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裕民

更新时间:2024-09-26 11:09

匡裕民(1909年2月25日-1977年4月9日),江西万安人。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由于匡裕民军旅生涯主要从事炮兵事业,所以军中雅称他“神炮将军”。新中国成立后,匡裕民先后任中南军区炮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顾问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人物生平

匡裕民,1909年2月25日生于江西省万安县上芫村一个农民家庭。

1926年参加农民协会。

1927年11月参加赣西农民起义。

192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30年3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2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军总部炮兵连连长、红3军团特科队队长、炮兵营营长。参加中央苏区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和长征。到达陕北后参加了西征战役。

1938年3月起,任八路军总部炮兵团参谋长、副团长。在炮兵团初建时期,协助团主要领导开展以军事技术为主的紧张军政训练,多次亲自给部队上炮兵知识课,经过4个多月的训练,使部队初步掌握了炮兵基本知识和技术要领。1938年8月,参与指挥炮兵团一部参加第115师第343旅在山西汾(阳)离(石)公路伏击日军的3次作战,取得了炮兵团首次作战的胜利。

1940年8月百团大战开始后,在八路军总部的统一指挥下,根据战役各个阶段的要求,参与指挥炮兵团各分队分别配属各参战步兵旅、团作战,并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得各参战步兵旅、团的赞扬。

1941年7月,参与组织炮兵团开赴南泥湾,与第359旅第4支队并肩执行屯田戍边任务。为贯彻中央军委关于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一面作战的指示,在执行大生产任务的同时,还与炮兵团主要领导一起率领部队开展大练兵活动,组织各炮兵连进行单炮、观测器材的基础操作、射击和阵地指挥等训练,获得了生产、军事训练双丰收,炮兵团被誉为“屯田政策”的模范单位。

1941年11月,延安炮兵学校以炮兵团为基础组成后,任副校长。

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政治委员邱创成率炮兵学校赴东北,先后任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副司令员兼炮兵学校副校长、炮兵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第四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司令员。率部参加了东北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作战和辽沈、平津、太原等战役的炮兵作战。

1948年9月开始的辽沈战役中,9月28日与邱创成一起指挥炮兵第1团第2营集中炮火轰击锦州机场,击毁国民党军飞机5架,封锁了机场,粉碎了蒋介石从沈阳空运第49军增援锦州的企图。新中国成立后,任第四野战军炮兵司令员,中南军区炮兵司令员。

1950年10月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炮兵指挥所主任,指挥炮兵部队在极其艰苦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了作战任务,并取得了同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的经验。

回国后任东北军区炮兵司令员。1957年军事学院毕业后,任人民解放军炮兵副司令员、顾问。1955年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77年4月9日在北京逝世。

人物事迹

青年投身革命

自打懂事起,匡裕民就很想读书,想多知道一些外面的事。父母也希望孩子多识几个字,长大少受人欺侮。8岁那年,匡裕民才入私塾,圆了读书梦。然而,由于贫困的折磨,父亲积劳成疾,无钱治病,离开了人间。家里穷得连口棺材也买不起,遗体被装在两口对接的水缸里,草草下葬。匡裕民12岁那年,母亲又不幸去世。灾难无情地击跨了这个家,也击碎了他的读书梦。从此,匡裕民便和年长两岁的哥哥相依为命。在失去家庭支柱的情况下,年少的匡裕民被迫中途辍学,走上了独自谋生之路。他14岁时,开始给头镇富裕人家和枧地主打短工、当雇工,经受了贫苦的磨难,饱尝了生活的艰辛。

万安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处赣州、吉安两重镇之间,赣江由南至北纵贯县。1926年,北伐军进至万安,“打倒军阀列强”的口号响彻城乡。国裕民听了热血沸腾,深受教育和启发,懂得了穷人要翻身、过上好日子就得起来闹革命的道理。这年底,他和哥哥匡裕境一起,参加了下官乡农民协会。

