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7-03 06:05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是北方民族大学下设二级学院。
2006年10月学校在院系调整中将原中文系和文化旅游管理系的历史学专业组建成文史学院,现设有中文系、历史系、新闻系、传播系、实验中心、对外汉语教学中心、质量评价中心和历史研究所。
文史学院近年来不断推进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现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五个专业。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二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少数民族史、专门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字学、文艺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八个二级学科硕士培养点。中国少数民族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民族学、中国古代文学四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古代文学两个自治区级精品课;民族融合与古代边塞诗一个区级优秀视频公开课。新闻学、广告学两个自治区教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修辞学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学院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实际,现已建有“全媒体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包括“平面设计与网络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影视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演播室”、“广播节目制作室”、“报纸编排实验室”、“电视节目录制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文史学院与自治区内外多家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和多家媒体机构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
文史学院拥有一支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专兼职教师65人,其中教授30人、副教授20人,讲师13人。博士学历28人,硕士学历18人。文史学院教师在方言研究、修辞学研究、宁夏地域文学研究、历史学研究、民族文学研究、新闻教学与实践、广告策划与创意、新媒体传播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在自治区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文史学院近年来不断推进教学改革,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体系,现有汉语言文学、历史学、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五个专业。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二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中国少数民族史、专门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文字学、文艺学、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八个二级学科硕士培养点。中国少数民族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民族学、中国古代文学四个省部级重点学科。
中国少数民族史、古代文学两个自治区级精品课;民族融合与古代边塞诗一个区级优秀视频公开课。新闻学、广告学两个自治区教改项目。汉语言文学专业为自治区级优势特色专业。修辞学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学院积极探索适合学生实际、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培养模式,注重人文素养,体现个性
化教育,力争实现“政治合格、业务过硬、公民表率、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人才。
文史学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已建有“全媒体新闻传播实验中心”,包括“平面设计与网络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影视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演播室”、“广播节目制作室”、“报纸编排实验室”、“电视节目录制室”,能够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同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文史学院与自治区内外多家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和多家媒体机构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协议。学校为文史学院新闻传播广告等专业学生创办了“北民大电视台”、《民大青年报》、“塞上青梅”“手机移动阅读”“民大之声”广播电台、《E传》电子杂志、网站等校内实践基地,与业界媒体接轨,达到学生就业的零适应期。
文史学院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增长,学生以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北方民族大学文史学院是由原中文系和原文化旅游管理系的历史学专业组建而成,现有新闻传播系、中文系、历史系三个科系以及传播学、广告学、新闻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五个本科专业和中国少数民族史、专门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四个硕士培养点。
专业方向:传播学专业(新媒体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拥有系统的传播学与新闻学理论和实务知识,具备较强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应用技能,熟悉网络传播运作,精通网络传播实务操作知识,能够从事新闻网站和商务网站的设计制作、编辑、策划工作,以及在新闻出版、网络公司、政府信息部门以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媒体理论研究、节目评估、传播策划设计、内容采编、技术制作、网络营销与电子商务信息分析与管理、数据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核心课程:传播学概论、网络传播学、世界传播史概况、新闻业务通论、网络基础知识与应用等
主干课程: 中外新闻传播史、传播学概论、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舆论学、文艺美学、基础摄影、影视导论、影视脚本创作、电视节目制作、摄像技术与艺术、电视新闻与纪录片、科教片编导创作、电视节目编辑、媒体动画与制作、网络传播与文化、多媒体应用技术、网络媒体设计、网页设计与制作、广告学通论、广告视觉设计、媒介组织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扎实宽广的专业技能,能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宣传、文化等部门从事语言文字、文化传播等相关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应用水平的中高级专门人才。
课程设置:基础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公文写作、民族民间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等。
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方向)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高等学校、中等专业学校及各级中学从事汉语言文学类课程教学和教学研究的教师、教学研究与管理人员及其他教育工作者。
课程设置:基础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概论、语言学概论、外国文学、教育学、心理学、中学语文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等。
专业方向: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和文秘档案学基础知识,掌握现代信息的基本技术,能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秘书、档案管理、信息资料搜集、公关礼仪、文化宣传以及计算机文字处理等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文秘专业人才。课程设置:基础写作、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公文写作、秘书学、档案管理学、现代办公技术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宽广的文化与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广告学理论和较强的广告文案、图形、图像广告的制作技能,能在媒介广告部门、专业广告公司、市场调查及信息咨询行业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广告策划创意、设计制作、市场营销策划、市场调查分析和广告经营管理工作的、能适应市场竞争的、有真才实学的、具有创新思维与开拓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主要课程: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史、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与管理学、 广告媒体研究、广告摄像与摄影、实用美术与广告设计、电脑图文设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初级实习、毕业实习等,一般安排3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新闻传播学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告学 编辑出版学 传播学 媒体创意 广播电视编导 国际文化交流
就业方向:毕业后从事一切与广告,传媒有关的工作。
平面设计师——运用电脑技术、软件进行广告创意、设计;
影视多媒体策划——整个媒体设计过程的统筹、宣传分组织实施;
企业、集团形象设计、宣传!
