盆地为断陷盆地,且广灵盆地与浑河谷地,灵丘盆地与滹沱河上游谷地遥相对应,似有构造方面的联系。
山体大都由前寒武变质岩系组成,原是一个长期隆起,遭受剥蚀的古陆一,经北台期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化地面。由于喜马拉稚山运动以来发生差异性断块隆起,使古陆解体。风化和重力崩坍占显著地位。
恒山,在地貌上,以断块中山中主,山顶海拔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1000米上下。其延伸方向受北东和北北东两断裂构造控制且多沿背斜一侧发生断裂隆起。恒山属倾斜式的桌状断块山,其北坡陡峻,南坡缓斜,山顶常保存有北台期夷平面。桌状断块山大都由古老的变质岩组成;单面断块山则仅在一侧出露古老岩系,另一侧由下古生界碳醉熬类岩石组成。沟谷多与断层线直交发育,短促深陡,山前常出现断崖绝壁及断层三角面。山麓洪积扇形地发育,从老洪积扇被切开。又发育新洪积扇或掩埋式洪积扇的大量发育看,山体在第四纪以来仍在不断抬升,与相邻盆地的沉降形成明显对照。
恒山地区,浑源、广灵、灵丘等县属晋东北非金属矿产组合区,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包括珍珠岩、膨润土、晶质磷灰石的全部储量。此外,还有未探明储量已开采的有沸石、松脂岩、浮石、高岭石、石棉、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珍珠岩,资源丰富,以灵丘塔地珍珠岩矿最大,探明储量为5856.3万吨,占全国33.5%.矿体产于中侏罗统酸性火山岩系中,呈似层状产出。己开采利用。
朔县、宁武、山阴、代县一带属于宁武煤、铝矿产组合区,主要为气煤、肥煤,北部煤层厚,露天开采条件好。并有铝土矿、耐火粘土等矿产。宁武煤田以焦煤为主,是重要的炼焦煤基地。恒山西南端处于山西八大煤田之一的宁武煤田核心地区,中段有山西省主要的2个产煤区:浑源、繁峙。浑源煤炭储量17亿吨,膨润土储量1亿吨,是全国大型优质钙基膨润土矿藏之一,沸石储量4亿吨,为山西唯一产地;花岗岩储量1.93亿立方米,尤其是黑色花岗岩为世界石材精品。铝土矿,已探明的大、中型矿床主要是恒山西南端轩岗一一阳方口矿区。主要赋存于石炭本溪组底部,属浅海相沉积矿床。层位稳定,储量丰富,矿石质量好,全为一水型硬铝石,具有高铝、高硅、低铁的特点。
代县、繁峙山区位于五台—恒山铁、金矿产组合区,主要为老的变质岩出露区,矿产以铁矿和金矿为主,还有钦(金红石)、钡、钥、铜以及黄铁矿、磷矿、硅石、云母和石棉等矿产。金矿探明产地主要分布在恒山南麓繁峙、代县、灵丘等地,其中繁峙为山金脉金矿、灵丘料堰矿区为砂金矿,其余多为铜、铅、锌矿伴生金的矿床类型。繁峙义兴寨属原生金矿,赋存于古老岩系五台群台子底组段的金云母片麻岩内的含金硫化物石英脉中,最大矿脉断续延长1190米,断续延深460-610米,厚达1-2米。全矿区内金矿平均品位11.72克/吨,银平均品位0.45%,金矿保有储量达10.6吨,是全省最大的金矿床。
钛矿,主要分布于代县。代县碾子沟矿区的矿石赋存于五台群碾子沟组上段黑云母角闪变粒岩中,为金红石单一矿种的大型矿床,埋藏浅,矿体厚度大,便于开采。代县黑山沟矿区属高温热液钒钦磁铁矿,矿石为含钒钛磁铁矿石,尚未利用。
云母,主要分布于几个长期隆起的古老变质岩山区,集中于繁峙、忻州、五台、浑源、广灵、灵丘、代县、等地。
磷矿,主要分布在灵丘平型关。产于前寒武纪就质岩中,为含磷片麻岩矿床。品位较低,经浮选后精矿品位达25-38%,可产出合格的磷肥。平型关磷矿,规模大,呈层状大部出露地表,储量为9360万吨。
恒山地区古代的林业繁盛。公元6世纪,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便描述雁北桑干河一带是“林鄣遂险,路才容轨。晓禽暮畎,寒鸣和”的森林密布、鸟兽多的景象。从辽代起对桑干河上游的森林开始大规模采伐,永定河(上游为桑干河)流域原来森林密布,水源丰富,河水清澈,本为利于航行的“益河”,《水经注》记载,北魏前,永定河称为“清泉河”,由于辽、金两代滥伐森林,腐殖质土壤受到冲刷,水色变褐,呼黑为芦。久之习名“芦沟河”。元兴建大都,晋北森林遭到更大浩劫,大量林木从桑干河水路运出,有“西山秃,大都出”的记载;流域内森林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永定河水日益变浑(明初已习名为浑河),经常改道和泛滥成灾,到明末便改名无定河。清康熙则“赐”名为“永定河”。
