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5 21:20
主要由芜菁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引起十字花科蔬菜矮化,叶片呈斑驳、花叶、畸形、皱缩等症状的病毒病害。中国最早记载于1899年,直到1941年才鉴定其病原物为芜菁花叶病毒。
十字花科蔬菜病毒,又称孤丁病、抽疯病,我国各地普遍发生,危害严重,列为三大病害之首。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以大白菜受害最重。历史上,我国各地十字花科作物尤其是北方地区的大白菜,均曾由于病毒病的危害遭受过较大的损失,特别是1952、1958、1972、1977、1985、1987年,全国因气候高温干旱,造成病毒病大流行,严重减产。1962年新疆菜区病毒病大流行,几乎使北疆的大白菜全部绝收。此病一般发病率为3%~30%,严重地块可达80%,而且感染病毒病后又易受到霜霉病和软腐病的危害,损失加重。
世界性病害,中国各地普遍发生。黄河以北主要为害大白菜,黄河以南各省以小白菜(油青菜)、菜心、榨菜等受害最重,其次萝卜、甘蓝。各地十字花科蔬菜都曾遭受大面积的损失,减产三分之一以上。大白菜病苗心叶初显明脉,后沿叶脉褪绿,最终形成浓淡绿色相间的花叶。病叶皱缩不平、质脆、心叶扭曲畸形。有些品种在叶背的主侧脉上产生褐色坏死斑点或条斑。叶柄向一边弯曲。发病严重的菜株矮缩、不包心,感病轻的仍能包心,但内部叶片常发生灰色坏死斑点。病株根系不发达,须根较少,根部切面呈黄褐色。发病越早,受害越严重。严重的大白菜种株,花薹尚未抽出即死亡。较轻的花薹抽出晚,短而弯曲,叶片小而硬,新叶明脉及沿脉褪色,老叶主脉坏死,花梗上发生纵横裂口。花瓣色淡,果荚瘦小弯曲,子粒不饱满,甘蓝及花椰菜受害后,幼苗叶片上产生褪绿圆斑,直径3~5毫米,后期病叶呈浓淡绿色相间的斑驳。萝卜、小白菜、菜心、紫菜薹、芜菁、芥菜、榨菜等蔬菜上所引起的症状与大白菜相同。
症状类型因病毒种类及株系、被害蔬菜类别和环境条件的不同有所差异。
白菜:幼苗期受害,心叶初期产生明脉,继之沿脉褪绿,渐变为浓淡相间的花叶。病叶皱缩、变脆、扭曲畸形,有的叶背的主、侧脉上产生褐色坏死斑点,叶柄扭曲。重病株明显矮缩,不包心,叶片硬脆、皱缩成团,根系不发达,须根减少,剖视根部切面为黄褐色。轻病株仍能包心,但内部叶片产生灰色坏死斑点。感病采种株栽植后,重者花苔尚未抽出即死亡,轻者花苔抽出较迟,短而弯曲,叶片小而硬。新叶明脉、花叶,老叶主脉坏死。花梗上产生纵横裂口,花瓣色淡,果荚瘦小弯曲,籽粒不饱满,发芽率低。东北地区大白菜还有一种僵叶症,表现为叶片细长增厚,不皱缩,外叶向外伸直,僵硬,叶缘呈波浪状,植株亦较矮,不结球。
甘蓝:甘蓝受害后,幼苗叶片上产生直径为2~3mm的褪绿圆斑,迎光观察非常明显。后期病叶呈浓淡相间的斑驳花叶,老叶背面有黑色的坏死斑。病株发育迟缓,结球较迟且疏松。开花期间叶片上表现明显的斑驳。
油菜:白菜型和芥菜型油菜症状与大白菜相似。
甘蓝型油菜发病产生系统性黄斑型和枯斑型症状:黄斑型。初期叶片上出现分散的绿色斑点,渐扩展成2~4mm的褐色枯斑, 新生叶上先形成密集的褪绿小斑点,以后逐渐形成明显的黄斑。病株花梗上有长形褪绿斑块。枯斑型。以品种“胜利”油菜为典型代表。病叶上出现深褐色枯斑,斑点正面组织枯死,有时叶脉、叶柄也产生褐色枯死条纹。花梗上有深褐色长形坏死斑块,能导致病株死亡。重病株花期茎杆、种荚上都可产生黑褐色油渍状枯死条纹,并形成同心轮纹,病荚扭曲。轻者能开花结籽,且有提早成熟现象。
其他种类:萝卜、小白菜、芜菁、芥菜等其他十字花科蔬菜上的症状与白菜基本相同。叶片明脉显著,产生深绿和淡绿相间斑驳,病叶稍皱缩,少数畸形,植株矮化。轻病株一般矮化不明显,但抽苔后结实不良,结实少,不实籽粒多。
