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大学堂旧址

更新时间:2024-07-24 12:04

北洋大学堂旧址,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2号河北工业大学内,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是天津大学的前身,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

历史沿革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创建。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津,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被德军占为兵营,被迫停办。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天津北洋西学学堂迁至西沽武库重建,并改称为北洋大学堂。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大学堂改称为北洋大学校。

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大学校奉令改称为国立北洋大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立北洋大学改称为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

民国十八年(1929年),国立北平大学第二工学院改称为国立北洋工学院。

民国十九年(1930年)左右,国立北洋工学院团城始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南楼始建。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国立北洋工学院北楼始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遵教育部令国立北洋工学院西迁。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立北洋大学在西沽原址复校。

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更名为天津大学。

1952年,北洋大学堂旧址被辟为河北工学院。

1995年,河北工学院改为河北工业大学。

建筑格局

北洋大学堂旧址占地面积5590平方米,现存南楼、北楼及团城三座建筑。

主要建筑

历史文化

北洋大学曾设有头等学堂和二等学堂。头等学堂课程分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有20余门课程,专业课分五个专业:工程学、电学、矿务学、机器学、律例学,共30余门课程。二等学堂主要课程有:英文、数学、朗读、各国史鉴、地舆学、格物书、平面量地法等20余门课程。初创时期的北洋大学堂在“课程安排、讲授内容、讲授进度、教课用书”上,均与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不相伯仲”,人称“东方康乃尔”。教学计划、讲授内容与方法、教科书、教员配备,成为后来其他各地兴办新式大学的模式。

北洋大学为中国近现代科技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奠基的专家学者,他们多为国家社会所倚重,对采矿、冶金、土木、水利、机械工程、铁路交通、财政金融、政法、外交等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经济学家马寅初、数学家秦汾、矿冶学家王宠佑、国际法院大法官徐谟、中国奥运之父王正廷、桥梁专家茅以升、现代诗人徐志摩等都是北洋大学的学生。从香港考入的学员王宠惠为“钦字第壹号”文凭获得者,这是北洋大学堂颁发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大学文凭,专业是法律。

文物价值

北洋大学堂旧址是中国近代大学历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起点,对研究中国近代教育史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文物保护

2013年1月5日,北洋大学堂旧址被天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天津市第四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5日,北洋大学堂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6年9月29日,北洋大学旧址被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为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北洋大学堂旧址位于天津市红桥区光荣道2号河北工业大学内。

交通路线

天津市内乘坐324、733、879、906路公交车,在北洋桥站下车前往。

天津市红桥区人民政府距离北洋大学堂旧址约4.2千米,驾车约13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