新闻学专业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够在各类媒体从事新闻采访、写作、编辑、评论、摄影等新闻实务以及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新闻宣传的复合型人才。本专业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思维方法、厚实的人文科学基础知识、宽阔的国际视野和精湛的新闻传播技能。掌握新闻传播历史和基本理论,接受新闻传播实践的训练,具备利用多种传播媒介从事新闻传播活动的能力。
主干学科:新闻传播学
课程设置:新闻学概论、中外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新闻摄影、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数字化影视制作。新媒体导论、媒介经营与管理、媒介伦理与法规、基层社会实践、新闻媒体专业实践等。
专业方向:新闻学专业(播音主持方向)
培养目标:播音主持方向是为适应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高素质播音与主持专业人才而设置的。本专业培养学生具备广播电视播音学、新闻传播学、语言文学以及艺术、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能在各级各类广播电台、电视台和影视制作公司及相关单位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与节目主持工作的复合型应用语言学科的专门人才。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文学学士
相近专业: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告学 编辑出版学 传播学 媒体创意 广播电视编导 国际文化交流。
新闻学方向的核心课程有:
1.《新闻学概论》 2.《中国新闻事业史》3.《外国新闻事业史》 4.《新闻采访写作》 5.《新闻评论写作》 6.《中外新闻作品研究》7.《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新闻心理学》《传播学概论》《文学概论(一)》《新闻摄影》12《公共关系学》13.《报纸编辑》14.《新闻事业管理》15《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16《新闻心理学》17.《广告学(二)》。
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方向的核心课程有:
历史学专业 (本科 学制四年 历史学学士)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历史学学士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历史学基本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国家机关、文博档案、图书情报、新闻出版、文教事业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或领域从事研究、教学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历史学科复合型人才。
课程设置: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古代汉语、史学导论、中国史学史、西方史学史、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考古学通论、中国古代名著导读、中国北方民族史、近现代国际关系、中学历史教学法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社会公益活动等,一般安排10周左右。
相近专业:历史学 世界历史 考古学 博物馆学 民族学 文物保护技术
文史学院拥有中国少数民族史、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两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古代文学两个自治区级精品课。
文史学院一贯重视提升教师科研水平,教学、科研并重。截至目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参编图书40余部,其中获奖著作教材10余部,论文40余篇。
文史学院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已建有“新闻媒体综合实验室”:包括“平面设计与网络综合实验室”、“数字化影视制作实验室”、“摄影实验室”、“声像教学室”,“演播室”基本上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其中“摄影实验室”和“演播室”拥有一流的摄影、摄像器材,既有胶卷相机、洗印室,也有宽大的影棚和先进的数码器材。同时,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习环境,文史学院与自治区内外多家教育、行政、事业单位和多家媒体机构签订了共建实习基地的协议。
