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13:08
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华中师范大学下设学部。
2020年5月华中师范大学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组建成立。人工智能教育学部由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博士生导师夏立新教授兼任部长,是学校建设“学科特区”、实行综合改革的试点单位。
学部是学校直属的实体性教学科研机构,承担了科研集成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师高端培训、国际化合作交流等多项重要任务。学部由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伍伦贡联合研究院、教师教育学院等4个二级建制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发改委)等12个国家、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和其他机构组成。其中,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内从事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研发机构,国内唯一一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产品推广、产业示范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首个面向教育行业、专门从事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创新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在教育信息技术、数字媒体、科学传播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伍伦贡联合研究院由华中师范大学和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联合创立并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的高水平国际人才,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评估;教师教育学院是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国家级基地、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国家级基地,全国高校教师培训研究会副会长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粤港澳大湾区教育研究院)于2019年11月8日成立,是我校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建设深圳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认真把握粤港澳大湾区历史性发展机遇背景下,在深圳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事业单位,也是国内首家师范类高校在深圳设立的研究院。研究院依托我校在教师教育、教育信息化领域的资源和人才优势,通过与深圳市在教育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高端教育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为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师教育创新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教师教育咨询与服务、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等方面提供智力和技术服务。
学部学科专业交叉特色明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优势突出。现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三个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教育信息技术是本领域首个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兴交叉学科,拥有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等五个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现代教育技术、电子信息两个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即将设立“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并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科学教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技术学为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并拟设立“人工智能与教育”(文科、理科)交叉实验班;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一级学科获评A档;现有在校生1900多人,形成了包括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
学部坚持融合开放、改革创新,建设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实施“内培外引”策略,将“人工智能+教育”集成攻关大平台作为教师成长的“摇篮”,面向学部、校内和全世界范围自主聘任承担教学、科研、技术、工程、服务等各项任务的创新型人才。实施人才引进“备案制”、人员分类评价机制与自主聘任制等改革措施,探索高职低聘、低职高聘,最大程度激发创新活力。启动“南湖学者”计划,促进各层次人才的接续提升。现有专兼职人员254名,其中全职教职工169名,合同聘用制人员64名,特聘专家21名。在职专任教师中,教授、研究员26名,副教授、副研究员51名,讲师、助理研究员30名。学术队伍中,国家级人才5人、省部级人才9人,8人次入选教育部教指委,3人入选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10多人获湖北名师等荣誉。
学部践行数据驱动的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部有10多人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一流本科课程1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5个。由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知名专家杨宗凯教授主持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项目,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这是部属师范大学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因材施教,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与小班制精细化管理,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与中央电教馆、三大通信运营商、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浪潮、武汉天喻、华中师大一附中等单位深度合作,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2014年以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近50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00余项),其中在“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顶尖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金奖(特等奖)5项;3名学生获评“校长奖”。
学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与任务驱动的科研,不断取得新突破。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10余项,成功获批首个面向教育行业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协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方向及F0701新代码并获得该领域第一个重点项目,连续三年在该领域立项项目数位居全国第一。科研总经费达2.6亿元,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技术转让与市场推广等渠道获得4亿余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61部,教师在ESI前1%、SCI、SSCI、C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00多篇,获批发明专利69项、软件著作权464项,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2项。
学部坚持服务国家、服务行业、服务地方、服务产业、服务学校,彰显责任担当。牵头编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年度白皮书、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年度白皮书,为全国各省、市提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和规划咨询,为国家和地方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议,制定战略规划8份,获批和申报标准规范36项。参与编制《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承担《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编制。探索未来数字教师培养,获批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助力宁夏“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及首批国家智慧教育示范区建设,承担国家“三区三州”教育扶贫战略任务;携手三大通信运营商、腾讯、科大讯飞、联想等开展强强合作,承担武汉市教育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人工智能与教育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为教育学冲击一流学科提供强力支撑。
学部实施“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优质国际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开设全英文课程并指导项目实践,其中伍伦贡联合研究院全面引进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专业课程30余门。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大学研究机构的众多国际知名学者开展了广泛合作。举办暑期创意课堂暨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承办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全球华人计算机应用教育大会等高层次学术会议。每年有近100名师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攻读学位和开展学术交流。
