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0-05-22 08:45
匡培梓(1932.7.9-2012.7.20),女,著名心理学家、中国心理学会会士、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前任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1932年7月9日,出生于江苏无锡人。
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心理系,同年到中国科学院心理所任研究实习员。
1957年至1961年,在前苏联科学院高级神经活动和神经生理研究所学习,获生物学副博士学位。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主要开展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年龄特征及儿童脑发育不全的研究。
1964至1965年,参与了全国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克汀病研究计划,制定了伴有听力障碍克汀病患者的智障临床分级,探讨了碘盐的预防效果(河北省承德地区)。
1987年至1994 年, 任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
1980 年起,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9 年,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
2012年7月20日,因病逝世,享年80岁。
匡培梓主要从事医学和生物心理学研究,在国内外杂志上共发表了研究报告和论文40余篇,主编了中国第一本《生理心理学》专著。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主要开展儿童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年龄特征及儿童脑发育不全的研究。
1964至1965年,参与了全国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地方性克汀病研究计划,制定了伴有听力障碍克汀病患者的智障临床分级,探讨了碘盐的预防效果(河北省承德地区)。
20世纪70年代后,主要开展学习记忆的动物模型及其脑机制研究,系统地探讨了边缘系统在学习记忆中的作用,特别是海马在学习记忆中的电活动和神经介质的活动规律,揭示了海马在记忆不同阶段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乙酰胆碱、5-羟色胺及脑啡肽等神经介质的调节机制。这些科学发现为中国学习记忆研究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匡培梓在开展心理学基础研究的同时,还与临床有关单位合作,积极开展心理学应用研究,特别是一系列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影响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其基础研究工作获1977年中科院重大成果奖(排名第二)。应用研究工作获得三项解放军总后勤部全军科技成果二等奖(1982年2项,均排名第一;1989年1项,排名第二)。
匡培梓对人才培养倾注了大量心血,努力推动心理学硕士、博士培养教育,建立博士后流动站,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心理学优秀人才。如:郑希耕、杨炯炯、高杨、隋南、王二平等研究生或博士生。
匡培梓在拓展国际交流协作方面,开展了与美国、澳大利亚的多所大学之间的合作。
1991年,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称号。
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教师”荣誉称号。
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荣誉称号。
1961年至1986年,先后任心理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和主任等职。
1987年至1994年,任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
1980年起,担任中国心理学会生理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
1989年,当选为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在此期间,她还曾担任《心理学报》和《心理学动态》等学术期刊主编。
1992以及1997年,被任命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届、第四届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及召集人。
1997年和2003年,被聘为人事部全国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1988年与1993年,当选为全国第七届和第八届人大代表。
1998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匡培梓毕生从事医学和生物心理学研究,为我国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辽宁省心理学会)
匡先生(匡培梓)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心理学家,在长期的心理学研究中取得许多优秀成果;匡先生也是我国心理学界的一位杰出领导人,对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心理学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匡先生还是一位卓越的心理学教育家,为我国心理学科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南开大学社会心理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