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5 14:25
华严洞有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两大石窟,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箱盖山上。
华严洞位于中闵园,深藏在峭壁下的幽壑之内。巨岩北端上翘,呈窝掌形。傍临小溪,幽篁遮天。洞前筑墙成屋,进门见古洞,深丈余,高七尺,宽二丈五尺左右,隔成内外两间。外间供佛像一尊,内间筑成小楼,下铺地板,窗明几净,幽静异常,别有洞天。
西侧相连的是华严海慧寺。寺外是远山、近壑、山泉、幽涧,宛如世外桃源。
华严洞周围的高峰深谷,嘉木繁盛,灵草丛生,有石斛、石耳、灵芝、黄精、首乌、丹皮等贵重的野生药材,是著名的“药谷”。
在药林、灵草之间,飞鸟众多,舌簧悦耳。其中以捣药鸟为珍禽之一。它又名“丁当乌”,与金钱树(即青钱柳)、娃娃鱼并称为“九华三宝”。其喙红色,羽毛有黑白两色,尾巴略长,体略大于画眉。晓伏夜出,多在夏季出现,其声“克丁当”,如杵臼药。
位于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石羊镇箱盖山上,距石羊镇6公里,安岳县城56公里,重庆市大足县30余公里。华严洞建造于宋代,是集石刻文化与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旅游区。
华严洞有开凿于北宋建隆元年(960)的华严洞和开凿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的大般若洞两大石窟,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华严洞石窟
华严洞石窟在石羊镇箱盖山悬崖峭壁上,凿有大小两洞,内有宋代造像159躯,历代碑刻题记24处。
大洞叫华严洞,洞高6.2米,宽10.1米,深11.3米。正壁坐高5.2米的华严三圣像,中坐毗卢遮那佛,左右分别是文殊、普贤。毗卢佛头戴宝冠,身穿袈裟,面颊丰润,两耳下垂,双目半睁,神态严肃,趺坐于莲台上,手作法指,似在讲经说法;两侧文殊、普贤头着饰有化佛的宝冠,身穿通肩袈裟,胸前缀饰璎珞,面目慈祥端庄,分别盘腿安坐于青狮、白象的背上。
正壁两角还有两个高3米、表情十分虔诚、两耳恭听佛法的木犍莲、舍利佛二弟子站像,佛前和两边均设有仿木石雕供桌。佛的左右两臂排列着10尊通高4.1米的菩萨(又称十大弟子),两壁顶部浮雕《善财童子求法经变图》,共有10组亭台楼阁、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飘渺云彩以及各类人物,均呈现在云层之上。洞中有一仿木石刻的大供桌。在右壁第五和左壁第十菩萨座侧,一只下山猛虎
小洞位于华严洞右侧,叫大般若洞,开凿于南宋,为三教合一的大型石窟造像遗址。
华严洞是全县造像窟中最大的洞窟,也是两宋时期的中国造像艺术典范。
约700立方米,华严洞造像,以密宗为主,是释、道、儒同窟造像,题材达39种。其布局严谨,造型奇妙,动静结合,虚实得体,采光科学,殿堂似的石窟灿烂辉煌,气韵生动,在中国石窟造像中独树一帜,是北宋石刻艺术精品,是安岳石刻旅游区造像窟中最大的、保存较完好的洞窟。造像分布于左中右窟壁,中造高5.2米的“华严三圣”雕像,左右并排高4.1米的“十大菩萨”坐像,洞壁刻满“经变”故事图景。造像中的人物,个性鲜明,姿态优美,比例均匀,穿戴华丽,非常贴近生活和符合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特别是十大菩萨,古匠师们着力对面部的细腻刻画,充分表现出了众菩萨外表的俊俏和内心的慈善;线面结合的镌刻手法,使形体更加优美、楚楚动人。加之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镂空饰花宝冠,珠光宝气,粒粒可数的珠串璎珞,行云流水似的帔巾、衣褶,更加衬托出气质的高雅,身份的华贵。连环画式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求法图”极具特色,所刻善财童子参拜的众多大德无一雷同。大德们所在环境中的楼台亭阁精巧玲珑,宝塔宫阙气势雄伟,花草树木生机盎然,云霞雾霭,袅袅舒卷。“剪云补衣”、“众妙香国”、“化城七宝”等众多求法场景跃然壁间。这些世俗化、民族化、地方化、生活化的说教作品,无不使人叹为观止。华严洞窟口两边所刻下山狮、准提佛母、摩利支天,面相凶恶,与慈悲的佛、菩萨及多变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独特的对比造像手法,使窟中造像全都活了起来,显得十分生动,达到了极高的艺术造诣。
