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

更新时间:2024-10-29 20:09

太原市,简称“并(bīng)”,古称晋阳,别称并州、龙城。中国山西省下辖地级市、省会。位于山西中部、晋中盆地北端,市境位于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之间。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4.5%。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43.50万人。太原方言属山西方言中区太原片。

名称衍变

太原在古代还有多种称呼,如大卤、大夏、晋阳等。

历史沿革

先秦时期

“古交旧石器文化遗址”的发现,证明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义井和东太堡的“新石器文化遗址”进一步证明,在七八千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早期,太原的先民就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远古时期属冀州,是传统上说的华夏九州之一,为九州之首。

鲁昭公元年(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晋国荀吴率兵北征,大败占据今太原一带地区的无终及赤狄别族庙咎(音皋)如,太原地区始入于晋国版图。

春秋末期,晋公室势力渐弱,智、韩、魏、赵、范、中行氏六卿专权。晋定公十五年(前497年),赵鞅向邯郸大夫赵午索取卫国贡献的五百户人口,准备迁入晋阳(故址在今太原南郊古城营一带)。赵午虑及与卫国的关系,迟疑延宕,为赵所杀。赵午之子赵稷联合范氏、中行氏围攻赵鞅。史载:“秋,赵鞅人于晋阳以叛。”晋阳虽为晋国城色,实则已为赵氏占据,成为日后立国根本。

公元前403年,晋大夫赵籍自立为侯,即赵烈侯,初都晋阳,后迁至邯郸。至公元前248年秦伐赵取狼孟(今阳曲黄寨东)等三十七城之前,太原地区一直为赵国土。

秦庄襄王二年(赵孝成王十八年,前248年),秦将蒙骜攻打赵国,取次、狼孟三十七城,太原地人于秦。次年,于晋阳置太原郡,为太原设郡之始。秦王赢政元年(前246年),晋阳叛素,蒙骜再次率兵平定,复置太原郡如初,郡治所设在晋阳。

秦汉至南北朝

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除周王朝分封诸侯国的制度,以郡统县。初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太原郡为其中之一,辖三十七县,治所晋阳。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楚王项羽分封诸侯国,魏王豹于河东,为西魏王。分原赵国地为二,以张耳为常山王,都信都(今河北冀县);以赵歇为代王,都代(今河北县境内)。旧志载,此时太原地属赵歇。次年(前205年),魏豹降汉,旋复降楚。汉将韩信灭魏豹,平定魏地,仍设河东、太原、上党三郡。太原地属汉。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刘邦称帝,国号汉,史称西汉。汉改周封诸侯、秦设郡县的制度推行郡国并行、以郡国统县的建置。六年,以太原郡二十一县和雁门郡辖县改置韩国,徙韩王信(韩襄王之孙)为韩王,都晋阳,以防备北方匈奴族南下。是年,韩王信上书,以晋阳距边境较远,移国都于马邑(今朔州市)。不久,韩王信叛汉,降于奴,引奴冒顿单于共击太原,曾到达晋阳城附近

汉高祖十一年(前196年),汉将军柴武斩韩王信于参合(今阳高东),平定代地。汉以韩国地改置代国,封皇子刘恒为代王,都晋阳。文帝刘恒二年(前178年),分代国为代、太原二国,立皇子刘参为太原王,都晋阳太原国辖原太原郡故地。四年,徙代王刘武为淮阳王,合代、太原二国为代国,以刘参为代王,都城仍设在晋阳。

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废除代国,复置太原郡,辖二十一县,治所晋。

元封五年(前106年),设十三州刺史,以监察郡国。并州刺史监察太原、上党、西河、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上郡九郡。太原郡仍领二十一县,那治所设在晋阳。终西汉之世,并州及太原郡辖境治所均无变化。太原郡所辖二十一县为晋阳、夜人(今繁峙境内)、界休(今介休南)、榆次(今榆次北)、中都(今平遥西北)、于离(不详)、兹氏(今汾阳南)、狼孟(今阳曲黄寨东)、邬(今介休北,一说在平遥北)、平陶(今文水西南平陶村)汾阳(今静乐西)、京陵(今平遥京陵村,或说在祁县西)、阳曲(今定襄境内)、大陵(今文水东北)、原平(今原平南)祁(今祁县东)、上艾(今平定南)、虒(今五台东北)、阳邑(今太谷东)、广武(今代县西南)、孟(今阳曲大盂)。

新莽时期,郡国区划、建置无常,地名易,甚至一年五易地名,百姓苦不堪记忆。先是于始建国四年(12年)依《尧典》分全国为十二州,后又从《禹贡》之说分全国为九州。天凤元年(14年),又置州牧、部监,分合郡县,改易官称。分并州牧置朔部牧,将西汉太原郡领辖的界休改为界美,榆次改为太原亭,于离改为于合,兹氏改为兹同,狼孟改为狼调,平陶改为多穰,京陵改为致城,大陵改为大宁,祁改为示,阳邑改为繁穰,广武改为信框。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刘秀推翻王莽,建国号汉,史称东汉。东汉建武初,整顿建置,废除新莽时的建置及郡国、县名称,恢复西汉旧称;仍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部。并州刺史部仍监察太原等九郡,州、郡治所仍设在晋阳。建武二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

经西汉末年的战乱,户口锐减,官职繁多,建武六年(30年)六月诏令全国并省四百余县。西汉太原郡二十一县中,废去夜人、汾阳二县;划广武、原平二县属雁门郡,上艾县归常山国。建武十四年(38年)废太原国,改置太原郡,治所未变。

东汉太原郡辖晋阳、界休、榆次、中都、于离、兹氏、狼孟、邬、盂、平陶、京陵、阳曲、大陵、祁、虑虒、阳邑十六县。

东汉末世,外戚、宦官争权,军阀割据,战火又起。献帝初平四年(193年),并州为公孙瓒的势力范围;建安三年(198年)又为袁绍占据。袁绍以高领并州牧。建安十一年(206年)春,曹操征伐高,并州及所辖太原郡地归于魏。十八年(213年),魏为了扩大势力范围,省并州,合并其地于州,太原郡县属。二十年(215年),分太原郡北部置新兴郡,后又分东部地置乐平郡。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并州,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后又废国复置郡。并州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及新设置的新兴、乐平六郡。并州、太原郡治所皆在晋阳。三国魏时,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孟、祁、京陵、中都、大陵、平陶、狼孟、阳邑、邬十二县。

晋、十六国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迫魏元帝曹奂禅位,易魏为晋,史称西晋。西晋时期,沿魏并州建置未改。泰始元年(265年),改太原郡为太原国,都晋阳。并州刺史部统太原国、西河国及上党郡、乐平郡、雁门郡、新兴郡六郡国。太康五年(284年),废太原国,改置为郡。

西晋之世,太原郡辖晋阳、阳曲、榆次、于离、盂、狼孟、阳邑、大陵、祁、平陶、京陵、中都、邬十三县。州刺史部、太原国、太原郡治所皆设于晋阳。

麟嘉元年(晋建兴四年,316年),前赵将军石勒攻打乐平(今阳),刘琨率全部精兵救援,途中被石勒设伏兵击败,全军覆没,并州震惊。留守晋阳的东晋司空长史李弘以城降石勒,太原地为前赵所占据。

光初二年(319年)冬十一月,石勒自称赵王,都襄国(今河北邢台),史称后赵,太原地归后赵。后赵改太原郡为太原国,属并州刺史部转领,都晋阳。

张平率三千兵众弃晋阳逃往平阳(今临汾),复请降燕。太原地区为前燕据有。

建熙十年(东晋太和四年,369年),东晋派大司马桓温伐燕。前燕主慕容暐,以割地为条件,求前秦苻坚援救。及桓温被击退,违约。苻坚大怒,次年遣将军王猛、杨安率步骑六万,兵分两路伐燕。九月,挖地道攻克晋阳,太原地又落人前泰之手。

