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30 14:25
千载难逢(拼音:qiān zǎi nán féng)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最早出自《南齐书·瘐杲之传·临终上表》。
南朝·梁·萧子显《南齐书·瘐杲之传·临终上表》:“臣以凡庸,谬徼(侥)昌运,奖擢之厚,千载难逢。”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千载难逢”。
唐代文学家、诗人韩愈幼年即成为孤儿,由嫂子抚养长大成人。他刻苦好学,年轻时就博览群书,为日后成为流芳百世的大文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在朝中担任大官之时,佛教极其盛行,连唐宪宗也很崇尚佛教,韩愈因为写了一篇《谏迎佛骨表》,反对其兴师动众迎接释迦牟尼的遗骨而遭到贬黜,发配至潮州任刺史。
在唐朝中期的时候,中央统治权力日益削弱,唐宪宗实行了大力度的改革,改革纠正了前朝的一些弊端,巩固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被贬到潮州多年的韩愈,针对当时朝政的这一状况,给唐宪宗写了一篇《潮州刺史谢上表》,在文章中极力为唐宪宗歌功颂德,赞誉他是盘古开天地以来的一位最英明的君主,黎民百姓在唐宪宗的统治下日子愈过愈红火、生活富足。这篇《潮州刺史谢上表》令韩愈重新获得了唐宪宗的信任,回到朝中继续为皇帝效力,官至吏部侍郎。
这篇《潮州刺史谢上表》是如何令唐宪宗回心转意,诏回韩愈的呢?原来,韩愈在文章中恭维唐宪宗不仅是仁德的明君圣主,而且是扭转乾坤的中兴之主,并且建议唐宪宗到泰山去封禅。封禅是帝王为祭拜天地而举行的活动,历史上很多贤能的帝王,比如秦始皇和汉武帝都进行过这种大典。通常情况下,这种封禅典礼都在泰山完成,因为泰山被尊称为五岳之首。韩愈这种隐约的建议,实际上是把唐宪宗比喻为像秦皇汉武那样对人民有杰出贡献的帝王,以至于令龙颜大悦。
韩愈还在这篇《潮州刺史谢上表》中毫不隐讳地表示,他希望自己能被唐宪宗允许,一起参加这千年难逢的盛会,看到万人朝拜的盛大场面,否则,将会引为终身的遗憾,死不瞑目。如此一说,韩愈这个从前十分抵触佛教的人都愿意参加这样的集会,可见唐宪宗功德之高、威望之重。
唐宪宗看到韩愈的表白,心中十分高兴,以为这个不通人情的臣子终于被他的仁德之心打动,也愿意去信奉佛教,并把佛教作为自己的信仰皈依了。于是宪宗便将他调回京都,任吏部侍郎一职,主管此次封禅大典,韩愈也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得以再回到皇帝身边,免去了身居荒山的凄凉之苦。
如果有人错过机会,多半不是机会没有到来,而是因为等待机会者没有看见机会到来,而且机会过来时,没有一伸手就抓住它。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所以一定要懂得在机会临幸我们的时候,把握住机会,乘机干出一番事业。多数人的毛病是当机会冲奔而来时,却兀自闭着眼睛,很少人能够去追寻自己的机会,甚至在绊倒时,还看不到它。机会之所以“千载难逢”,是因为人不能创造时机。因此,机会就贵在它的“千载”时间里也不见得出现一次。虽然不能自创机会,但是可以抓住那些已经出现的时机,借此来实现自己的抱负。
成文用法
“千载难逢”本义是一千年也难碰到一次,比喻机会非常难得;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
运用示例
唐·韩愈《潮州刺史谢上表》:“当此之际,所谓千载一时不可逢之嘉会。”
清·曹雪芹《红楼梦》一六回:“那可是千载难逢的!那时候我才记事儿。”
作家巴金《灭亡》一七章:“自然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谁也不肯放过。”
“千载难逢”与“千载一时”都形容机会极其难得。区别在于:
“千载难逢”着重于“难逢”——(机会)极难遇到,“千载一时”着重于“一时”——(时机)稍纵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