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11-27 09:00
半坡聚落,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约6000多年,现存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遗址北部是公共墓地,南部是居住区,东部是烧制陶器的窑厂。居住区内有一座很大的长方形房屋,是氏族成员共同活动的场所。四周建有许多圆形或方形小屋,是氏族成员的住处。居住区周围有用与防护的壕沟。我国是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半坡居民已种粟、白菜或荠菜等农作物,他们在居住区内建起圈栏,饲养猪、狗等家畜。此外,他们还经常去打猎,捕鱼,以补充食物,他们开垦耕地用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石镰、石刀,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等。半坡聚落文化属于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
半坡遗址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遗址,距今5600-6700年之间。该遗址1953年春发现,遗址面积50000平方米。从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织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后发掘5次,延续近4年时间,揭露遗址面积达5万平方米,获得了大量珍贵的科学资料。共发现房屋遗迹45座、圈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约近万件文物。
高科技复原半坡人
10月25日,应西安军事政治学院的邀请,赵成文教授去西安讲学,并对西安半坡和秦陵兵马俑进行了考察。
返回沈阳后,他同助手开始了这次有重大历史研究价值的颅像复原工作。这次他们要复原的是一个西安6500年前半坡人的颅骨。
在高科技“警星CCK———人像模拟组合系统”软件上,赵教授利用该软件的多变功能和强大的库存部件。
赵教授先是对选择还原的颅骨正、侧面图片进行修补,随后确定颅骨的性别和生前的年龄,并对颅骨进行测量和五官划线定位。
半坡古人很英武
在这次复原西安半坡人中,赵教授采用了一些新的复原技术,如采用半身胸像的表现手法等。
经过复原后,可以看出该男子年龄约在43岁左右,长方形“国”字脸、浓眉、眉梢向外翘起。眼睛炯炯有神凝视远方。他高鼻梁,颧骨有些外凸,宽厚的下颚上长着一张大嘴。黑色长发额头顶部有紧发的麻皮混拧的发带。
上身反穿半截无袖兽皮袄,领口与肩部露出灰白色的皮毛,双肩上有磨破的孔洞,两臂肌肉发达,胸前坠有用皮条穿挂的器物,如玉似璧。
半坡人右手紧握一把双刃石矛。他似乎站在独木舟或木排上等待着什么……背景是一个深秋的河畔,闲落几处茅屋,山间炊烟袅袅,雄鹰在空中盘旋。将当时一个宁静而美丽、原始而淳朴的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与四川古人很相似
“令人惊奇的是复原后的人物画像,与四川茂县营盘山上5500年前的古人很相似!”赵教授说,这两处遗址虽时隔千年相距千里,却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圆形的葬坑、圆形的石头,甚至连陶片上的绳纹和制陶工艺也很相似。
这使人感到两处遗址在时空上似乎有什么联系。
这次古颅骨相貌复原与以往不同的是,人物表情的恢复,以及注重了一些人物与周围环境细节的刻画,具有重大考古研究价值。
半坡居民普遍使用石器,如开垦耕地用石斧,石铲,收割庄稼用石镰,石刀,加工谷物用石磨盘,石磨棒等
半坡居民用泥土制成盆,罐,瓶等生活用具的泥胚,并在表面用黑色颜料绘制出鱼,蛙,鹿,羊或人面,以及曲线,横线,三角形,圆点等组成的图案,花纹,然后放在窑里烧制成陶器。人面鱼纹碗,四鹿纹盆等就是这一时期彩陶的代表作。
半坡聚落的房屋是半地穴式,建造时从地表向下挖出一个方形或者圆形的穴坑,在穴坑中埋设立柱,沿坑壁用树枝捆绑成围墙,内外抹上草泥,架设屋顶。屋内地面修正得十分平整,中间有一个灶坑,用来烧熟食物、取暖和照明,睡觉的地方高于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