前秦建元二十年(384年),苻坚亡。并州刺史王腾迎苻坚庶长子不入晋阳,于太安元年(385年)即皇帝位,以晋阳为都。次年,不率兵与西燕慕容永战于陵(今襄汾境内),兵败被杀,太原地区又为西燕所据。

后燕建兴九年(394年),慕容垂遣龙骧将军张崇攻晋阳,西燕守将弃城而逃,太原地复为后燕所得。

北魏皇始元年(396年)八月,道武帝拓跋率兵四十万南出马邑(今州),越勾注山(今代县境内),大举征伐后燕。九月占领阳曲,据西山居高临下威胁晋阳。后燕并州牧、辽西王李农大惧,弃城夜适。太原地归属于北魏。

北魏仍置并州,领太原、上党、武乡、乐平、襄垣五郡。并州、太原郡治所设在晋阳。先后对太原郡所领县进行了大规模的合并裁省,仅余十县。

北齐于晋阳置并州尚书省,为别都,与邺都分治政事。仍置太原郡,治所龙山,辖七县。

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五年(576年)冬十月,大举伐齐,十二月到达并州晋阳。北齐齐王留从兄安德王高延宗守并州,自返邺城。高延宗于晋阳僭帝位,改元德昌。次年二月,晋阳被周兵攻破,延宗被擒,并州入于北周。北周遂于晋阳设置并州总管府,又设并州宫及六府(冢宰府、司徒府、宗伯府、司马府、司寇府、司空府),视晋阳为都城。十二月,又废并州宫及六府。并州总管府领太原、乐平二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龙山、晋阳、东受阳、中都、阳邑五县。平遥、受阳二县撤销。

隋唐至宋元

文帝开皇元年(581年),仍沿北周制度,设并州总管府于晋阳,以晋王杨广为并州总管。二年,废总管府,置河北道行台尚书省,以杨广为尚书令。九年,又改置总管府。

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废总管府。三年,废州设郡。太原郡治所晋阳,领十五县。北齐太原属晋阳县,开皇十年曾分置阳真县,大业元年并入太原县。

唐初建置,废置分合频繁。武德元年(618年),废太原郡,复设并州总管府,治所晋阳,辖县沿隋太原郡十六县。旋又分隋阳直县地先后置抚城县、乌河县(今阳曲凌井店),复析晋阳县地置清源县,划榆社县属韩州。

武德二年(619年)九月,鹰扬校尉刘武周据马邑作乱,并州总管李元吉惧,逃奔长安,太原地区一度被刘武周占据。三年四月,秦王李世民征伐刘武周,并州复定。随之废并州总管府,改置并州。析阳直县地置汾阳(今太原北部阳曲镇);以盂、寿阳二县置受州;以太谷、祁二县置太州;以文水属汾州;以乐平、辽山、平城、石艾四县置辽州。并州辖县缩减为九。

武德四年(621年),复置并州总管府于晋阳,其年改为上总管府,领辖并、介、受、辽、太、榆、汾七州。五年又改为大总管府。六年割文水县属并州;又废太州,以太谷、祁二县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改并州大总管府为大都督府,并废阳直县,以其地析置罗阴县(今阳曲洛阴),改汾阳为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汾州。

贞观元年(627年),因州县民少官多,李世民思革其弊,对州县大加并省。并州所属的乌河县省入盂县,罗阴县省入阳曲县,划文水县复属并州。其年,分全国为十五道,并州属河东道。八年(634年),废受州,划寿阳、盂、乐平、石艾四县及侨置阳曲县境内的顺州燕然县属并州。十四年(640年),又废燕然县。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于晋阳置北都,仍兼督府。中宗神龙元年(705年),罢北都。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复置北都。按唐制,都城所在地称府,非都城所在地称州,因改并州大都督府为太原府。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北京,同时改石艾县为广阳县。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复罢晋阳京都称号,次年又复北都之称。

开元盛世之时,太原府治所晋阳,领辖晋阳、太谷、祁、文水、榆次、盂、寿阳、乐平、广阳、清源、交城(先天二年即713年析置卢川县于今古交炉峪口,开元二年即714年省)、阳曲十三县,终唐季而未改。

同光元年(923年)四月,李存称帝,国号唐,史称后唐,以太原为西京。十月灭梁,复称太原为北京。

后唐清泰三年(936年),河东节度使、北京留守兼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番汉马步总管石敬瑭,在契丹帮助下称帝于晋阳,建国号晋,史称后晋。割雁门以北及幽州等燕云十六州地于契丹。同年,后晋迁都洛阳,以晋阳为北京,置太原府。

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北京留守、太原节度使刘知远于晋阳称帝,国号汉,史称后汉。沿后晋称晋阳为北京,仍设太原府,治所晋阳。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后汉枢密使、邺都留守郭威灭后汉,建国号周,史称后周。是年,后汉刘知远弟刘崇为北京留守、太原尹、河东节度使,据太原称帝,仍袭汉号,史称北汉。废北京及太原府建置,改置并州。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赵光义率兵亲征北汉。四月,北汉帝刘继元以晋阳城降宋,北汉遂亡。赵宋深恨晋阳人民负固顽抗,便下令毁晋阳城,降太原府为并州(紧州,即四等州)军事,移州治所于榆次;废晋阳县,于汾河东新置平晋县;撤销太原县并入榆次县;割交城县隶属大通监;以广阳、乐平二县属平定军。经此一番改置省并,并州领辖阳曲、平晋、文水、祁、太谷、榆次、清源、寿阳、盂九县,以及大通、永利二监。七年(982年)二月,因榆次“地非要会”,将治所迁至唐明镇(今太原城区内)。

淳化四年(993年),效法唐朝制度,分全国为十道,太原属河东道。至道三年(997年),又改分全国为十五路,太原属河东路。因太原地区北近辽,西隔河近夏,于太原设河东经略使、安抚使。

嘉祐四年(1059年),改并州为太原府,元丰元年(1078年)置为次府,大观元年(1107年)又置大都督府,领辖阳曲、太谷、榆次、寿阳、盂、交城(宝元二年即1039年自大通监析出)、文水、祁、清源、平晋(熙宁三年即1070年,曾废入阳曲;政和五年即1115年复置)十县,大通、永利二监。

太宗完颜晟天会三年(北宋徽宗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大举南下攻宋。次年九月攻陷太原,地入于金。其年攻陷宋都汴梁,掳徽宗、钦宗,遂亡北宋。仍称太原为府。

天会六年(1128年),分宋河东路为河东北路、河东南路,各置兵马都总管。河东北路兵马都总管治所设于太原。改太原府为并州太原郡河东总管(简称太原府)。

金统治太原期间,曾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分清源县地置徐沟县;贞祐四年(1216年)废平晋县,兴定元年(1217年)复置;兴定二年升盂县为州,不久复改置为县。太原府领辖忻州、平定军两个支郡和阳曲、太谷、平晋、清源、徐沟、榆次、祁、文水、交城、盂、寿阳十一县,同时还领八个军事镇,在阳曲境内有阳曲、百井、赤塘关、天门关、凌井驿五镇;在平晋县境内有晋宁、晋祠二镇;在祁县境内有团柏镇。