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北部至明代以前还是森林密布。如《宋会要稿》记述太行山中北段是“林木茂密”、“松林遍布”。《清凉山志》描述五台山在宋代时是“四面林峰拥翠峦,万壑松声心地响”。明代撰写的《胡、高二公禁伐传》中载“自古相传,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渡,国初(指明朝初年)尚然”。明嘉庆二十年(1541)以前,内长城勾注山一带还有一条宽百余里的森林,“大者合抱干霄,小者密比如栉”,“虎豹穴藏,人鲜径行,骑不能入”。明朝在北京大造宫殿、陵寝、王府,并实行大规模屯垦,大肆毁林开荒。北京王宫的用材多取自代州(五台、代县、繁峙、原平一带)。
恒山地区山西境内林地,主要分布于繁峙、应县、代县交界山区,属山西省五台林区。西南部山阴、代县、应县属桑干河林区。
五台山林区有着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分布在繁峙、五台、代县等地,树种以落叶松、云杉为主,并有油松、白桦和少量冷杉。有森林33.7万亩,其中天然林占63%,人工林占37%,森林覆盖率8.66%,是山西森林覆盖率最低的一个林区,木材蓄积量110.22万立方米。
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区,管辖雁北地区内外长城之间的阳高、大同、怀仁、左云、右玉、山阴、应县、朔县和大同市新荣区,总面积为125.7万亩,有森林118.41万亩,其中人工林116.51万亩。树种主要是杨树,占森林面积85%以上,其次有油松、樟子松等,林木总蓄积47万立方米。该区有显著的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海拔900-1300米,黄砂土贫瘩缺肥,有机质仅0.4-0.8%,肥力5-6i级。气候高寒,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120天左右。桑干河虽横贯东西,但水源不足,营林用水仍较困难。
恒山地区,较大的草场有麻家梁草地,位于朔县城南30华里,面积30万亩。海拔1100米,地势平坦,为连片集中的沙质土梁,是一块宜牧草地。水源有河井、泉,饮畜方便,牧草有达乌里胡枝子、黄白草、棉蓬草、芦苇草、篙类等。朔县马场设在这里。此外,还有恒山草地(浑源、应县一带)、太白山草地(灵丘县的南山),以及广灵、灵丘之间的垫(甸)子梁草地等。东部阳原县天然草场68万亩,其中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突破10万亩。
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时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有恒山十八景之称。可惜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1980年代,经过多年建设,主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风景区,主峰地区景观参阅:恒山风景名胜区。