病原物主要是芜菁花叶病毒(Turnipmosaic virus,TuMV),其次是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前者属马铃薯Y病毒组,中国各地普遍存在,后者属黄瓜花叶病毒组,长江流域和华南地区较多。此外,华北和广东还有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的一些株系;东北公主岭还有萝卜花叶病毒(Radish mosaicvirus,RMV)和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spotvirus,TRV);西安地区有白菜沿脉坏死病毒(CVNV);浙江省榨菜上曾发现车前草花叶病毒(Plantain mosaic virus,PLMV)及蚕豆萎蔫病毒(Broad bean wilt virus,BBWV)。芜菁花叶病毒有多个株系,用十字花科蔬菜组成的鉴定寄主谱,将中国10个省市的TuMV主流分离物,根据致病特性分为7个株系群: 普通株系(Tu 1)、小白菜株系(Tu 2)、海洋白菜株系(Tu 3)、大陆白菜株系(Tu4)、甘蓝株系(Tu5)、花椰菜株系(Tu6)和芜菁株系(Tu 7)。芜菁花叶病毒的粒子为线状,750×12~15(纳米),致死温度50~60℃,体外存活期2~4天,稀释限点1:1000。除十字花科蔬菜外,还系统侵染菠菜、花生等。已发现的野生寄主有酸桨、繁缕、荠菜、苍耳、苣荬菜、蔊菜,可侵染豆科和𫜥尾科的一些植物。 芜菁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见瓜类病毒病)。可由汁液摩擦传染,介体昆虫主要是萝卜蚜、桃蚜、棉蚜、和甘蓝蚜。广州地区芜菁花叶病毒还可由普通叶螨(Tetromychus telax-ius)传染。蚜虫传毒属非持久性的,带毒蚜虫连续在几株健株上取食后失去传毒能力,一般情况下,带毒蚜虫传毒时间只有25~30分钟。品种抗病性、耐病性明显不同,大白菜抗病品种有黑龙江146号,153号,北京60号,75号,新1号,中青1号,冀菜3号,86—15,鲁白12号;小白菜抗病品种有矮抗1号,2号;耐病的菜心品种有8722。萝卜、甘蓝等发病速度快,症状重,30℃以上隐症。小白菜、芜菁在30℃以上发病更重。干旱、高温除不适于蔬菜生长发育,降低其抗病力外,对蚜虫大量发生和活动有利。此外,白菜和油菜不同生育期的抗病性表现不同,幼苗6至7叶期以前感染的发病严重,8叶期以后感染的发病较轻。土质疏松,有机质含量多,潮湿,苗期水肥充足,植株生长健壮,抗病力强,发病较轻。
病毒主要在贮藏中的采种种株、越冬根茬菜、冬季田间栽培的蔬菜及多年生杂草上越冬,为次年春季初侵染源,春季以后主要由蚜虫将病毒传到春种的甘蓝、萝卜、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再从春季的甘蓝、白菜等传到秋白菜、秋萝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广州地区病毒病的毒源很多,周年种植菜心、西洋菜(Nasturtium officinale)等,终年发病,不存在初侵染与再侵染。病毒通过蚜虫吸食或摩擦接触造成的微伤侵入后,高温环境下,光照率60%以上,可缩短潜育期,气温28℃左右,潜育期最短,一般为8~14天,气温越低,潜育期越长,10℃时潜育期在25~30天以上。
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病毒主要在窖内贮藏的大白菜、甘蓝、萝卜等的留种株上越冬,也可在多年生宿根植物(如菠菜、芥菜等)及田边杂草上越冬。春季蚜虫把病毒从越冬种株传到春季甘蓝、萝卜、小白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再经夏季甘蓝、白菜等传到秋白菜和萝卜上。在南方,因田间终年种植十字花科蔬菜,如菜心、小白菜和西洋菜等,病菌可周年循环。