太祖元年(金泰和六年,1206年),蒙古族孛儿只斤铁木真称帝,号曰成吉思汗皇帝。十三年(1218年),元将木华黎伐金,攻陷太原,遂废除金朝建置,置太原路总管府,治所阳曲(在今太原城区)。

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1271年)改国号为元。二十七年(1290年),实行中书省、路、州、县四级建置。分全国为一个中书省,十一个行中书省,一百八十五路。山西、河北、山东三地二十九路地处腹里,直属中书省辖领。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年),太原路发生地震,长达年余。因此,九年颁诏改太原路为冀宁路,仍属中书省。元冀宁路直接领辖十县、十四州,以及设在太原城内管理在城民事的录事司。州下又领有九县,境域远较前代广大。

明清时期

元末,纲纪日紊,民心怨叛,群雄并起,天下骚然。朱元璋军攻克大都(今北京),灭亡元朝,荡灭群雄,遂即帝位,建国号明。洪武元年(1368年)十二月,将军徐达等攻取太原,败扩廓帖木儿,山西全境平定。

明初,改冀宁路为太原府。洪武二年,沿袭元朝制度设山西等处行中书省。又于洪武三年置太原都卫,八年改为山西都指挥司,管领卫所番汉诸军。九年(1376年)改山西等处行中书省为山西承宣布政使司,辖领府、州、县,管理民籍,治所皆在阳曲(今太原市城区)。

明代前期,太原府辖领六州、二十二县。其中府直辖十三县,州辖九县。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割永宁州(元石州)及其属县归新置的汾州府。至明末,太原府实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府直辖十三县,州辖七县。

府直辖十三县为阳曲、太原(宋、金、元平晋县,洪武八年改置)、榆次、太谷、祁、清源、徐沟、交城、文水、寿阳、盂(元盂州、洪武二年改置)、静乐(元管州,洪武二年改置)、河曲(洪武二年析保德州置)。

府辖五州及其所领县为平定州,领乐平;忻州,领定襄;代州,领五台县(即元台州地,洪武二年废州置县)、繁峙县(即元坚州地,洪武二年废州置县)、崞县(即元崞州地,洪武二年置州置县);岢岚州(洪武七年析管州地置岢岚县,九年升为州),领岚县(即元兴州,洪武二年改置为县)、兴县;保德州(不领县)。

明末,政治腐败,税赋苛重,民不聊生。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崇祯十七年(1644年)二月八日,李自成率大顺起义军攻克太原,三月九日夺取北京,遂亡明朝。

顺治元年(1644年)九月十三日,清军围攻太原,守卫太原城的大顺将领陈永福顽强抗击。十月三日,清军用大炮击破太原城西北角城墙,占领太原城。

清初,改明山西承宣布政使司为山西行省,同时保留冀宁道和太原府建置,治所皆在阳曲。沿袭明朝制度,太原府仍辖五州二十县,其中州下辖七县。

雍正二年(1724年),清政府对地方建置进行了较大变动。太原府所属保德、平定、代、忻四州升为省直隶州。同时,划河曲、兴县二县隶属于保德州;盂县、寿阳、乐平三县隶属于平定州;五台、繁峙、崞县隶属于代州;静乐、定襄二县隶属于忻州。经此一番变动,太原府仅领岢岚一州和十县,其中岚县为岢岚州隶县。八年(1730年),复从保德州划出兴县隶属于太原府岢岚州。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裁清源县并入徐沟县。至清末,太原府辖一州十县,其中府直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徐沟、交城、文水八县;岢岚州辖岚、兴二县。原明代设在太原府的太原右卫,于顺治十一年(1654年)裁并入太原前卫。雍正三年(1725年),太原左卫、太原前卫同时裁撤。

中华民国时期

清宣统三年(1911年),8月19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人举义武昌,各省纷纷响应。9月8日,太原举义,攻克省会,击毙清山西巡抚陆钟琦。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封建专制制度寿终正寝。

民国二年(1913年),对清代建置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废除了道、府、直隶州、州的建置,改州为县,地方政府实行省、县两级建置。于太原置中路观察使,原太原府所属岢岚州改置为县,并恢复清源县建置。

民国三年,5月23日,改中路观察使为冀宁道,治所阳曲,下辖阳曲、太原、榆次、太谷、祁县、交城、文水、徐沟、清源、岢岚、岚县、兴县、汾阳、孝义、介休、平遥、临县、中阳、石楼、离石、平定、寿阳、盂县、昔阳、长治、长子、屯留、襄垣、潞城、平顺、壶关、黎城、晋城、榆社、和顺、武乡、沁县、沁源、高平、阳城、沁水、陵川、辽县四十三县。

民国五年,废除清源县并入徐沟县,六年复置清源县,七年析离石县地置方山县,冀宁道辖县增为四十四县。

民国十年(1921年),山西省政府在省会设置市政公所,管理省城以及城周围东至耙儿沟,西至汾河,北到新城,南到大营盘范围内的市政建设。十二年,又将市政公所管辖区划分为四个区。一区署设在红市牌楼,二区署设在前所街,三区署设在西羊市,四区署设在西缉虎营。市政公所及其所属各区,未列为地方行政建置。

据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实业部所编《中国实业志·山西卷》记载:民国十六年(1927年),太原确定市的建置,隶属山西省政府直辖。十九年废除冀宁道,各县归省直辖。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太原市辖五个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1月18日,日本军队侵占太原。三十四年(1945年),8月14日,日本国宣布无条件投降,八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8月30日,民国山西省政府返回太原市,仍沿日军侵占太原时期划定的市区范围,东至港道,西至虎峪,南至嘉节,北至新城。市辖五个行政区。

民国三十六年,4月,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共十六个区。

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解放晋中各县,兵临太原城下。10月17日,于榆次成立太原市政府。次年3月1日,太原市政府与晋中行政公署合并成立太原市政府,仍驻榆次县,隶属于华北人民政府领导。太原市政府辖三个专区十九个县和尚待解放的太原市十六个区。一专署驻盂县,辖盂县、忻县、阳曲、平定、寿阳、五台、定襄七县;二专署驻汾阳,辖汾阳、孝义、文水、交城、清源、徐沟、晋源七个县;三专署驻榆次,辖榆次、太谷、祁县、平遥、介休五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当日下午,太原市政府由榆次迁入太原市区,驻精营东边街。5月6日,太原市政府更名为太原市人民政府。27日,将市辖内八区、外八区十六个区合并为八个区,同时将“区公所”名称更为区人民政府。太原市辖八区、三专区十九县。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太原市人民政府管辖的三个专区十九个县交由省人民政府直辖。

1949年9月1日,山西省人民政府成立,改太原市为省辖市。太原市管辖的三个专区、19个县交山西省人民政府管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太原市成为山西省人民政府驻地,山西省省会。1951年原属汾阳专区的晋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58年原属忻县专区的阳曲县和原属榆次专区的清徐县撤销,并入太原市。1960年复设阳曲(驻黄寨镇)、清徐(驻清源镇)两县。1972年吕梁地区所属的娄烦县划归太原市。

1984年5月,撤销全市83个农村人民公社,以原各公社管辖范围划为22个镇、61个乡。1985年4月25日,北城区增设上兰街道办事处。1988年7月18日,南城区增设的菜园街道办事处,更名为老军营街道办事处。12月27撤销古交工矿区,设立古交市(县级),行政区域不变。日,1989年7月17日,古交市成立西曲、东曲、马兰、镇城底4个街道办事处。1991年9月14日,河西区成立兴华街道办事处。