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距大同市区62千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恒山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中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全寺共有殿阁40间,悬空寺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传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
恒山庙群,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后经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时仅主峰即有大小祠庙60余处。但惜多数已不存,仅存20余处,为明清所建。整个建筑群占地范围东西1400米,南北900米,主要殿宇有:恒宗殿、寝宫、会仙府、九天宫、纯阳宫、关帝庙、文昌庙、灵官庙、龙王庙、山神庙、疮神庙、马神殿、十王殿、得一庵、阎道祠、紫微阁、魁星楼、羽化堂、接官厅、龙泉观等,其中朝殿,又称员灵宫,为恒山主庙,是恒山中最大的庙宇;寝宫为恒山最古老的建筑;会仙府是恒山最大的仙道居住之处,内塑八仙人物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还有近二百处摩崖题刻和数十通御祭古碑以及塔林。恒山建筑群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中国道教圣地,号称“第五小洞天”。
内长城,主要是指河北山西北部沿太行山、吕梁山修筑的长城。山西境内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及明代修长的内长城大致走向是:由居庸关起,向西南行至灵丘后向西,经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再向西北行至偏头关,到达偏关老营北鸦角山接外塞,其向西延伸段大部在恒山山脉之上。
神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浑源县城西北2公里处,公园内山泉奔涌,碧波荡漾,著名的“神溪夜月”为浑源古八景之一,并拥有古戏台、古民居等丰富的人文景观。2009年列入山西省首批省级湿地公园名单,2013年被原国家林业局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单位。2018年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
大云寺,位于浑源县荆庄乡荆庄村,原名大云禅寺。创建年代应在北魏后期。寺院原规模宏敞,现仅存大雄宝殿三楹,为金代遗构。元、明、清均有修葺。
广华山关帝庙,广华山位于浑源古城北部,戏曲中《走雪山》雪山就是指广华山。在明代天启年间,大同籍吏部曹尚书被宦官魏忠贤设计陷害,满门抄斩,曹小姐与老仆人曹福脱逃,昭雪,曹小姐也履行诺言,重新修缮了关帝庙。这个故事在大同地区广为流传,可以说妇孺皆知,鉴于此,广华山也就广为人知了。
汤头温泉,在浑源县东南百里汤头村,出地水温约摄氏六十度,宜沐浴。早在北魏天赐年间即有官员到此沐浴治病,兴光元年(454)文成帝“幸灵邱,至温泉宫”,即此。《水经注》:滱水又东合温泉水,水出西北暄谷,其水温热若汤,能愈百疾,故世谓之温泉焉。
应县恒山庙,位于山西省应县北楼口村西南的大庙山上。据繁峙县志记载:北楼口恒山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六年又修葺一新,据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1960年代初已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丘觉山寺,觉山寺位于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的觉山山腰。觉山又称悬钟山、普照寺。寺周高山环抱,寺内古柏森森,景色宜人。寺院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483)。