1927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举行南昌起义,发动秋收暴动。9月,万安农民举行武装暴动。担任乡苏维埃政府土地委员和自卫队员的匡裕民,参加了这次暴动,并先后两次参加攻打万安县城的战斗。但这一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遭到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11月间,万安县武装暴动行动委员会委员长曾天宇获悉国民党军新编第十四军1个连北调路过万安县境,至赣州乘船而下,便立即组织万安县农军前往拦江截击。曾天宇率领200多名农军埋伏在县城西漂神江边,匡裕民带领本乡农民自卫队和其他乡的部分自卫队前去参加,并在县城北的桃花洞架起土炮(松树炮)射击。这种用整棵松树挖空制成的松树炮,射程远、威力大,射出的铁锅片杀伤力强,打得国民党军丢盔卸甲,落荒而逃。

12月1日,万安县茅坪区区委书记萧子龙率领农军6000余人,攻打万安县枫林地区的反动组织“海螺会”,消灭了欺压万安东乡人民的一股反动势力。匡裕民参加了这次行动。1928年1月9日,中共万安县委领导举行更大规模的武装暴动,第四次攻打县城。前三次暴动攻打县城虽未能成功,但令反动派惶恐不安。为策应这次暴动,中共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攻打江西省遂川县城,迫使守军弃城逃走。此时,万安守军如惊弓之鸟,自料孤城难保,便兵分水、陆两路向赣州方向逃审。农民武装从四面涌来,喊杀声震天动地。匡裕民带领自卫队从东门突人城内。万安暴动获得了成功,1月11日建立起江西省第一个县苏维埃政府。

“神炮手”

1930年3月,在地方武装奋战4年之后,匡裕民光荣参加了红军,被分在军委警卫团工作,专门负责保卫红军总部和军委首长的安全。能够到军委警卫团工作,这是组织上对匡裕民的高度信任。当时,军委主席项英见他威风凛凛,身强力壮,就建议说:“裕民呀,你还是去炮连打炮吧!火炮威力大,一炮重千钧啊!”不久,匡裕民就调到红一方面军总部炮兵连。

1931年5月,匡裕民扛着迫击炮,参加了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作战。在攻打广昌战斗中,红一军团集中主力,主攻广昌城北。城北敌人凭借山头工事和机枪火力,把红军压在山腰进退不得。这时,炮兵连临危受命。结果,前面几位炮手无一命中,敌人的机枪照样咆哮着。匡裕民看见敌人如此猖狂,怒从火头起,他迅速挽起袖子,牢牢稳住炮身,瞄准敌人的火力点,果断发炮!这一炮真神,准确地落在敌人的火力点上,敌人机枪哑巴了。一见敌人机枪被打掉,被困山腰上的红军指战员火速冲向山头。

广昌之战,歼敌1个团有余。战后,朱德总司令夸奖匡裕民说:“你小子的炮可真神,一炮就把老蒋的机枪班端了,小心老蒋找你算账哟!” 从此,匡裕民的“神炮手”美称在红军中传开了。不久,他升任红一方面军总部炮兵连连长。由于炮兵连装备特殊、火力强大,他也成为红一方面军最知名的连长之一。1932年5月,历经战火考验,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由于用炮稳、准、狠,匡裕民引起红三军团首长彭德怀注意,把他要到红三军团,相继担任军团特科队队长、炮兵营营长。在中央苏区后三次反“围剿”中,在山高路远坑深的漫漫长征路上,一旦红三军团攻击前进受阻,彭德怀就会一声断喝:“叫匡裕民来!”匡裕民也不含糊,总会几炮解决顽敌。在横刀立马的彭大将军熏陶下,匡裕民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更加成熟。

长征途中,红军减员严重,各部缩编,匡裕民又调到红一军团工作,历任炮兵连副连长、山炮连连长,深得军团长林彪好评。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全部红军只剩4个炮兵连,匡裕民就是4个炮兵连长之一!