高4.7米,宽、深各约5米,洞额刻有洞名。洞中正壁刻一佛二菩萨,两廊分三层,下层列十八罗汉,中间是廿四诸天,上层塑十童子,在正中佛像后壁,有两龛李耳和孔丘的浮雕塑像,属典型的三教合一的同窟造像。洞顶刻有一个直径为2.2米的“人丫”字,现该字尚无令人信服的注音和释义,“两个人字颠倒颠,认到了你就是活神仙”广为流传,成为千古之谜。
华严洞位于安顺市南郊,距安顺市火车站仅2公里。据《安顺府志》载:“城南华严洞山名读书山。洞极深邃,非秉烛不能游。惟洞口宽敞,夏凉冬暖,游人常寄兴焉。前辈讲学楼中颇称名胜。安顺华严洞山由于树木青翠,浓荫蔽日,原名叫紫峰山。清乾隆贵州学政洪亮吉来游时,并赋诗一首曰‘万峰深处掩禅关,百顷平田水一湾。我借薄游来劝学,芳名应肇读书山’。”于是将山改名“读书山”。
在火车上遇到的刘老先生送我至华严村路口附近,时正接近午饭时间,说沿路过桥直走便是华严洞,可在洞中吃斋饭。远远看见新修的红墙就想大概是了。大门上竖写“华严洞”,而横写“妙法禅寺”,“华严”想必与佛教华严宗有关,而至于现在怎么是禅寺,当中定有一段曲折。虽然香客很少,寺中却一派繁忙,十几位老阿姨忙里忙外收拾前一天农历九月十九观音会的锅盏和大扫除,没人理我,就自顾自掏出相机随意走动。
旧时曾有八景,是市民休憩游玩之所,华严洞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华严洞人气很旺,民国时期安顺首富帅灿章在华严洞山门处修建了憩园作为义塾,这座憩园曾在1940年至1942年作为抗日名将戴安澜将军200师的置所。1938年,为保护故宫博物院国宝不落入日寇之手,故宫博物院将文物分批转移到我国西部进行隐藏和保护,这其中有80箱共计1022件国宝于1939年初转移至安顺华严洞,并在洞中秘藏六年。1944年,为了感谢安顺人对国宝的保护工作的支持,应安顺地方人士的邀请,故宫博物院破例在安顺举办了一次小型的文物展览。抗日战争胜利后,南迁各地的文物开始由后方运回南京。1944年12月,南京国民政府任命杨森为贵州省主席,而据说华严洞口的“天地妙蕴”四字即由杨森所题。1948年,部分藏品被运往台湾,并在这些文物的基础上建立了台北“故宫博物院”。而在洞中秘藏六年的宝藏中唐寅的《山路松声》、马和之的《闲忙图》等如今都是台湾故宫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木匠的《故宫国宝南迁的贵州往事》一文对这段历史有着详尽的记述。
洞中干燥宽敞,开放的有大雄宝殿和三圣殿,旁有一门上锁,不知殿后是否还有洞。据洞中大雄宝殿十八罗汉石座上所刻《华严洞重建序则》载:(华严洞)原名崇仁里,明末清初开山祖师上覆下园老和尚入洞颂华严经四十九日,化感地方人捐资建寺。时当改朝换政,加之交通不便,资金来源不宽。洞内外建设由地方主持施工。寺院没有规划和正规殿堂名称,佛菩萨塑造不合寺院要求。清初华严宗未有传承。光绪十八年,当地人捐资维修。1949年后规划重建,按照禅、净道场塑造佛像。大雄宝殿原只有十八罗汉像,新塑佛祖、文殊、普贤菩萨像。大殿背面增塑海潮音诸天等像,新建西方三圣殿、大殿石柱、牌匾,分别于1994年和1985年落成。1998年贴金逐步完善。原上殿改建天王殿,洞之深处新建地藏殿、放生池,重建三桥观音碑。想来我看到的那扇锁上的门就是深入洞中地藏殿、放生池和当年藏宝处的入口。
出得洞来,一老阿姨拿着扫帚问要喝水不,我以为她要倒水给我喝,忙道谢说不用了。接着她指着我的水壶,说去洞里接一壶“大士神水”嘛,我雀跃答好哇。重回洞中大雄宝殿,在左侧九罗汉像前有一石缸内接有石壁上滴下的水,装满一壶,饮一口清凉沁心,才想起在戴明贤老先生的《一个人的安顺》书中有这样一段关于华严洞的回忆“常年游客不断的是城南近郊的华严洞。端午游此洞,是一项传统。洞口几只长满绿苔的大石缸,长年贮着岩浆水,供和尚食用,平时无人一顾,端午节就要论杯卖了。
最后,还是没有在华严洞吃斋,我想回到市区去找寻一下安顺的美食,阿弥陀佛,俗心未了啊,酒肉穿肠过,佛祖心头坐,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