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2 12:38
匹夫之勇(拼音:pǐfū zhī yǒ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国语·越语上》。
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进旅退也。(春秋·左丘明《国语·越语上》)
(孟子)对曰:“王请无好小勇。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王请大之!”(《孟子·梁惠王下》)
秦朝灭亡后,刘邦被项羽封为“汉王”,领有汉中一带。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积聚力量,便根据萧何的推荐,拜韩信为大将军,准备东进,要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建立他的事业。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后,首先请他分析天下形势,提出自己战略。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在洛阳宫摆设筵席宴请群臣的时候说:“我之所以能成功,顺利取得天下,是因为能够知道每个人的特长,并且也懂得如何让他发挥长处。”
韩信当时问刘邦:“现在跟您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不就是项羽吗?”刘邦说:“是的。”韩信又问:“您认为在勇猛、仁爱和实力强弱这几个方面,您自己跟项羽比起来如何呢?”刘邦想了一会,说:“我都比不上他。”韩信起身再拜,说:“不错,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与长处,因此您其实心里明白,说到机智与才华,其实是不如项王。我也觉得您这几点不如他。不过,我曾经在项羽的部下干过一段时间,对他的性情、作风、才能,了解得比较清楚。项羽这人,勇猛是勇猛的,一声呼喝,可以压倒数千人。但是不善于任用有能力的将领,因此一些优秀杰出的贤臣良将虽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没能好好发挥各自的专长。所以项王虽然很勇猛,却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谋远虑、三思而行。说到仁爱,项羽颇能关心人,但也只是小恩小惠,不能顾及大体。他分封地盘分封得不公平,诸侯都对他有意见。他的军队扰害地方,老百姓怨恨在心。所以,他的强大也只是一时的现象,很快就会变弱下去的。而大王任用贤人勇将,把天下分封给有功劳的将士,使人人心悦诚服。所以天下终将成为大人您的。”
刘邦听了韩信这一席话,非常高兴,就按照韩信的策划,挥师东进,终于打败了项羽,统一天下,建立了汉朝。
路见不平,拔刀而起,一言不合,拳脚相加,这是匹夫之勇。因为只有几分血气,几分力气,而没有任何志向和修养,也不会有什么辉煌的战果,此是匹夫之勇。当今社会匹夫之勇大有人在,通俗一点,匹夫之勇就是冲动,冲动是魔鬼,它带给我们的只有灾难。一味蛮干,为当下的面子不顾远大的理想,也不是勇敢。纵观古今,凡成大事者都是胸有谋略,智勇双全。有勇无谋虽一时之成也长远难继,而有谋无胆空蹉岁月。谋略不会天生,是来自经验和理论,靠的是勤学和敏锐的认知领悟。尤其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成功必有雄图大略和足智多谋。无论军事、政治、经济、经商,都设智囊和精良的管理团队,并委以团队的合作力量,以弥补个人之限和一孔之见。重视团队的力量与合作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理念。
“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谋,单凭个人血气的勇气。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宾语,也作主语;含贬义。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喑噁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二九回:“郭嘉曾对曹操言主公不足惧也;轻面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一〇四回:“樊於期恃匹夫之勇,不顾成败,欲以君行侥幸之事。”
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三十三回:“你说尽一孤忠,上有寡母,下有娇妻,倚托何人?不可使匹夫之勇,懊悔无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