《民大青年报》
《民大青年报》创办于2012年5月11日。2013年6月,获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3星级会员媒体称号。作为文史学院校内新闻实践教学平台。《民大青春报》力求坚守新闻人的社会道德与责任,扎根校园,放眼社会。立足做有深度的校园学生报纸,走“深入决定深度”的报道路线,把青年学生关心的事、希望的事、忧患的事、倾听的事,公开地报道出来。内容要求贴近师生,关注民生,关注校内外弱势群体、关注校内外公共利益、关注校内外公共道德事件。
《民大青年报》刊期为14-21天,目前已由创刊时的8版扩至24版,内容涉及新闻、广告、文学、历史、摄影等领域,每期发行量2000份,免费供师生取阅。
报社运作分编务和社务两大部门,主编、社长、责编、网络部长、办公室主任、发行部长全部由学生负责担任。2013年4月,在《中国青年报》和中国高校校媒联盟的技术支持下,《民大青年报》手机客户端《塞上青梅》在校园面世,面向校内师生免费推送手机新闻。
2013年9月,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文史学院全媒体新闻实验室建成,《民大青年报》同期推出数字报阅读。2015年3月,在学校和学院领导的支持下,新闻系创办少数民族语言新闻中心,《民大青年报》创办藏语版、维吾尔语版,近期还将创办蒙古语版、哈萨克语版和阿拉伯语版。
截止2015年5月,《民大青年报》已出版报纸38期,培训实习编辑记者300多名,尝试撰写深度报道类调查类文章1400多篇,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民大青年报》创刊三年来,已发展成为北民大校园内较有影响力的最大的学生媒体。《民大青年报》成员以文史学院新闻系一二三年级学生为主,传播系、中文系、历史系和各学院的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参与创办,由文史学院骨干教师进行指导,以深度报道和文化历史类文章见长。
各版面介绍
《民大青年报》头版是本报最重要的版面之一,它通过对新闻的取舍、编排及风格的确立等方式来统率整份报纸,发挥舆论导向、体现本报特色,同时让受众了解本报的办报风格和宗旨。头版多报道学校发生的重大事件,服务学校,宣传学校,为学校师生了解学校动态搭建了一个宽广的桥梁。
评论版,向全校师生约稿,或纵论校园师生学习、生活与工作,或点评剖析校园内外时政热点,为全校师生提供一个发声的媒体平台。
人物版,专访校园内外专家、学者、学生等知名人士,介绍读者应知、欲知而而未知的边缘或流行人物、团队,报道具有独特经历或深刻思想的广大师生。
专题版,根据校园内外时势发展,策划各种极具新闻价值的新闻专题,完整展现新闻专题与新闻事件本身的来龙去脉,探讨事件本身的原因及对策,剖析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价值。
服务版:提供最新的校园服务信息,从学校的日常工作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精选牵动师生利益、吸引师生眼球的新政策、新变化及校园资讯进行再加工和解疑答惑。
镜语版,以图片为主的板面。图片在排版设计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视觉冲击力比文字强85%,可围绕一个主题,也可灵活放置。
民族版,围绕民族主题书写我校的故事。基于历史、文化、语言、宗教、行为、生物特征,特质可能包括地域、语言、宗教、外貌特征等,要求有一定新闻性。
视野版,走出校园,放眼银川乃至宁夏,紧跟区内大事要闻,报道青年学生所相关的,所关注的,开拓校园师生视野。
休闲版,主要选取最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件及文化产业上的成果及发展(比如电影业)等生活休闲类的话题,用活泼的语言进行分析,为我校学生关注文化发展。
媒体版:专访校内外媒体人物,了解和分享媒体人的工作、实践等经验,全面的向读者展示媒体人的魅力和人格。 采访与媒体有关的事件,了解媒体在其中的作用或影响,向读者展示媒体的力量。
北校园电视台
2012年9月,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北方民族大学校园电视台正式成立,是我校唯一的校园电视媒体。有校园电视台制作的节目最初命名为民大新闻,主要报道校内各类会议、活动,节目以新闻消息为主。经过老师和同学们的努力,2013年5月民大新闻正式更名为民大新周刊,节目形式有民大新闻、我来说两句、走进课堂、记者调查、社团直通车、体育放大镜、专题报道、人物专访、人物访谈等就个栏目。是一档可以从多个方面解读民大校园生活的电视节目,截止2014年11月校园电视台已经培养了实习记者近三百名。承担了2014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建校三十周年师生联谊晚会等多种形式拍摄工作。2014年5月校园电视台首次参与校园重大事件的现成直播,承担了第二十四届田径运动会的开幕式直播任务,2014年10月16日,校园电视台再次被委派直播我校建校三周年校庆庆典大会,标志校园电视台发展历史上的第三次跨越。
校园电视台目前有《民大新周刊》、《民大新闻》、《新闻连连看》等三档节目。其中《民大新闻》主要播报校园时政新闻,校园学生活动,教育教学动态等;《民大新周刊》旗下栏目共有9个:
