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非白犀

更新时间:2024-09-19 18:30

北非白犀(学名:Ceratotherium simum ssp. cottoni):属于白犀的一个亚种。体长300-350厘米,尾长55-65厘米,肩高140-170厘米,体重1400-1600千克。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光滑,厚约2-3厘米,只有耳边和尾端才有毛。头部特长,大约为120厘米,眼睛很小,分别长在头部两侧。管道状的耳朵可以旋转,听觉较为灵敏。嘴上唇平而宽,呈方形,故有宽吻犀及方吻犀之称。体表却呈灰色,略微发白。它的肩部由发达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髓棘连接着韧带以支持头部,四肢粗壮有力,前后肢均具有3趾。

形态特征

白犀体长为300-350厘米,尾长为55-65厘米,肩高140-170厘米,体重1400-1600千克。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光滑,厚约2-3厘米,只有耳边和尾端才有毛,也没有大褶和皱纹形成的甲胄,头部特长,大约为120厘米,眼睛很小,分别长在头部两侧,观察物体时,首先用一个眼睛盯着看,然后再用另外一个眼睛看。管道状的耳朵可以旋转,听觉较为灵敏。嘴里的颊齿为非常厚的石灰质层。上唇平而宽,呈方形,故有宽吻犀及方吻犀之称,由于接触面积大,吃起草来就像割草机一样。

虽然名叫白犀,但它的体表却呈灰色,略微发白。它的肩部由发达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髓棘连接着韧带以支持头部,四肢粗壮有力,前后肢均具有3趾。

大多数食草动物的角都是长在头顶上,而犀的角却长在鼻子上,两只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后,显得十分有趣。白犀的角也是所有犀牛中最长的,最高纪录为158.7厘米,细长如鞭,高高耸立,极为特殊,而通常前角较长而稍微向后弯曲,长度为60-90厘米,后角较短,长度为50厘米左右,雌兽的角较雄兽的更长。它的角不是骨质的,而是上皮组织的衍生物,由角质纤维堆积而成,所以并没有长在骨头上,而是长在皮肤上,但却格外坚硬和锋利,是其自卫和进攻的武器。

北非白犀与南非白犀在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形态上其头骨和牙列于南部白犀不同。

生活习性

生活于非洲丛林以及草原地带。其性情温和,喜群居。每群3-5只或10-20只。它们在一处埋头吃草,7-8个小时也移动不了一公里,吃过的草地,如剪草机剪过一样整齐。白犀有固定地点排便的习性。它们宽平的唇部,可像割草机般啃食地上的草。草食性,也食麦片、粒状饲料、苜蓿草粒、青牧草。主要是在傍晚、夜间和清晨活动,白天在茂密的丛林或草丛中休息,休息场所有时距水源数公里远。白犀牛的视力很差,主要依靠听觉和嗅觉,奔跑时速可达40千米。

曾经生活在乌干达、南苏丹、中非共和国及刚果民主共和国的草原上。

繁殖方式

42岁的苏丹是雄性北白犀,在犀牛里已经是个老人。15岁的法图和25岁的纳金则是两头雌性北白犀,还算年轻。但这三头北白犀都已经失去了自然繁殖能力。虽然在生理上是健康的,但“苏丹年纪太大,无法自然地和雌白犀交配”,保护区兽医乔治·保罗说,而且苏丹精子数量过少,无论是自然繁殖还是通过人工辅助繁殖,成功的几率都不高。纳金虽然可以怀孕,但它的后腿力量不足,无法承受交配时雄性北白犀的重压。

过去几年中,苏丹和法图、纳金都曾交配过,但它们都没有怀孕。根据最近的健康检查,两头雌犀牛的发情周期都很规律,但也没有记录显示它们怀孕了。如果苏丹最后无法繁衍子嗣,那么北白犀将永远从我们的世界消失。

保护区也在研究其他各种替代繁殖技术,包括体外受精。北白犀不能与黑犀牛交配,但可以尝试着与南白犀交配。虽然无法保证后代100%是北白犀,但总比灭绝了强。其他国家曾经在其他犀牛物种上实现过胚胎移植,所以这种技术来说是最有希望的。不同领域的生殖技术专家已经开始进行商讨了。借助人工生殖技术,或许可以在未来将他们复活。

种群现状

1970年代及1980年代之间的非法猎杀令它们的数量由500只减至15只。由1990年代至2003年间,其数量恢复到了32只。2000年的研究发现它们的数量有在上升,确定的共有30只,及可能另有6只。自2003年中后,非法猎杀再度猖獗,它们野外的数量急降至5-10只。在加兰巴国家公园(Garamba National Park)的5只北白犀都已经死去,它们因而从野外灭绝。

2009年,生活在捷克Dvůr Králové动物园的四头北部白犀成为拯救这一亚种的希望,它们被送往肯尼亚奥佩亚塔野生动物保护区,在曾经的原产地进行人工保护。然而其中一头名叫“苏尼”的雄犀已于2014年死去。

2017年,在一群全副武装的护林员的严密防护下,三头北非白犀正在肯尼亚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吃草。虽然人们大多知道犀牛属于濒危物种,但北非白犀的处境却完全不同。苏丹、法图和纳金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头北非白犀。为了防止盗猎,除了持枪护林员24小时守护外,保护区还在北白犀身上放置了无线电发射器,并派出秘密护林员进入周围社区收集偷猎情报。世界上最后一只幸存的雄性北非白犀牛“苏丹”已经被切除犀角,24小时守护起来,守护它的是4名全副武装的武装警察,这一做法是为了挽救这一即将灭绝的亚种。用于培训、完善护林员装备的资金筹措工作也正在展开。

2018年,人们所知的地球上最后一头生于野生环境的雄性北方白犀牛“苏丹”去世,终年45岁,北方白犀牛物种理论上,已经走向灭绝。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1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极危(CR)。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