寺塔塔座周围有砖雕歌舞伎,是辽代砖雕艺术的珍品。又名普照寺,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内辽代密檐式砖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灵丘县瑞泉寺,位于太白山脚下东驼水村,交通便捷,风光优美,是灵丘九景之一“黑驴驼水瑞泉寺”。 东西偏殿“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西方极乐世界变化图”,新近落成,殿堂庄严,佛像成就,兹定于农历四月二十六日,举行佛像开光法会,愿十方诸佛慈悲加被,同放无畏光明,普渡有缘众生。
小悬空寺,位于广灵县城南壶山,上有大士庵和水神庙(圣泉寺)的合称“小悬空寺”。寺庙建于山巅。创建于北魏时期,存为明代时期遗物。丰水源泉环山涌出,壶河水至此与丰水汇合,形成广百余亩的巨潭。
广灵水神堂,位于广灵县城东南,与县城相连。由壶山古建筑群、中国名泉水神堂壶泉、泉湖、林地、绿地组成。水神堂泉是由壶山四周万斛珠玑的群泉随地而涌成湖,水质为天然矿泉水,流量为每秒0.55立方米,当地人称“神泉”。壶泉流量大,在其东南汇集成了两个天然的矿泉水库,分别叫枕头河水库、下河湾水库。
甸子梁空中草原,位于山西省灵丘县柳科乡刁泉村东南,与河北涞源、张家口蔚县交界甸子梁,东西狭长,南北广阔,海拔2159米,四周是陡峭的山坡,顶部宽广平坦,面积达3万亩,被称为空中草原。
杨忠武祠,亦称杨令公祠,俗称杨家祠堂,位于代县城东北20公里的鹿蹄涧村,是杨业后代为祭祀杨业夫妇暨杨氏后代英烈而建造的祠堂。为山西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创建于元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雍熙三年(公元986年)杨业战死陈家峪,后宋追赠太尉,并缢“忠武”,杨氏子孙以此题共祠名。
恒山地区属晋北盆地农业区,是人少地多,生产潜力较大的农业区。大部分地方为盆地地形(包括大同盆地、广灵和灵丘盆地),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区内有大面积的盐碱滩和沙荒地,是省内可垦荒地集中的地方。本区地势多在海拔1000米以上,气候温凉,无霜期仅一百三四十天,势量较低,10℃积温多在2700-2900℃左右,属中温带春小麦地区,为一年一熟区。
本区水利资源较丰富,水利化程度较高,人均水浇地达1.1亩,仅次于晋中区,居全省第二位。但农业多为大水漫灌,用水浪费很严重。由于本区是大同、平朔煤炭火电基地所在地,工矿用水量越来越大,工农用水矛盾已日益突出。
本区农业以种植春小麦、玉米、谷子、马铃薯、甜菜、胡麻为主。以阳原县为例,21世纪初,全县常年粮食作物总播面积54万亩左右、油料面积6万亩左右。大杏扁种植面积达30万亩,挂果面积达11.3万亩,供佛杏种植面积达1万亩,挂果面积达5000亩。本区粮食生产发展很快,气候温凉,盐碱地多,土地广,粮菜矛盾易解决.且有大同糖厂就近加工,经济效益大。本区是本省发展甜菜生产条件最好的地方。此外,本区1982年种植甜菜11万亩,总产12871万公斤,均占全省50%多。
本区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沙危害严重,土地严重沙化,盐碱、冻害、干旱也对农业造成一定威胁。
恒山地区养马较多,还建立了一些良马繁殖场。主要国营马场分布在朔县(雁北红旗马场)、平型关等地,为山西省农村良种马的供应基地。
恒山东北部广灵是山西良种驴基地。广灵画眉驴产于广灵、灵丘,为原始的地方品种。主要分布在雁北、忻州地区的东部各县和河北的涞源、蔚县一带。1980年代仅广灵县的画驴就发展到3000多头。历年向全国13个省市区和全省33个县以及解放军部队马场出售1200多头,还出口10多头。
乳牛主要分布在朔州、山阴等县市。山阴县是山西省重要的牛奶生产基地。