1、我来说两句:一档评论性新闻节目。就学校和社会热点问题展开校园海采,广受舆论,最终由主持人给出观点性总结。
2、社团直通车:介绍宣传学校社团。例如:轮滑社、街舞社、粤语社等。
3、体育放大镜:特色体育课,体育活动等体育类新闻。
4、专题报道:对学校大型活动制作专题报道,例如:校运动会、重大节日、军训等。
5、人物专访:对主人公有趣的经历进行跟拍报道。
6、人物访谈:邀请嘉宾,分享关于他的有趣故事。
7、记者调查:以记者采访的形式,就学校发生的问题,进行理性深度报道。
8、走进课堂:报道学校有特色,深受学生喜爱的课堂
9、活动纪实:对学校会议、教学、音乐会、防灾演练等活动进行全程拍摄制作
民大之声广播电台
民大之声广播电台由文史学院新闻系创办于2013年,是我校文史学院第一个广播电台,也是继民大青年报、校园电视台、塞上青梅后第四个新闻系校内媒体实践平台。电台自创立以来,在指导老师、台长以及各组长的带领下已逐步发展成为颇具规模的综合型校内新闻实践平台。电台成员也由最初的寥寥数名扩充至现在的一百余名。除了有文史学院新闻系等专业的学生担当主力外,还吸引了来自经济、材料、音舞、生科等多个学院的广播爱好者共同参与到节目的制作当中。作为校内媒体实践平台,民大之声广播电台致力于立足校内,服务师生。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广播技巧培训,提高专业实践水平的同时,也致力于向全校师生传播积极健康的思想理念和丰富全面的文化知识,真正让大家做到学有所用,心有所感。民大之声广播电台于每周一至周五通过调频广播FM75.8和荔枝广播电台向北方民大全体师生及网络听众播放节目。成立一年多里,电台已经相继设立了新闻、音乐、娱乐三大类的节目制作小组,节目种类多样,内容覆盖广泛。目前已制作广播节目两百多起,其中娱乐类、音乐类节目在荔枝等手机电台受到了广泛支持。主播们有了一定的粉丝,不少听众在节目中留言与主播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也将民大之声广播电台推到了更广阔的平台。
民大之声广播电台节目介绍:
民大之声广播电台目前有新闻、娱乐、音乐三类节目。
1、新闻:关注校园内外新闻。分为国内国外咨询、民族之声、新闻热单追踪三个栏目。国内国外咨询开拓国际视野,民族之声领略56个民族的风采,热点追踪关心新锐话题。
2、娱乐:以访谈和杂谈的形式展开,分为情感、生活、脱口秀三大栏目。内容主要包括时尚资讯、生活常识、感情生活、微博热门话题、奇闻趣谈等。
3、音乐:节目形式以聊音乐为主,与听众分享音乐话题、音乐人的故事、点歌送祝福等话题。
席宁山,汉族,讲师。现任文史学院党委书记。先后担任过思想政治辅导员,党委办公室秘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主要从事党建和学生管理工作研究,参编《大学生入党教育教材》,发表论文《大学生诚信教育研究》、《浅议如何增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从“绛色的沉衰”到“永远不屈服”的灵魂──评析戴望舒诗歌的思想历程》、《艾青抗战时期诗歌的现实主义研究》、《试论<项羽本纪>中项羽的悲剧性格》、《新时期诗歌的回顾与展望》等多篇,主持校级课题一项。曾获自治区信息工作先进个人和学校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称号。
杨蕤,汉族,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文史学院院长。曾在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师从葛剑雄先生攻读历史地理学,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民族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哈佛大学地理信息中心访问学者。
担任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九届青联常委、中国古都学会理事,宁夏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宁夏高级专家联合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等社会职务。
主要学术兴趣为边疆历史地理学、西夏学和民族考古学,曾在《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等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译文五十余篇,著有《西夏地理研究》、《破译天书》、《碰撞交融与多元一体:宋元时期少数民族的贡献》、《中国消失的文字》等著作;主持完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博士后科学基金等项目。现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河套地区西夏史迹调查与研究”;成果曾获国家民委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著作类二等奖,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类二等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