1996年,全市辖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5个区,古交1个市,清徐、阳曲、娄烦3个县;41个街道办事处,1174个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居委会);61个乡,22个镇,1280个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村委会)。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太原市位于山西中部、晋中盆地北端。迄1996年底,辖阳曲、清徐、娄烦三县,古交一市,南、北二郊区及南城、北城、河西三城区。市境当东经111°30'~113°09',北纬37°27~38°25'之间。北逾系舟山、云中山与静乐县、忻州市、定襄县接壤;西北、西依次与岚县方山县毗连;南与交城县、文水县、祁县、太谷县相望;东、东北与榆次市、孟县为邻。境域极北端为阳曲县天翅垴,最南端为清徐县韩武堡,东端为阳曲县贾庄,西端为娄烦县大村沟,东西宽114.25千米,南北长107千米,周长约560千米。总面积6988平方千米,约占山西省总面积的4.5%。

气候

太原市地处大陆内部,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夏热、春秋短促、昼夜温差大、降水少且集中。冬季受西伯利亚冷气团控制,夏季受东南海洋湿热气团影响。随着季节的推移,两大气团在太原交互进退、此消彼长,发生着规律性的周期更替,形成冬季干冷漫长,夏季湿热多雨,春季升温急剧,秋季降温迅速,春秋两季短暂多风,干湿季节分明的气候特点。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为每平方米4927.90兆焦耳,全年日照总时数为2285~2587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90~423毫米,气温8.10℃~11℃,积温2375℃~3121℃,地面温度10.50℃~13.40℃,风速为每秒1.40~2.20米,地面气压887.10~927.80百帕,相对湿度为54%~58.20%,蒸发量为1459~1991毫米。无霜期153~178天。

地质

太原地处山西断隆中部,位于吕梁断拱、大宁台陷、五台台拱、沁水台陷的交汇处,新生代晋中断陷盆地的北端,包括西山凹陷的大部。区内构造较为简单,构造线大体呈北东南西向,盖层向东或东南缓倾斜。其中西山凹陷赋存有西山煤田,是山西省六大煤田之一。境内出露地层有中太古界前五台系,上太古界五台系,中元古界长城系,古生界寒武系、奥陶系、石炭系、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新生界第三系及第四系。岩浆岩有太古代、元古代及中生代三期。

地形地貌

太原市东、西、北三面群山合抱,中南部为汾河河谷平原,整个地势北高南低。地貌类型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谷地五种。山地4528平方千米,占总面积的64.79%;丘陵904平方千米,占12.94%;平原1093平方千米,占15.64%;盆地279平方千米,占3.99%;谷地184平方千米,占2.63%。境内地势起伏较大,高低悬殊,位于境西北娄烦县的赫赫岩山主峰,海拔2708米,为全市最高峰;位于清徐县西青堆的汾河漫滩,海拔760米,为全市最低处,高差1948米。

水文水利

太原境内地表水依阳曲县的轿顶山、文昌山、水头岭、两岭山一线以南属黄河水系一级支流汾河流域。汾河由北而南纵贯全市,其间有大小几十条支流汇人,流域面积6331平方千米,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0.6%;依阳曲县轿顶山、文昌山、水头岭、两岭山一线以北温川河、乌河和岔上乡北部及高村乡西北部区域属海河水系沱河流域。流域面积657平方千米,占全市流域总面积的9.4%。

太原市境内地下水主体可分为基岩裂隙水、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和松散岩类孔隙水4个基本类型。其中山区以岩溶水和裂隙水分布为主,盆地区则以孔隙水为主。

太原市共2座大型水库,2020年末蓄水总量19873万平方米,其中汾河水库年末蓄水量11080万平方米,汾河二库年末蓄水量8793万平方米。小型水库15个,174座淤地坝。

土壤

土壤类型有山地草甸土、棕壤土、褐土、潮土、水稻土、石质土、粗骨土、新积土、盐土9个土类、15个亚类、37个土属、155个土种。褐土是太原市主要的地带性土壤,也是发展农业生产最为理想的土壤,广泛分布于南郊、北郊、阳曲、清徐、古交、娄烦6个农业县(市)区各阶地和低山丘陵地带。

因受局部地形、母质、水文、土质尤其是人类活动等成土因素的影响,太原市的土壤又表现出区域性的分布规律。汾河一级阶地地形平坦、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方,土壤的成土过程主要为潴育化过程,加之人为的活动,形成现在的潮土。地下水埋藏深度浅和地下水矿化度较高的地区,如清徐县和南郊区的部分地域,形成盐化潮土和盐土。晋祠一带由于局部地势低洼,泉水出露,致使土壤经常被水侵润,故形成沼泽土。在此基础上,经过人们长期的辛苦耕作和改造,形成水稻土。城市近郊由于人们长期的生产活动,多年种植蔬菜,使原有的土、石灰性褐土的熟化程度极大提高,演变为今天的菜园潮土和菜园褐土性土。

自然灾害

太原出现的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干旱、洪涝、冰、冻害、大风5种。

2021年10月2日以来,太原市连续出现强降雨过程。由于此次降雨过程时间长、雨量大,也直接导致清徐县部分村庄遭受了严重的洪涝灾害,群众的生命财产都面临洪水的威胁。在10月5日、6日两天,将8个村庄的14700余名群众安全转移。截至11月1日17时,太原总计受灾人口178922人,紧急转移安置20082人,直接经济损失152219.6万元。

自然资源

水资源

太原市的水资源总量包括河川径流量3.09亿立方米和地下水资源量5.66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相互转化的重复计算水量2.15亿立方米,共计水资源总量6.60亿立方米/年。

2021年全市总供水量76428.2万立方米,较上年减少413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源供水量30541.1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9.96%,较上年减少11806.6万立方米;地下水源供水量28779.0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37.65%,比上年增加6287.2万立方米;其他水源供水量17108.2万立方米,占总供水量的22.38%。

土地资源

截至2021年,太原市土地利用总面积为691246公顷。其中耕地116598公顷,占利用土地总面积的16.90%;园地18101公顷,占2.60%;林地278073公顷,占40.20%;草地168062公顷,占24.30%;城镇村及工矿用地64659公顷,占9.40%;交通运输用地13779公顷,占2%;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6467公顷,占2.40%;其他土地15507公顷,占2.20%。

矿产资源

太原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铁、锰、铜、铝、铅、锌等金属矿和煤、硫黄、石膏、钒、硝石、耐火黏土、石英、石灰石、白云石、石美砂等非金属矿。在矿物资源中以煤蕴藏最丰,铁矿次之,石膏居三。山西以盛产煤而有“煤海”之称。太原处在“煤海”中部,地质上称太原的煤藏为“太原系煤”,基础储量居全省第四位,是山西煤炭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太原系煤不仅储量丰富,而且煤种齐全,焦煤、肥煤、瘦煤、贫煤、气煤、无烟煤应有尽有。市域含煤面积1368平方千米,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19.58%。已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太原市东、西山及古交市、阳曲县、清徐县、娄烦县境内。分属沁水、西山、宁武三大煤田,东山、阳曲、西山、古交、清交、龙泉六大矿区。据2008年年底《山西省矿产资源储量简表》,太原市累计查明煤炭储量186.77亿吨,保有资源储量172.24亿吨,其中基础储量105.54亿吨,占全省的10.18%。太原煤炭资源具有含煤面积较广,储量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构造简单,倾角平缓;大部分地区瓦斯含量低,含煤地层及煤层稳定,埋藏较浅,利于开采等特点。 