为八路军培养炮兵人才

1938年1月,八路军总部炮兵团成立,武亭任炮兵团团长,邱创成任炮兵团政委。3月,匡裕民调任炮兵团参谋长。他们三人都是久经战阵之人,都是懂得炮兵之人,都对炮兵团建设功不可没。

炮兵团成立伊始,面临着诸多困难,尤其是懂炮干部和技术骨干非常缺乏。当时,八路军正处于发展壮大时期,各部队普遍缺乏干部,靠上级抽调、委派干部是不现实的。武、邱、匡三人自力更生,走自我培训、自我提高、自我发展的路子。当时,炮兵团战士大多是来自山西及周边省份的农民,还有一些来自同蒲路、平汉路、陇海路的铁路工人,以及少数青年学生。许多人连枪都没摸过,更不用说摆弄炮了。在这种情况下,武、邱、匡三人各司其职,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展开了政治学习教育和军事培训工作。

在培训技术骨干中,根据炮兵团实际情况,武、邱、匡采取了以老带新和先合后分的办法,由匡裕民蹲点炮兵第4连,专门负责集训从各炮兵连抽调来的好苗子。集训时间虽然不长,但要求非常严格,所训课目和内容也较全面。这些学员回到连队,很快就成为军政骨干和技术能手,分别担任连长、指导员、排长、参谋等职务,缓解了干部、骨干紧张。以后,许多活跃在炮兵各级领导岗位上的高级指挥员,就是从当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集训班培养出来的。一些人回忆往事,总是风趣地说:“我是‘炮兵速成班’毕业的,‘班长’就是匡裕民参谋长!”对于匡裕民培养炮兵人才,炮兵史这样记述:“在炮兵团初建时期,协助团主要领导开展以军事技术为主的紧张军政训练,多次亲自给部队上炮兵知识课,经过4个多月的训练,使部队初步掌握了炮兵基本知识和技术要领。”

1940年8月,百团大战打响,在八路军总部统一指挥下,根据战役各个阶段的要求,匡裕民参与指挥炮兵各分队分别配属各参战步兵旅、团作战,并在作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得各参战步兵旅、团的赞扬。

1941年7月,匡裕民已经升任军委炮兵团副团长,他参与组织炮兵团开赴南泥湾,执行屯田戍边任务。为贯彻中央军委关于一面生产、一面作战的指示,在执行大生产任务的同时,他与炮兵团主要领导一起开展大练兵活动,获得了农业生产、军事训练双丰收,炮兵团也被誉为“屯田政策”的模范单位。

1944年12月,以军委炮兵团为基础,延安炮兵学校成立。由于贺龙力荐,他担任副校长,积极协助校长郭化若、政委邱创成,为炮校培训了第一期1000名学员,分配到5个炮兵团担任各级骨干。可以说,在炮兵人才培养上,匡裕民居功至伟。

指挥炮兵参加抗美援朝

1950年10月19日,抗美援朝作战行动开始;同时,成立志愿军炮兵指挥机构———炮兵司令部,万毅任司令员(未到职)、邱创成任政委,匡裕民任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由于司令员不在位,匡裕民实际主持作战指挥。1951年2月,志愿军炮兵司令部改为炮兵指挥所,匡裕民任主任,成为朝鲜战场上志愿军炮兵的一把手。抗美援朝五次战役,每次都有他的身影。

志愿军刚刚入朝时,预备炮兵仅有炮兵第一、第二、第八师共9个团,装备着日本、美国制造的旧式火炮284门,且多由骡马牵引;队属炮兵主要装备山炮、步兵炮和小口径迫击炮,由骡马驮载或人力背负,其建制多为连、营。如此水平的炮兵,怎样和美军抗衡?

在作战双方炮兵数量和装备相差悬殊的情况下,匡裕民果断决定:志愿军炮兵采取集中使用的原则,在主要方向和主要地段集中兵力、火力,争取局部优势;以抵近射击和直接瞄准射击为主,提高命中率。在他正确指挥下,志愿军炮兵迭创佳绩:

第一次战役中,首批入朝的预备炮兵9个团,以2个团另1个营支援第三十九军进攻云山,由于兵力集中,火力突然、猛烈,使步兵顺利突入纵深,直取云山,将美军骑兵第一师(机械化师)第八团大部歼灭。

第三次战役中,志愿军一一六师突破临津江时,炮兵在5公里正面上集中73门火炮,以45门火炮开辟通路,以28门火炮压制南朝鲜军纵深阵地上的发射点和炮火,经20分钟炮火准备,将敌前沿工事摧毁80%,并打开两个突破口,保障步兵迅速渡过临津江,完成突破任务。