1978年,山西省将代县、繁峙、宁武等县定为全省绵羊改良基地县。1979年,山西省又将繁峙等县确定为全省半细毛羊生产基地县。1987年,山西省又将宁武等县定为全省绒山羊基地县。
恒山南端朔州境内煤炭开采和利用始于战国至西汉时期,明清时开采初具规模。民国年间,主要分布在繁峙、宁武等县。建国后开采增多,有宁武境内的阳方口、东汾、岭沟、七厘洼等矿。
铁矿开采,1980年代始,繁峙县建成了东山铁矿、平型关铁矿,和横涧选矿厂;代县白峪里铁矿、张仙堡铁矿。在这一时期内,各县乡镇办小型铁矿主要有繁峙岩头选厂、代县新高选矿厂’等。
浑源北岳恒山景区,1982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据1984年规划,全景区为4个等级的保护区和1个自然保护区。一、二级保护区面积为62.10平方公里,以双峰并峙的天峰岭和翠屏峰为中心,包括天峰岭景区、翠屏峰景区、千佛岭景区、温泉景区和浑源城景点群;龙山一带为自然保护区。
朔州市借助雁门关、宁武关等文物资源,广灵县在小悬空寺、水神堂等文物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人文景区。灵丘县借助平型关大捷纪念馆,开发建设了平型关红色旅游景区。壶流河流域的广灵县下河湾水库、河北蔚县壶流河水库,浑河源头恒山水库,都进行了湿地公园、水上旅游等水利风景区的开发。
位于朔州市的恒山山脉最高峰在馒头山地区,于2006年11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馒头山森林公园,是以森林景观资源、地貌景观资源、水体景观资源为主体,集山景、林景、水景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省级森林公园。蔚县飞狐峪、灵丘县的太白山、甸子梁空中草原有不错的自然风景开发潜力。
恒山地区,先秦,春秋时期为游牧民族楼烦占据。战国时期属赵国,设置云中、雁门、代郡。秦汉,秦统一六国后置雁门郡。两汉时期为平城县,隶属雁门郡。三国两晋南北朝,三国曹魏时隶属冀州新兴郡。北魏自云中徙都平城,置司州牧及置代尹,又置恒州,领辖八郡十四县。北齐将北恒州改为恒安镇,隶属恒州太平县。北周将太平县改为云中县。
隋唐五代,隋以其地属云、朔、代三州。五代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辽。
宋元,北宋宣和五年预置云中府路,因宋辽对峙,大同为辽所占据,故而云中府路只是虚设而已。后为金所辖,设西京路大同府,置西京路总管府,又置留守司。元朝大同中书省河东山西道,改西京道为大同路,领辖八州、五县、七屯。八州中的浑源、应、朔、武等扩七屯中的山阴、雁门、马邑、鄯阳、洪济、金城、宁武在恒山地区。
明朝实行省、府、县三级制。明初设山西行中书省,不久改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共辖五府、三直隶州、七十七县。大同府辖四州、七县、十三卫所。四州:朔州、应州、浑源州、蔚州;七县:大同县、怀仁县、马邑县、山阴县、广灵县、广昌县(河北省涞源县)、灵丘县;十三卫所不在恒山范围内。
清朝定鼎中原以后,承袭明朝辖制,山西为十八省之一,共辖九府、十直隶州、六散州、八十五县、十二直隶厅。大同府(治大同)辖二州七县一厅。二州:浑源州、应州;七县中设在恒山地区的是:大同县、山阴县,广灵县、灵丘县;另有朔州隶属于朔平府。蔚州划入河北省。
民国初年,中华民国元年大同府废,民园二年五月置雁门道,治大同,辖雁北十三县和忻州十三县,共计二十六县。当时雁北十三县在恒山地区的有:大同县、应县、山阴县、朔县、平鲁县、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9月13日,日寇侵占大同之后,于10月15日成立“晋北自治政府”,1939年4月成立“晋北政厅”隶属日伪“蒙疆联合自治政府”,1943年改为“大同省公署”。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于大同农村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以京包铁路和北同蒲铁路为界线,成立了东西大同县,东大同县属晋察冀边区,阳原县也属之;西大同县属晋绥边区。1949年5月1日雁同地区解放以后,连同恒山地区东部的阳原县、蔚县划归察哈尔省管辖。