学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社会声誉高。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总体达90%以上。多名毕业生进入北大、清华、浙大、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著名学府深造,升学和出国率达30%以上。一批毕业生被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中影集团、三大通信运营商、科大讯飞等名企、省级示范高中和各大传媒机构录用并获用人单位好评。校友中涌现了一批高科技领域领军人才,如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周欣,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西弗特杰出教授谢魁,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袁志刚,加拿大归国计算机科学博士、3D打印技术专家吕鉴涛等。
学部积极开展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全力构建支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性多功能国家教师教育服务与研究基地。承担了师范生职业能力培训与测试、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培训、普通话培训与测试、教师教育资源开发与建设、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等方面等多项任务,拥有普通话训练与测试室、多功能录播教室、书写技能训练与测试室、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制作训练室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室,并正在规划建设全新智能化教师教育综合大楼。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师教育”发展新路径,着力培养具备高信息素养的“新教师”,全面创新教师职后培训的新模式,切实构建多元结合、研训一体、职前职后并重、品牌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高水平教师教育平台。
面向未来,学部将顺应时代发展、整合学科资源、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实现新突破的重大契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研究和实践,建高地、筑高峰、育新人、闯新路,打造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智库研究新高峰,以更佳业绩引领人工智能教育领域新发展,为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
学部以建成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创新高地,全面支撑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为建设定位,以“服务需求、凸显高峰、融合创新、协同发展”为建设思路,以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集成攻关大平台、构建“人工智能+教育”复合型高水平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未来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人工智能与教师教育创新服务改革示范基地为重点任务,致力于建设“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学部是学校直属的实体性教学科研机构,承担了科研集成攻关、高层次人才培养、教师高端培训、国际化合作交流等多项重要任务。学部由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伍伦贡联合研究院、教师教育学院等4个二级建制教学科研单位以及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发改委)、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教育部)、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湖北省科技厅)、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教育部共建)、国家级文科综合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深圳研究院等7个国家、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和其他机构组成。
其中,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国内从事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研发机构,国内唯一一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产品推广、产业示范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首个面向教育行业、专门从事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创新的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目前已成为在教育信息技术、数字媒体、科学传播领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伍伦贡联合研究院由华中师范大学和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联合创立并经教育部正式批准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才能的高水平国际人才,2018年顺利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合格”性评估;教师教育学院是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国家级基地、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国家级基地,全国高校教师培训研究会副会长单位。我校获批“国家教师发展协同创新实验基地”后,学部是重要的建设单位。
学部学科专业交叉特色明显,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优势突出。现有教育学、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三个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权,其中教育信息技术是本领域首个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新兴交叉学科,拥有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等五个专业的学术型硕士学位授予权,以及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现代教育技术、电子信息两个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即将设立“人工智能与教育”交叉学科学位授权点,并依托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化基地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开设了教育技术学、数字媒体技术、科学教育、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等五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技术学为国家级首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级特色专业,并拟设立“人工智能与教育”(文科、理科)交叉实验班;现有在校生1600多人,形成了包括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在内的多层次办学格局和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教育学一级学科获评A档,并被学校列为“实施重点培育,争创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获评B-档,并被列为“争创国内高水平”学科加快建设。
学部师资力量雄厚,国际化程度高。现有专兼职人员220名,其中全职教职工171名,特聘专家21名,合同制人员28名。在职专任教师中,教授25名、副教授44名、讲师40名,9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60%以上有海外学习经历。学术队伍中,国家级计划人才5名,部级计划人才7名,省级计划人才9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信息化与教学方法创新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人、秘书长1人、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育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1人,教育部高等学校动画、数字媒体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教育)指导委员会信息化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教育信息化专家组副组长1人、成员2人。
学部不断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近年来,学部有10多人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二等奖,获批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2门、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立项5个。由人工智能教育领域知名专家杨宗凯教授主持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重构与探索实践”项目,2018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这是部属师范大学首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学部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因材施教,实行一对一的本科生导师制与小班制精细化管理,支持学生个性化发展;构建科教融合、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实施产学研协同育人。校内主要以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教育信息化等研究实践平台为载体,设立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校外主要以中央电教馆、中国联通、浪潮集团、武汉天喻、华中师大一附中等共建单位为载体,并与阿里云平台、百度公司等进行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一流的实习实践环境。支持学生参与学科竞赛、课题研究、科技开发、创新创业、社会实践,2014年以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省级以上奖项近500项(其中国家级奖项200余项),其中在“挑战杯”“互联网+”“创青春”等顶尖大赛中获国家级奖项8项、省级金奖(特等奖)5项。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党委、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本科生党支部分别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和“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建设名单,星光服务队被授予“全国优秀社会实践服务集体”荣誉称号,2名优秀本科生获“校长奖”。