1951年4月15日,志愿军炮兵指挥所召开第一次炮兵会议,匡裕民总结前期作战经验,强调炮兵作战必须集中优势兵力、火力于主要方向,贯彻“火力必须集中,阵地适当分散”的原则,重视白天作战和协同作战,加强对空防护和伪装。在上述作战思想指导下,志愿军炮兵越打越强。

第五次战役中,参战的火炮已达700余门,其中野炮、榴弹炮500余门,有力地支援了步兵突破“联合国军”防御。在战役后期的机动防御作战中,新组建的防坦克炮兵第三十一师大胆实施近战,以侧射、斜射火力组织交叉火力网,击毁“联合国军”坦克25辆。

在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由于匡裕民正确指挥,炮兵集中兵力、火力于“联合国军”重点进攻地段,配合步兵实施坚守性防御。结果,在秋季防御作战中,志愿军炮兵共击毁击伤“联合国军”坦克76辆、汽车80辆、火炮33门。

1952年9月18日至10月底,志愿军在全线展开战术反击作战,匡裕民指挥炮兵配合作战。在他统筹指挥下,炮兵大出风头:

步兵进行1次反击,平均得到31门火炮支援;反击1个敌军连的战斗,平均有36门火炮参战。反击开始前,炮兵对“联合国军”主要防御工事进行破坏射击,为步兵开辟通路;反击中,炮兵以短促、猛烈的火力压制“联合国军”炮兵、追击炮和火力点,掩护步兵冲击或撤退。在攻击的57个目标中,被炮兵摧毁的火力点与地堡平均达总数的70%。

在上甘岭战役之初,志愿军仅有82毫米口径以上的火炮27门,平均每公里正面有10门。经匡裕民组织协调,战役后期我军参战火炮增加到185门,平均每公里正面74门,从而确保了战役胜利。

老红军的本色,将军的胸怀

匡裕民对子女、亲属严格,而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关怀备至。他有句名言:“无论元帅,还是将军,如果没有千百万战士的鲜血,就不会有他们的勋章,我们应该关心和爱护战士!”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有个战士患了感冒,他硬要这位战士休息几天,关照伙房做病号饭。一次,有个警卫战士探亲回来后,情绪一直不太好,匡裕民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找来那位战士谈心,和谒可亲,娓娓而谈。那位战士深知匡副司令员关心他人胜过关心自己的秉性。起初不愿讲,经再三追问,他只好如实相告:家乡遭受严重水灾,家里房倒屋塌,处境困难,因此闷闷不乐。匡裕民听了,感慨地说:“你怎么不早告诉我,把我当外人,我们是一家人啊!”随后,他偷偷寄去200元钱,帮助那位战士一家度过了困境。事后,那位战士知道了,激动地说:“首长待我们真是亲如父兄。”

几十年来,人们纷纷传颂着领袖毛泽东送子赴朝鲜,毛岸英献身战场的故事。鲜为人知的是,匡裕民也在抗美援朝中经历过爱子战死的巨大悲痛。那是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匡裕民的大儿子不幸壮烈牺牲。消息传到炮兵指挥所,大家心情沉痛,悲声一片。匡裕民摘下军帽,沉默片刻,忍着悲痛,坚毅地说:“他是为祖国而死,为朝鲜人民而死,死得光荣!”彭司令员知道后,钦佩地赞道:“这就是老红军的本色,将军的胸怀!”

人物作品

匡裕民:《雪山寻炮》,中国青年出版社编:《红旗飘飘》(选编本) 第3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06.

社会评价

《世纪风采》:

匡裕民一生谦虚谨慎,廉洁自律,从不搞特殊化,不以权谋私。对亲属、子女,他要求极其严格,从不为他们工作调动、提升等问题开后门、找路子。

他,一个贫苦农民的儿子,人民的功臣,在贫苦中参加革命,几十年后在简单俭朴中离开人世。亲人们在替他换衣时,全身13处伤疤,赫然在目!这是将军无私无畏,英勇奋战一生的崇高象征和真实记录,也是留给后辈的厚重期望和深刻启迪......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