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5-28 06:40
十百千工程即十百千农民致富工程,是指在北京市七个山区区县通过选择100个相对落后的山区村,运用典型带动的方式,由市农委牵头抓10个村,区县牵头抓90个村, 在100个村中培育发展1000个骨干户,根据“221”行动计划的要求,围绕农民增收,研究确定3年村级区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在市及区县相关部门的指导下,通过规划整合政策、聚集力量,实现百村较快发展,并通过百村发展带动周边村、农户的发展。
2005年初按照市农委“十百千”工程的总体要求,根据怀柔区实际情况确定了市级示范村2个,即喇叭沟门乡东岔村和九渡河镇杏树台村;区级示范村15个,即喇叭沟门乡苗营村、四道穴村,长哨营满族乡北八道河村、老沟门村,杨宋镇耿辛庄村,北房镇韦里村,宝山镇碾子村,琉璃庙镇西台子村、二台子村、老公营村,九渡河镇四渡河村、黄花城村、团泉村,渤海镇四渡河村、庄户村。
怀柔区自2005年山区实施 “十百千”工程以来,被市、区确定的17个市、区级示范村,按照科学规划,从抓致富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改造环境入手,通过三年来的不懈努力,17个市、区试点村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年来怀柔区们紧紧围绕生态富民抓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绿色养殖业和围绕乡村旅游抓果品观光园建设,在“十百千”工程示范村中率先实现去掉产业空壳村的目标。全区17个市区“十百千”工程试点村,通过近三年的科学探索和不懈努力,不仅在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上起了带动作用,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的速度上超前迈出了一大步,17个试点村中有11个村被列入到新农村试点和规划村行列。2007年人均纯收入达8768元,同比增加12%。17个试点村人均纯收入比前三年平均增长了48.7%,琉璃庙镇二台子村2004年人均纯收入只有4000元,实施“十百千”工程后增长了80%;九渡河镇杏树台村工程实施前人均纯收入只有3680元,实施工程后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050元,增长了173%。
(一)、依托地区优势,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
因地制宜引进和种植优良品种,2007年琉璃庙镇二台子引进种植欧榛230亩,07年人均收入为7200元,比04年的人均收入增长了80%;老公营种植欧李10亩,07年人均收入为9700元,也比工程实施前的7400元增长了31%;北房镇韦里村和杨宋镇耿辛庄村发展薄皮核桃930亩,人均收入分别比工程实施前增长了33.2%和36%;喇叭沟门乡苗营村发展林下经济,选出适合种植山野菜的林地300亩,现已发展100亩,利用海拔高、昼夜温差大的条件,示范间作苦参、升麻、萱草、荚果蕨等中草药和野菜,为山区探索出了林下经济立体种植模式;八道河村三年来全村累计发展玉米制种980亩;种植小杂粮400多亩;西洋参绿色保存面积达到400多亩,累计出参150亩,实现收入420万元,人均收入从04年的6440元增长到07年的9400元,增长了45.96%;宝山镇碾子村在河东种植了甘蓝、生菜60亩,玉米制种面积达到480亩,在南沟自然村试种的200亩金银花成活率达到了80%以上,亩效益达到了近2000元。
(二)、发展绿色养殖业,增加农民收入。
东岔、八道河等五个村发展柴、肉鸡、肉驴等特色养殖业。如东岔村一度将肉鸡养殖作为本村的主导产业,村内建有5个肉鸡养殖小区共计51栋鸡舍,现已出栏86.63万只,获纯收入45万元,07年人均收入为8960元,比04年工程实施前的6400元增长了40%。
长哨营乡八道河村三个肉鸡养殖小区存栏规模可达到9.5万只,年出栏肉鸡可实现60万只,三年共出栏肉鸡190万只,获纯收入380万元
老沟门村散养柴鸡2万只,出栏0.5万只;新购进肉驴24头,累计养殖44头,人均收入从工程实施前的3789元增长到07年的5500元,增长幅度达到了45.16%;四道穴村养殖蛋鸭1000只,带动农户20户;琉璃庙镇西台子村在能人大户的带动下60户村民养殖柴鸡6万只。并于 2004年村成立了“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绿坡养鸡养殖协会”发展会员109名,到2005年有11户集中建造了11栋肉鸡养殖大棚,年出栏肉鸡22万只,由华都公司统一收购,全村实施存栏柴鸡5万只,禽蛋年产量21.9吨,年创产值360万元,获纯收入60万元。此外,该村还有2户从事冷水鱼养殖,养殖水面3亩,年创收入30万元,养殖业迅猛发展,使村经济增长速度加快。
(三)、围绕乡村旅游抓果品观光采摘园建设,发展民俗产业。
配合旅游开发,大力发展林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其中九渡河镇杏树台村2007年建设观光采摘园面积500亩,栽植薄皮核桃8000株、樱桃500株、杏500株、李子300株、葡萄500株,发展民俗接待户38户,07年人均收入为10050元,比04年工程实施前的3680元增长了173%;黄花城村投资50万元,完成300亩的板栗观光园建设;团泉村、四渡河村成立了农副产品生产销售合作社,黄花城村成立民俗旅游合作社。通过努力2006年苗营村被评为市级民俗村,40户民俗户户均实现民俗接待纯收入5000元。渤海镇庄户村三年新发展民俗接待户20余户,使全村民俗接待户增加到40户,也使得人均收入从04年的6317增加到07年的10000,增长幅度为58.3%。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村民生活明显改善。
三年来我区利用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契机,在“十百千”工程示范中,加强基础建设投入,如韦里村投资300多万元,对村内所有道路进行了硬化美化,村委会还出资189万元对全村农民养老保险进行补贴;杨宋镇的耿辛庄不断完善村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绿化美化、道路硬化、户厕改造、铺设雨污水管道和兴建小型污水处理厂等,同时进行老年活动中心、数字影院、爱农驿站、卫生室、浴室等村级公共设施建设,不仅改善了村民生产和生活条件,也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五)、山区生态建设、山区环境明显改善
在市农委正确领导和支持下,各试点村相继进行山区生态建设。其中东岔村实施生态建设工程,投资200万元,完成造林500亩,栽植绿化树14000株,垒护村坝5000米,6000余立方,坡改坝1000余立方,清理河床5000米,并动用土石方4万余立方修建了2座桥。进一步改善村庄整体环境,为其更好的发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