林草资源

太原市常绿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低中山地和黄土丘陵区,落叶针叶林自然分布主要在云顶山一带,为森林植被分布的上限;落叶阔叶林大多呈片状或块状分布,全部为次生林,是太原市典型的植物群落。在自然条件下,分布在低中山和丘陵上,针叶阔叶混交林分布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山地垂直林带中,由阔叶林向针叶林过渡的类型,此种类型适应一定环境条件,为比较稳定的群落。二是山地针叶林遭受一定程度破坏后,落叶阔叶树侵入形成的植被类型,或为森林植被演替过程的一个阶段,此种类型为不稳定群落。

草甸植被在境内分布较为广泛,各地均可见到,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及各大河流两岸和地下水位较高、轻度盐渍化的地段。该植被的种类组成也比较丰富,建群种绝大多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截至2022年底,太原市林木覆盖率达43%。

生物资源

太原市境内植物资源按其用途和经济价值,可分为经济林木、中草药用植物、纤维植物、糖类及淀粉植物、油料植物、饲草(料)植物、观赏植物、水土保持固沙植物及防治环境污染植物9种经济类型,主要经济林木有落叶松、油松、白杆、青杆等22种;主要药用植物有银杏、胡桃、地肤子、王不留行等117种;主要纤维植物有枸树、大麻、榆、山桃、白蔹、荆条等28种(类);主要食用糖类、淀粉类植物有沙棘、胡颓子、黄刺玫、山杏、山桃等18种;主要食用油及工业用油植物有胡桃、花椒、蓖麻、杏、山杏、桃等17种;主要饲草植物有多花胡枝子、兰花棘豆、直立黄芪、糙叶黄芪等26种;主要野生观赏花卉植物有侧柏、绣线菊、三桠绣线菊、枸子木等32种。

太原野生动物资源,有鸟纲16目、37科、1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4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27种、中日保护候鸟80种、山西省重点保护鸟类8种;哺乳纲6目、17科、42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兽类1种、国家二级保护兽类5种、山西省重点保护兽类3种;爬行纲动物3目、4科、8种;两栖纲1目、2科、5种;鱼纲2目、4科、21种;甲壳纲动物1目、2科、2种;昆虫纲13目、70科、177种;蛛形纲2目、3科、10种。

太原市有维管束高等植物140科、658属、1347种。其中,蕨类植物13科、15属、25种,种子植物127科、643属、1322种,具有植物资源丰富、植物起源古老、单种属植物较多等特点。截至2023年,太原市包括侧柏、圆柏、楸树、油松、银杏、国槐等登记造册古树名木共9728株。

自然保护区

太原市共有阳曲县凌井沟自然保护区、娄烦县汾河上游自然保护区、娄烦县云顶山自然保护区和晋源区天龙山自然保护区四个自然保护区。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阳曲县西凌井乡,吕梁山脉云中山南端。东至阳曲县泥屯镇母猪凹山梁,西至西凌井乡后岭底村,北至泥屯镇权家庄村,南至西凌井乡伙路坪村。保护区总面积249.2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面积105.15平方千米,缓冲区32.84平方千米,实验区111.21平方千米,核心区分为南北两部分。主要保护对象是褐马鸡、花豹、原等动物及以油松等天然次生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2002年建立,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3年底,太原市辖小店区、迎泽区、杏花岭区、尖草坪区、万柏林区、晋源区、清徐县、阳曲县、娄烦县、古交市6个区、3个县,代管1个县级市。人民政府驻太原市新建路69号。

政治

领导班子

人口

人口数量

截至2022年年末全市常住人口543.5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85.54万人;乡村人口57.96万人。城镇化率89.34%,。男性人口278.44万人,女性人口265.06万人,性别比为105:100(以女性为100)。全年出生人口3.95万人,人口出生率7.29%;死亡人口3.39万人,死亡率6.26%;自然增长率1.04%。

民族

太原市是一个多民族散杂而居的城市。据201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市有4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45个,2.4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0.57%。在少数民族中,回族最多(11725人),其次是满族(5685人),蒙古族(1660人)。

语言

宗教信仰

太原市宗教历史悠久,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汉建安年间(196—220)兴建的普光寺,是太原市最早的佛寺。北魏时道教兴起,唐代道教、佛教达到鼎盛时期。唐朝中叶伊斯兰教传入太原,现存的清真古寺据说建于唐代。明崇祯七年(1634),比利时耶稣会金尼格来太原建堂,设立会口,传播天主教。清光绪三年(1877),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在太原设立基督教浸礼会,传播基督教。

经济

综述

太原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城市。2006年,太原提出了“创新发展模式,推进绿色转型”的发展思路,踏上转型之路。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粮食是主要农作物。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种金属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新型化工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基新材料等为主导产品。第三产业是太原市主导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打造十大服务业集聚区。

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5573.74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5.9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41.68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186.08亿元。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0.8:42.1:57.1。总量在全国城市中排名持续保持50强,在全国省会城市中前进1位、排名第17位。

第一产业

第一产业以种植业为主导产业,粮食是主要农作物。集成良种良法良机,实施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联合攻关,持续推进“万亩千片百园”设施蔬菜建设工程,建设施主体、补基础短板、推智能化设备应用,畜牧产业实现绿色健康。以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发展为目标。

2022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5.98亿元。全市春播农作物种植计划106.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95.58万亩,蔬菜作物7.8万亩,其他作物3.28万亩。

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特种金属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新型化工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生物基新材料等为主导产品。以龙头企业为牵引,打造一批纵向关联、横向耦合、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形成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先导、百亿级产业为骨干、千亿级产业为引领的梯次产业发展格局。围绕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按照“龙头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产业区域”发展模式,建设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

2022年,第二产业增加值2341.6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4%。

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太原市主导产业,以服务业为主,打造十大服务业集聚区。依托太原理工大学(迎西)科技园、山西大学科技园、太原智慧产业园打造科技服务集聚区;依托穗华物流园打造现代物流集聚区;依托慧谷产业园、杏花岭数字经济创新产业园打造电子商务集聚区;依托服装城打造新型专业市场集聚区;依托同创谷打造综合性服务集聚区;依托迎泽西大街金融、科创CBD打造现代金融集聚区;依托AAAAA级景区创建、重点景区等打造旅游休闲集聚区等,构建高水平、实力强、有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发展新格局。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汾河雁丘园、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晋阳古城考古博物馆建成开放,太原古县城十字街入选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晋祠文旅体验综合项目入选全国十佳文化遗产旅游案例。

202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3186.08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78.4%。限额以上住宿餐饮业营业额连续10个月保持20%以上增速,全市重点监测景区接待人数、门票收入分别增长132.4%、79.8%。

经济功能区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坐落在山西省会城市——太原。开发区内规划有食品加工区、医药电子工业区、机电轻工包装工业区、精细化工区、农产品加工区、保税区、仓储区,中心地带可供商贸、金融、服务和娱乐设施进行综合利用。开发区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条件极为完善,已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相配套,有较为健全的立体交叉及疏运体系。

清徐经济开发区是省政府2017年底批准成立的省级开发区,总面积29.99平方千米,位于山西中部城市群的核心区,与“南引擎”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产业互补,与强势起步的“北引擎”太忻一体化经济区紧密相依,规划有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区等6个产业区和科研创新中心的2个配套服务区。现有各类企业388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9家,初步形成以新型煤化工为一大主导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为一大重点培育产业,以生产性服务业与城市功能性生活服务业为两大配套支撑的产业结构体系,以美锦、梗阳、亚鑫、潞安太化新材料等龙头链主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2022年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469所,其中市属高校5所,中等职业学校26所,普通高中91所,普通初中128所,小学409所,幼儿园800所,特殊教育学校9所,工读学校1所。全市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79万人,教职工7.7万名,专任教师5.8万名。