TuMV和CMV均可由蚜虫和汁液接触传染。在田间病毒传播主要是蚜虫,各地的传毒蚜虫不尽相同,多数地区以桃蚜和菜缢管蚜传毒为主;新疆则以甘蓝蚜为主。蚜虫传毒为非持久性,在病株上短时间(几分钟)取食后即可获毒,转而在健株上短时间取食即可传毒,一般保持传毒时间仅25~30min。土壤和成熟的种子不能传播病毒。
此病的发生和流行主要与气候条件,栽培管理以及品种抗性有关。
气候条件:以降雨量及降雨天数的影响最为关键。东北7月下至8月上,黄河流域以北8月中旬,新疆和甘肃6~8月份的降雨天数是秋白菜病毒病发生流行的决定因素,期间遇干旱高温,病害会严重发生。干旱高温影响有三:①不适于菜苗正常生长发育;②有利于蚜虫大量繁殖和迁飞;③利于病毒增殖。反之,大雨对蚜虫有冲刷和淹死的作用。北方大白菜播种前后,遇暴雨和阴雨连绵发病轻;若遇高温干旱,地温高或持续时间长,植株生长受到抑制,抗病力下降则发病重。此外,高温缩短病毒病的潜育期,气温10℃下潜育期25~30d或不显症,28℃下仅3~14d。春秋两季蚜虫发生高峰期并遇有气温15~20℃和75%以下的相对湿度,发病重。此外,土温高、土壤湿度低,病毒病发生较重。
耕作与栽培管理:十字花科蔬菜互为邻作或和其他毒源植物邻作,病害发生严重;反之,发病轻。东北和西北地区,秋白菜种植在夏甘蓝、萝卜附近时发病重,邻地为非十字花科时发病轻。秋菜早播,由于正遇高温干旱,蚜虫发生也多,发病重。白菜和油菜不同生育期抗病性不同,苗期尤其7叶期前是易感病期,侵染越早,发病越重;7叶后危害明显减轻;开花后期不感病。前期肥水不足,幼苗根系发育弱,发病重。
品种抗病性:不同品种间抗病性有显著差异。大白菜中,青帮品种比白帮抗病;杂交品种比一般品种抗病。油菜中,甘蓝型抗病力高于芥菜型,芥菜型高于白菜型。但抗病性强的品种往往品质欠佳或生育期较长,有待于进一步解决。研究证明,多元酚氧化酶活性高,总糖和氨基酸以及幼苗3~4叶期单宁含量高的品种一般抗病性均较强。
防治策略是采用选种抗病品种和消灭传毒蚜虫为主,加强栽培措施为辅。
选用丰产抗病良种 大白菜抗病品种有:北京新1号、辽白1号、冀3号、北京大青口、包头青、塘沽青麻叶、山东1号、青杂5号、天津绿、秋杂2号、晋菜1号和3号等。河北培育的新品种8361高抗TuMV,且兼抗霜霉病和软腐病。普通白菜选用叶色深绿,花青素含量多,叶片肥厚,生长势强的品种如抗青、绿杆青菜、矮杂2号等。油菜有天津青帮、上海四月蔓、丰收4号、秦油2号、九二油菜、陇油系统等。
加强栽培管理 调整蔬菜布局,合理间、套、轮作;深翻起垄,施足底肥,增施磷、钾肥;适期播种,避过高温及蚜虫高峰;根据天气、土壤和苗情掌握蹲苗时间,干旱年份缩短蹲苗期;发现病弱苗及时拔除;苗期水要勤灌,以降温保根,增强抗性。
治蚜防病苗床驱蚜。根据蚜虫对银色的忌避性,应用银色反光膜驱蚜效果良好。①塑料薄膜网眼育苗。播种后搭50cm 高的小拱棚,间隔30cm纵横覆薄膜,成30cm见方的网孔,覆盖18d左右。②铝箔纸避蚜。播种后用50cm宽的铝箔纸覆盖畦埂,18~20d撤去。③悬挂白色聚乙烯塑料带。种后在菜地张挂5cm宽的白色聚乙烯塑料带,间隔60cm,高度20~50cm,驱蚜防病效果更好。药剂治蚜。种株窖藏地区,入窖前和出窖栽植后彻底治蚜;秋白菜播种前,喷药消灭邻近菜地及杂草上的蚜虫,避免有翅蚜迁飞传毒。
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可喷撒20%病毒灵、2%宁南霉素、20%病毒A 、0.5%抗毒剂1号、1.5%植病灵等。间隔10d,连续喷施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