解放后,1952年11月,察哈尔省撤销后,恒山地区又划归山西、河北管辖。期间几经变更,至1970年代,恒山地区大部归雁北地区、张家口地区,与抗日战争时期设置一致。1992年、1993年张家口地区、雁北地区撤销,地市合并,应县划归朔州市,将阳高、广灵、灵丘、浑源等划归大同市,实行市管县;阳原县、蔚县归张家口市。
恒山是天下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据有关资料记载,远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初年,雁北恒山一带就出现了知仙方和炼仙丹的方士,即神仙家。西汉时,有个方士,自称是殷朝王子,他经常往来于恒山,不吃五谷,只吃蓬果等草木植物。西汉景帝时,有个姓茅名盈字叔申的人,和其两个弟弟茅固、茅衷在恒山修炼神仙之方。《广列仙传》中说他们均已成仙,也称三茅真君。恒山上还有个叫茅三窟的地方。
唐初,恒山上道庙成林,各地也建了不少庙观,专供道士修炼使用。据记载:开元二年(7147)玄宗在恒山建庄泉观,上有二泉(一甘一苦),李隆基曾赐给匾额,并重修恒山庙。八仙之一张果老带领徒弟在恒山修道炼丹,名道人管草结庐悟道。灵丘创建白音观。唐代宗广德年间(763-647),道士羽客、风鸣岐在应县城内创建冲虚观。
五代时期,契丹世宗天禄四年七月,辽军准备进攻中原,派人到恒山庙打卦,因卦不吉利,气愤之下,放火烧毁了恒山庙。
元中统三年(1262),道士寇士谦在应县城南西安峪建云溪观,占地300亩。元延祐二年(1315),道士刘薄光在应县城西南武家店村建玄同观。
明世宗时期恒山修建大型庙观。应县在县城内建有三清观、北霞观,在县城西南大贾庄建水陆宫,在县城东南北楼口建恒山庙。广灵县在此时先后也建了不少庙观,如上白羊凌霄观、百盯的保其观、南村的集仙观等。
清朝建立以后,尊佛抑道,道教各派均停滞,再无积极活动的教团。清代佛道二教相当密切的交流,具有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倾向。如,悬空寺就是佛、道、儒三教启一的寺庙,寺内既供奉释迎牟尼和各佛、菩萨,又供奉道教的老子、纯阳吕祖等和仙,还供奉孔子、关帝等儒学代表人物。
民国,失去经济基础的道教教团仍处于无能为力的境地,连维持教团的体制都很困难。而人们仍然信赖自己信仰的诸神、赶庙会。此时,全省道观庙宇多数齐全,但已失去往日的气氛。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经过连年战争,道士多数逃亡走散,殿宇无人看管维护,以致逐渐荒废,多数道观毁于炮火之中。
新中国建立后,道教徒在政治上和其他各界人士一样,享有公民权利。1956年恒山道士李元通被选为山西省政协委员,同时还参加了浑源中心医院的工作。1957年4月,李元通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中国道教协会代表会议,受到了朱德委员长的接见。但是,社会上不少人已抛弃了道教信仰,请求道士念咒和拔除不祥的人大大减少,来道观者大多是为了参观文化遗产。因而许多道教宫观已无道士居住。
在“文化大革命”中,恒山地区一部分宫、观被破坏,经书被焚毁,一部分庙、宇被彻底拆除,还有一部分宫.、观、庙、宇被“造反派”无理抢占,任意破坏;各处殿宇的脊兽、猫头、滴水等建筑物全部被打毁搬掉,钟、鼓、炉、馨等物全部被毁坏,神像大部被击毁清除。宗教活动基本停止。
1982年以后,省、地(市)和重点县各级政府相继成立了宗教事务机构,对道教人员落实政策、道教宫观庙宇的维修管理、道教房产问题、道教场所的开放,以及道教徒、道教教职人员的正常发展和宗教活动的正常开展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效果。1983-1984年,修缮浑源悬空寺。1983年修筑加固恒山庙,国家拨款30万元。2013年7月1日恒山岳门湾三元宫复建。这些地方不佼成为道教的重要活动场所,而且也是中外闻名的旅游胜地。