山西大学是中国办学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教育部和山西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的部省合建大学。学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截至2024年,学校现19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9个硕士专业学位种类、17个博士后流动站,自主设置6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硕士点,自主设置4个目录外交叉学科博、硕士点。哲学、物理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太原理工大学是一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的世纪学府,坐落于具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太原。其前身是创立于1902年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为中国创办最早的三所国立大学堂之一。1953年,学校独立建校,定名太原工学院,直属国家高教部;1962年划归山西省管理;1984年更名为太原工业大学。1997年,太原工业大学与直属于国家煤炭工业部的山西矿业学院(始建于1958年)合并,组建太原理工大学,同年跻身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开启了改革发展的新篇章。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迎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

太原科技大学是新中国第一所重型机械本科院校,是一所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也是中国重大技术装备领域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基地。学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2006年)、教育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支持高校(2016年)、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7年)。截至2024年,学校有本科专业66个,其中,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优势特色专业6个,省级品牌专业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7个,省级一流专业25个,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专业7个,山西省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试点专业1个。有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9门。

医疗事业

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087个。其中,医院160个(含中医类医院2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3877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42个(含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4个、卫生监督机构12个)、其他卫生机构8个。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床位44283张、卫生技术人员70074名。社会办2医疗机构总数达到2763个。全市设置血液中心1个,街头固定献血屋21个,设置市级急救中心1个,急救中心有急救分站18个,有救护车150辆,其中负压52辆。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暨第一临床医学院成立于1957年,坐落于省会太原市中心迎泽湖畔,占地面积7.1万平方米,医用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已经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急救为-体的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编制床位为3000张,实际开放床位2462张;现有45个临床科室,16个医技科室,37个职能科室;有院士工作站5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6个(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医学中心、老年病科、产科)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山西红十字医院)创建于1919年,是山西省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发源地,迄今已有百年历史。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医院,医院编制床位2700张,设立临床医技和行政职能科室96个,临床教研室22个,研究所(室)3个,实验室19个。

媒体

太原市电视主要有太原台新闻综合频道、太原台经济生活频道、太原台社教法制频道、太原台影视频道、太原台文体频道、太原台教育频道等电视频道,广播有综合广播、经济广播、交通广播、音乐广播、老年之声广播等广播频道。

太原市主要有《山西日报》、《山西晚报》、山西视听网、《太原晚报》、《太原日报》、《生活晨报》。市广播电视台、太原新闻网等报纸。

科学技术

截至2022年末,全年技术市场共登记技术合同2628项,成交金额265.65亿元。拥有国家级技术中心17家,省级技术中心140家。截至年末,累计建成省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107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1个、省级及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33个、省级及以上众创空间112家,拥有院士工作站75个。年末累计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20家。获得省科技奖165项,占全省获奖总数79.3%。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376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6381件。2023年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22个、技术创新中心21个、高端新型研发机构3家。发展壮大各类创新主体,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分别达3744家、954家、55家。

文化事业

截至202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专业院团及具备规模的民营艺术表演团体18个。群艺文化馆12个,博物馆21个。公共图书馆11个,馆藏图书679.06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组织创作了国风舞蹈《宋时芳华》、晋剧《庄周试妻》、话剧《新报童》、儿童剧《哪吒闹海》等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不同风格、不同门类的优质文艺精品,全市文艺创作持续繁荣。组织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和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推荐申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8项、省级保护项目66项、市级保护项目160项。

太原市图书馆前身为1949年5月成立的太原市人民文化馆图书股;1953年10月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太原市图书馆,1954年1月1日位于太原市繁华地段的儿童公园内万字楼的太原市图书馆正式对外开放。太原市图书馆新馆整体为地上六层,局部地下两层,总建筑面积达56066平米,馆内设有青主书斋、专题文献区、文学借阅区、创E空间、公开课堂、数字体验区、工具书阅览区/自修室、保存本阅览区等60个供读者阅读学习、鉴赏交流服务区域。截至2023年底,馆藏总量195万(册、件)、古籍藏量10万余册,善本1万余册,数字资源总量达355TB。

体育事业

截至2020年,太原市体育场地数量共增加至10449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95平方米,建成1个市级综合体育馆、1个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个大型体育主题公园,建成汾河体育健身长廊智慧健身步道15..8千米,实现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和城镇社区“10分钟健身圈”初步形成。截至2022年年底,共计1215名运动员取得省十六运会决赛资格,资格赛成绩以288金、192银、188铜、总分6501分的优势位列全省第一。全年销售中国体育彩票14.08亿元,居全省第一。苏翊鸣获得2022年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和坡面障碍技巧银牌,周泽琪获得3项世界跆拳道公开赛(挑战赛)冠军。武桐桐作为中国女篮队员,随队获得女篮世界杯第二名。

环境环保

截至2022年末,太原市区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241天,全年PM2.5达标298天,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09。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地表水国家和省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80.0%。市区区域环境噪声年均值50.0分贝、交通噪声年均值66.1分贝。

2023年完成营造林30.27万亩,全市林木覆盖率达41.96%,绿带环绕、森林围城。晋阳污水处理厂二期投入运行,北郊污水处理厂具备通水条件,6个国考断面水质全部达到Ⅲ类以上优良水体,汾河太原段水质实现根本性改善。完成迪爱生油墨厂退城搬迁和6家水泥企业超低排放改造,完成铸造行业能源清洁化改造,完成农村地区剩余15413户清洁取暖改造,全年市区优良天数同比增加17天,臭氧浓度在连续六年增长后首次出现下降。年度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5.09。

社会保障

截至2022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0.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3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83.50万人,增加3.9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86.60万人,增加0.47万人。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85.27万人,增加2.88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201.33万人,减少2.42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128.63万人,增加4.31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45.44万人,增加10.44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121.53万人,减少1.83万人。年末城市低保覆盖人口1.73万人,农村低保覆盖人口2.98万人,3778人纳入农村五保供养,全年发放最低保障资金3.59亿元。

2023年,新增城镇就业8.12万人。新增公办幼儿园学位5000个、基础教育学位2.4万余个,新增公共停车位1万余个,实施老旧小区改造688个,完成棚户区改造4213套,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508万平方米。新建城镇社区养老幸福工程6个,新增家庭养老照护床位3000余张,新建改造社区食堂160个。

交通

综述

太原市支撑国家重大战略的区位优势明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地位突出。太原市以高速铁路、普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为骨干,普通公路、城际铁路、民航等为补充,“六放射”综合运输通道发展格局逐步完善。不同类型物流企业以太原为基地,形成覆盖全省、辐射全国,联动各大沿海港口和经济中心的物流网络。

公路

截至2022年末,全市现有高速公路6条,普通国省道11条,高速口30个。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243千米,公路网密度1036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已形成“一环七放射”格局,总里程达到293千米,普通干线总里程达到590千米,旅游公路建设410千米,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6360千米,完成“四好农村路”建设里程2774千米,全市636个建制村(阳曲县建制村98个,娄烦县建制村105个)实现通硬化路、通客车。

铁路

太原市铁路基本形成9干线2支线的铁路网格局。太原铁路局铁路总里程2800千米,太中银铁路,北同蒲铁路,南同蒲铁路,太焦铁路,石太铁路,太兴铁路,上兰村铁路,环城铁路,石太高铁,大西高铁,太郑高铁(规划),太呼高铁(规划),京太高铁(规划),京昆高铁(规划)等多条铁路干线汇集于此。太原站、太原南站为主要的客运火车站,其中太原南站为华北第二大综合交通枢纽。此外还有太原新西站。太原北站是华北最大编组站,汾河站、晋祠站、太原西站等为市内环城铁路枢纽;太原轨道交通已经开通。2019年,铁路客运量达到3096.38万人次。

航空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是华北第三大国际机场,通往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和国内大部分城市。此外还有太原清源国际机场。武宿机场开通客运航线达到112条,通航城市73个。初步形成了辐射国内、布局东亚和东南亚、连接莫斯科的空中航线网络布局。2019年,民航客运量达到1400.26万人次。

太原武宿国际机场位于太原市小店区,距太原市中心(五一广场)13.2千米。几乎所有的国内航班均在太原武宿国际机场停靠和起飞。不仅如此,所开航线航程短、密度高,密集时每20分钟就有一架国际航班起落。

太原尧城通用机场位于太原市清徐县孟封镇境内,占地面积1200亩,拟申请A3级通用机场使用许可证。机场飞行区等级3C,跑道长1800米,宽45米,设有2条垂直联络道。

公共交通

截至2023年末,太原公交现有营运车辆2533台,折3227.5标台,运行线路259条,线路长度4260.78千米,线网长度1372.81千米;全面覆盖城六区,同步衔接太原市清徐县、阳曲县、古交市,以及晋中市榆次区、太谷区,忻州市忻府区和省高校新区。2023年度,公交运营里程11880.39万千米,日均32.55万千米;运营趟次394.88万趟,日均1.08万趟;客运总量2.58亿人次,日均70.63万人次(其中,日均免费乘车16.40万人次),IC卡、二维码、银联等乘车占比95.30%。截至2023年末,公共自行车系统累计开通服务点1285个,安装锁桩5.897万个,投放自行车4.1万辆;系统覆盖太原市建成区220平方千米,东至东环高速,西至西环高速,南至晋祠公园,北至江阳社区,站点平均距离不超500米。2023年度,骑行总量3886.75万次,日均10.64万次,最高15.42万次,日均单车周转2.60次/车,最高3.76次/车,日均免费租骑率99.27%,最高99.59%。

截至2023年,太原市共有巡游出租汽车企业24家,车辆8719台,占全省4.3万台的20.28%,车辆万人保有量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之首。全市网约车平台公司57家,网约车31091台,车辆万人保有量居中部六省省会城市第一。

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于2020年12月26日通车,南起人民南路站,北至西涧河站,沿人民路、长治路、解放路地下敷设,全长23.647千米,共设车站23座,其中换乘站7座、车辆段1座。截至2023年9月25日18时13分,太原地铁2号线累计客运量突破1亿人次。太原地铁1号线计划2024年年底通车,是太原市即将开通的第二条地铁线。随着下元主变电站近日成功送电,实现全线“电通”。

人文

综述

太原具有4700多年历史,2500多年建城史,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是北方军事、文化重镇。早在10万年前就有人类生息、繁衍在太原的土地上。太原是人类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留存有大量人类文明的实物见证。全国最大的祠堂式古典园林晋祠,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典范天龙山石窟,晋祠博物馆馆藏傅山书画作品为太原馆藏文物重要品类,也是全国重要的傅山作品保存地之一。太原文化底蕴丰厚,民风淳朴,独具三晋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清徐徐沟背铁棍、清徐彩门等。太原面食是山西饮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面食花样之多和制作之精,实令外地人称奇。

饮食

太原人的传统饮食习俗以面食为主,副食是蔬菜和少量的肉类。长期重主食、轻副食。太原面食品种丰富,制作精美,尤以煮食类面食为代表,有“河捞”“拨鱼儿”“抿圪蚪”“揪片”“削面”“拉面”“剔尖”“溜尖”“擀面”“擦尖”“圪垛儿”“蘸片子”“擦圪蚪”“抿尖”“圪搓搓”“包皮面”“煮疙瘩”,等等。民间有“一面百样吃”和“七十二样家常饭”的说法。

羊杂割是太原的特色小吃之一,以其鲜美的味道和滋补的作用受到当地居民的欢迎。

相传在唐朝,明朝的时候,过油肉就很受喜爱,当时被称作“奥肉”,是当时官府宴请和民间酒席的一道“硬菜”,也是晋菜的代表之一。

稍梅是太原的特色传统美食,在其他地方也叫烧卖,它顶端蓬松,是裹馅上笼蒸熟的面食,类似小笼包,但味道有所不同。

习俗

清徐彩门是一种集民间彩绘、传统手工技艺、民间古建营造技艺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主要流行于太原、清徐以及周边地区。清徐县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谚:“狮子龙灯跑旱船,彩楼当街撑面面”,生动形象地概括了清徐彩门楼在当地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拔花花”流行于太原市北门外,春节、元宵节期间的竞技类项目,比体力、比技巧、比身姿。常有青年小伙以此项目,一显身手,摘得鲜花,抛给心爱的姑娘。

晋阳风火流星(俗称火流星)是一门融民间杂技与中华武术为一体的民间社火表演艺术,一说源于民间杂技的水流星,一说源于武术中的流星锤。作为民间社火之一的晋阳风火流星,是民间传统节日自娱自乐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它是由爱好和善于武术的人组成,表演者持有刀枪棍棒,流星锤(也有火流星),三三叉等兵器,在行进中或场地表演。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艺术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布于山西中部、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清代初年,蒲州梆子流入晋中,与祁太秧歌及晋中民间曲调相结合,在晋商和当地文人的作用下,发展成晋剧。其后几经变化,在晋中、晋北及内蒙古、河北、陕北的部分地区传播开来。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两百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了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它唱腔丰富,有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演唱声腔,板式多变,表现力强,如乱弹板路就分《平板》、《夹板》、《二性》、《流水》、《介板》、《滚白》、《导板》七种。张家口晋剧也称“口梆子”,它吸纳当地方言并借鉴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的艺术特点,演唱起来富有韵味,同时也形成了一批特有的剧目。

莲花落是广泛流行于山西各地的古老曲艺品种,别称“晋中落子”。20世纪以来,其发展和演出以太原为盛,在其他地区相继衰落,故又常作“太原莲花落”。莲花落约在清代中叶传入山西。发展至今,通行的表演形式为一人自击竹板(两大五小,俗称“七件子”)伴奏韵诵,唱诵为主,间有夹白。也有双人对口和多人演出的方式。唱词基本以七言四句为一段,讲求合辙押韵。传统节目有长篇的《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呼延庆打擂》和短篇的《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等。已知山西较早的莲花落艺人是20世纪上半叶的李连根,擅演节目为《大八义》和《小八义》等。抗日战争时期,交城县米家庄的莲花落盲艺人任五儿编演了大量新节目,如《收复孝义、文水》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交城县的吕著在县文化馆的指导下,改编演出了长篇新节目《吕梁英雄传》,影响很大。20世纪60年代初期,太原曲艺联合会青年相声演员曹强师从李连根学习莲花落表演,并致力于挖掘和整理莲花落的艺术资料。他本人的莲花落编演以现实生活题材为主,讲求幽默机趣,自成一派。

太原锣鼓由有着悠久历史的社鼓演变传承而来,流行于山西省太原市及晋中、吕梁部分地区。其渊源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形成大约在南宋宁宗年间。太原锣鼓以铙、钹的特有声响取胜,风格强健有力、层次分明,动作劲烈舒展、粗犷阳刚,节奏激越鲜明,表演场面蔚为壮观。其演奏形式主要有“齐打”、“对打”、“大小家具对打”三种,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齐打”系指铙、钹、鼓同时演奏,这是太原锣鼓最早的表演形式,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齐打”时主要演奏【流水】等鼓曲。“对打”系指两组铙、钹对打,这种形式产生于1962年,显示出很强的对比性和抗争性。“大小家具对打”是一种传统的表演形式,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中大家具系指铙、钹、鼓,小家具系指马锣、小战鼓、二钹、铰子、手锣等。太原锣鼓现存有名的套曲7套,常用曲牌五十余首,其中最有名的曲牌包括【流水】、【双一二五】、【牛斗虎】、【狗相咬】、【旋风镲】、【水龙吟】等。