北岳恒山祭祀活动,自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经顺治帝批准移祀于浑源。清康熙元年(1662年)夏,康熙下旨恢复北岳恒山在浑源的祭祀。并在赴五台山途中,登恒山巡游,亲书“化垂悠久”匾额。
而“恒山道乐”、“北岳恒山祭祀活动”也作为浑源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发扬。
恒山之名的由来,在《风俗通》载:“恒,常也,万物伏北方,有常也。”也就是说,因恒山位居北方,而北方阴终阴始,其道恒久,为恒常之所,故曰恒山。民间的说法是因恒山山势走向为横向,“横”与“恒”相谐,古称恒山。清代魏源在《释道北山条阳列二》篇中又说:“恒山以恒水所出得名。”横河古称恒水。
北魏时期郦道元《水经注》载:“又东,崞川水注之,水南出崞县(浑源境内古县治)故城南,王莽之崞张也。县南面玄岳,右背崞山,处二山之中,故以崞张为名矣。”这里郦道元称县南之山为玄岳,而不称北岳或恒岳。郦道元死于孝昌三年(527),《水经注》的成书应早于孝昌三年,也就是说在北魏时浑源恒山并不称恒山。又载:“恒山为北岳,在中山上曲阳县西北。”又说:“古者天子巡狩,常以岁十一月至北岳,侯伯皆有汤沐邑,以自斋洁。周昭王南征不还,巡狞礼废,邑郭仍从。秦罢井田,因以立县,城在山曲之阳,是曰曲阳”。
但北齐人魏收所著《魏书·地形志》载,恒山周边地区曾置”恒州“。据考,恒州当时辖地相当于现代大同市范围。有可能当时的恒山泛指大同盆地东南部的太行山支脉(含天峰岭一带)。
但唐代开始,历史典籍中出现两处恒山(或北岳)的记载,分别为山西浑源天峰岭和河北曲阳大茂山(河北阜平县境内)。比如唐代《括地志》对恒山的记载有两处,一处称恒山,在浑源:“恒山自州南十余里入磁峡,又五里至岳庙山门,又十里陟巅。”一处称北岳,在河北:“北岳有五别名……,释家谓之青峰埵,道家谓之总元洞、天金城、福地山,一名大茂山,又名神尖山。”
宋代《通志》对恒山的记载也有两处,一处在浑源,称北岳恒山:“北岳恒山,在城南二十里,……”一处在河北,称恒山:“恒山在曲阳西北百四十里,即旧阜平之大茂山也,自浑源州发脉,由飞狐岭达曲阳。”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也是两处,在浑源为:“浑源州恒山距阜平县大茂山三百余里,峰峦相接。盖恒山周三千里,浑源南二十里与曲阳西北百四十里者,实一山也。”在曲阳为:“北岳常山,今之大茂山,半隶契丹,以大茂分脊为界。”沈括笔下的恒山实际上是一条山脉,而不是指一座山。
《河北省志·地理志》载:“神仙山:海拔1870米,位于涞源、唐县和阜平县三县交界处,历史上曾为北岳,山中原有古寺庙,为太行山历史名山之一。”
在众多的北岳诗文中,金元时期的诗人对恒山位置的描写最具体,都指向河北大茂山。金代时浑源文人辈出,然而金代浑源文人的诗词从没有恒山或北岳两个字出现,而浑源南部忻州(当时名秀容)人金朝元好问有诗“大茂维岳古帝孙”(见《浑源县志》)。说明宋金时期的北岳也是大茂山。
明中后期,不管是县志还是诗文,浑源已开始正式记载恒山的信息了,但当时河北大茂山也继续保持恒山地位,于是出现了恒山之争。《宗教词典》称:“恒山,在今河北曲阳县西北与山西接壤处,……明定山西浑源县之玄武山为恒山”。明天顺五年(1461年)成书的《明一统志》:“浑源州……元初改县曰恒阴……“,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完稿的《明史·地理志》载:”浑源州,南有恒山,即北岳也,与北直曲阳县界。……“民国初编纂的《清史稿·地理》则载:”浑源州……东南:恒山,北岳,顺治十七年自曲阳移祀于此。……“。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顺治帝批准”移祀北岳于浑源“。
2024年9月26日,国际山地旅游联盟发布首批14座世界旅游名山名单,恒山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