地区象征

1987年6月18日,太原市第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确定国槐为太原市市树,菊花为太原市市花。

国槐是太原市树,晋祠公园的隋唐古槐闻名全国。国槐生命力旺盛,自我更新能力强。即使受虫害叶片全部被害,不需防治也能重新焕发生机。

市花

菊花是太原市的市花,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更是对菊花喜爱有加,赞美菊花品格的诗、词、歌、赋数不胜数,众所周知的名句也达上百首。在百花纷纷枯萎的秋冬季节,菊花傲霜怒放,不畏寒霜欺凌的气节,也正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体现。

文物古迹

截至2022年,太原市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332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43处。

纯阳宫是太原市最大的一座道观庙宇,是供奉唐代著名道士吕洞宾的道教庙观,俗称吕祖庙,因吕洞宾道号纯阳子,故称纯阳宫。纯阳宫始建于唐代,明代万历年间重修,清代乾隆年间曾整修和扩建。太原纯阳宫是一座集庙宇、园林风格为一体的五进院落,院内亭台楼阁。门前有四柱三楼木牌坊,造型、色彩均有特色。太原纯阳宫是道教建筑文化中别具特色的优秀范例,具有鲜明的道教建筑特色,为研究中国道教建筑道教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崇善寺始建于唐,初名白马寺,明代改崇善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三子晋恭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就该寺旧址大事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寺院失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清光绪七年(1881年),山西巡抚张之洞在崇善寺的废墟上建造了文庙,从此崇善寺一分为二。其中大悲殿保存了崇善寺的精华,保存着价值连城的宝物,崇善寺大悲殿,占地面积约为3192平方米。坐北朝南,面阔七间,通高12米,重檐歇山顶,黄绿色琉璃瓦剪边,上檐单翘重昂,下檐重昂斗拱。殿内豁敞明亮,从内柱、梁枋到平基,全部采取了宫廷中惯用的金碧彩绘,处处给人以富丽、典雅之感。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公以一生忠义仁勇成为几千年来海内外炎黄子孙崇敬的“武圣人”“武财神”。山西是关公故里,全省各地曾经建有众多供奉关羽的庙宇,太原范围内的关帝庙尤为众多。据《阳曲县志》载:“关帝庙在城共有二十七座。”其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整、建筑最雄伟的就是太原市庙前街的关帝庙,因此也称为太原大关帝庙。太原大关帝庙创建时间和原因在典籍中没有明确记载,但从考古发现看,这座大关帝庙是建在金、元时期基址上的明、清建筑,在地平面以下考古发现有金、元时期的大方砖以及碳化了的木门槛和琉璃吻兽等大量的古建筑构件。经过历代修葺,现存的大关帝庙成为具有官式做法、带有祭祀功能的宗教礼制性建筑。2013年,太原大关帝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

截至2022年,太原市共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项、省级项目66项,市级项目160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1人、省级传承人60人、市级传承人196人,县级传承人334人;全市共有非通传习展示中心6个,传习基地25个。

晋祠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郊,祠中的圣母殿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用以奉祀周武王之妻、姜太公之女、叔虞之母邑姜。明洪武二年(1369)为圣母加封号后,形成了七月初二祭祀圣母的盛典。后逐渐演变成晋祠传统庙会,古称“赛神会”,明清以来长盛不衰,一直延续至今。晋祠赛神会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在水镜台演戏酬神。七月初二是祭祀圣母诞辰的正日,县、乡、村社的官员、乡绅、社首斋戒沐浴,到晋祠恭谨致祭。先在圣母殿前的献殿陈设香案祭品,然后上香鸣钟,由知县恭读祝文,行礼如仪。自正日起,水镜台演戏五日,同时在全县范围内举行赛神会,活动逐步趋向高潮。晋祠庙会历史悠久,它生动体现了太原当地古老的乡风民俗,具有重要的民族学、历史学研究价值。2008年,晋祠庙会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八珍汤是以羊肉、粮食和八种中草药为原料,经过精细复杂的工艺制作而成的一种汤糊状食品,经常食用可起到舒筋活血、养心益肾、补血生阳、健脾开胃、益气调元、滋虚补亏的作用。八珍汤选料讲究,工艺复杂,要求精选成块的上等肥嫩羊肉做原料,经过清洗、净肉、加辅料煮炖、出锅晾存等诸道工序将肉加工好,并将羊汤、羊油撇出备用;同时将诸种辅料严格按照既定制法或煨、或腌、或煮、或蒸,做好备用。制作八珍汤时将上述材料按照既定的程式、比例上火熬煮,并加入黄酒调制。2008年,药膳八珍汤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山西省太原市的六味斋创建于清代乾隆三年(1738),为著名的“中华老字号”,它所生产的酱肉是三晋名吃,曾被当作贡品进献清廷,由此享誉京师。六味斋酱肉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涩,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厌,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充分体现了中国肉食文化的特点。为保持传统食品的原汁原味,六味斋至今仍完全按照承袭了二百六十多年的传统制法进行生产。其制作工艺包括选料、分割、煮制等环节,煮制时用文火慢慢炖煮,可使配方中的几十味中药材融入酱肉中。这样制作出来的酱肉不仅色香味俱佳,绵软可口,香气浓郁,而且营养十分丰富,与其他肉类相比,饱和脂肪酸减少了30%—50%,胆固醇降低了50%以上。2008年,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风景名胜

综述

截至2023年底,太原市共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12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19处,国家AA级旅游景区1处。

主要景点

晋祠天龙山景区位于太原西南部,占地面积3.86平方千米,是晋阳、太原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实物见证和文化遗存。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规模最大、跨越时间最悠久的唐宋古典园林;晋祠的古建筑时代序列完整、建筑类型齐全,是唯一集宋、金、元、明、清古建筑精华为一体的建筑群,被誉为中国古建筑博物馆;晋祠是晋国的宗祠,是中国祠庙、祭祀文化的重要源头和千年传承地;天龙山石窟是石窟文化逐渐中国本土化的重要节点,反映了中国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石窟艺术的辉煌成就,世称天龙山样式,成为世界雕塑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太原植物园项目位于晋源区罗城高速口往南800米,北起风峪沙河以北100米,南至太古公路,西起风峪沟口,东到晋阳大道,总面积约2730亩。植物园总体规划分为入口管理区、植物科学分类区、植物科学应用区、植物进化展示区、科学实验区五大功能区域。建设内容包括主入口建筑、展览温室、盆景馆、滨水餐厅、科研中心及绿化工程、水体工程、园路工程、配套建筑及设施、综合管网工程及月季园、宿根花卉园、槐香园、树木园、攀援植物园、菊园、珍稀植物园等25个专类园。

青龙古镇景区位于太原市阳曲县侯村乡,是一处集军事重镇、商贸集镇、农耕老镇、民俗名镇于一体的历史文化古镇。古镇内东建文昌祠、西设龙王庙、北筑凤头寨,依托当地上下起伏、左右蜿蜒的地貌,按照东文西武、南龙北凤龙凤呈祥的总体布局建造。

对外交流

友好城市

著名人物

古代

近现代

荣誉称号

2021年7月30日,交通运输部命名太原市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