学部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近年来,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总体达90%以上。多名毕业生进入北大、清华、浙大、伦敦大学学院等国内外著名学府深造,升学和出国率达30%以上;一批毕业生被华为、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京东、中影集团、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科大讯飞等名企、省级示范高中和各大传媒机构录用并获用人单位好评。校友中涌现了一批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军人才,如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首届“科学探索奖”获得者周欣,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教育学院西弗特杰出教授、数字化学习研究实验中心主任谢魁,武汉大学珞珈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袁志刚,加拿大归国计算机科学博士、3D打印技术专家吕鉴涛等。
学部依托高端科研平台,利用教育信息化、人工智能教育等领域厚实的整体优势,不断提升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先后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210余项,科研总经费达2.6亿元,通过承担科研项目、技术转让与市场推广等渠道获得4亿余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161部,教师在ESI前1%、SCI、SSCI、CS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600多篇,获批发明专利69项、软件著作权464项,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22项,制定战略规划8份,获批和申报标准规范36项。学部协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立“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新方向及F0701新代码,并连续两年在该领域立项项目数位居全国第一。学生可参与国家重点重大项目的研发和科研平台建设,锻炼并提升科研创新能力。牵头编制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发布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年度白皮书、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年度白皮书,为全国各省、市提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评估和规划咨询,为国家和地方提供教育信息化政策建议,参编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学部实施“国际视野拓展计划”,培养国际化人才。引进优质国际课程体系与教学资源,邀请国际知名大学的教授开设全英文课程并指导项目实践,其中伍伦贡联合研究院全面引进澳大利亚伍伦贡大学专业课程30余门。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匹兹堡大学等大学研究机构的众多国际知名学者开展了广泛合作。举办暑期创意课堂暨优秀大学生夏令营,承办混合学习国际会议暨教育技术国际研讨会、教育技术国际论坛、全球华人计算机应用教育大会等高层次国际学术会议。设立海外交流奖学金,每年学部有近100名师生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攻读学位和开展学术交流。
学部积极开展教师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全力构建支撑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的示范性多功能国家教师教育服务与研究基地。学部承担了师范生职业能力培训与测试、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小学教师“国培计划”培训、普通话培训与测试、语言文字工作、教育研究工作、学科教学论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工作、教师教育资源开发与建设,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等方面等多项任务,拥有普通话训练与测试室、多功能录播教室、书写技能训练与测试室、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制作训练室等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室,并正在规划建设全新智能化教师教育综合大楼,学部将积极整合教师教育各类资源,不断加强高水平教学、研究及管理队伍的建设,大力推进教师教育理论和基础教育实践的研究,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师教育” 发展新路径,着力培养具备高信息素养的“新教师”,全面创新教师职后培训的新模式,切实构建多元结合、研训一体、职前职后并重、品牌特色鲜明、国内领先的高水平教师教育平台。
面向未来,学部将顺应时代发展、整合学科资源、对标国家战略需求、实现新突破的重大契机。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的融合创新研究和实践,打造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以及智库研究的新高峰,实现全面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示范目标。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部)
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for E-Learning, NERCEL)依托华中师范大学组建,是国内从事教育信息化技术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的专门研发机构,于2004年经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成为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2006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成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009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进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序列,成为国内唯一一个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技术研发、产品推广、产业示范的重要基地,代表了国内教育信息化领域技术研发和工程实践的一流水平。
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目标是:以技术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导向,以服务中国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为宗旨,致力于提高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理论研究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推动研发成果的产业化发展,为实现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目标做出实际贡献。
工程研究中心现有数十名高素质研究人才和工程实践队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字化学习标准与技术、数字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与软件系统、教育资源集成与开发、数字媒体内容集成与开发等。现有“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博士点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教育技术学三个硕士点。
工程中心自成立以来,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取得了双板数字教室系统、资源服务系统、课堂交互系统、学习管理系统、空间视频系统等多项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已服务于数十家用户单位,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工程研究中心的发展宗旨是:“跟踪国际前沿科技,整合教育信息资源,研发先进教育装备,提供优质内容服务”。
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发改委)
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首个面向教育行业,专门从事教育大数据研究和应用创新的国家工程实验室。2017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开展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组建工作的通知》(发改办高技[2017]149号),正式批复同意由华中师范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联合相关单位共同建设。
为落实国家发改委和教育部等上级主管部门的建设任务要求,更好地促进工程实验室建设和良性发展,华中师范大学于2017年3月18日批准成立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以教学科研单位的形式,实行独立建制。实验室落户于华中师范大学南湖综合楼11层,规划面积为6000平方米。实验室现面向海内外诚聘数据科技、数据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秀人才。
实验室的建设目标是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教育大数据理论研究、工程实验、成果转化和高端人才培养平台,在提升我国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治理能力的革命性发展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支撑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重塑以智能化为核心的未来教育。
实验室将加快打造教育大数据创新链条,形成教育大数据产业创新联盟,引领产业发展。与国家、地方大数据战略创新网络无缝衔接,提升我国教育的自主创新能力与国际竞争力。
根据实验室的建设任务以及攻克教育大数据关键技术和开展应用服务的实际需求,实验室将重点建设由“一个数据中心+五大研发平台+七大研究中心”(“1+5+7”)所构成的教育大数据应用技术研发平台与创新应用研究中心,形成教育大数据创新应用示范网络。
工程实验室将秉承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理念,集聚优势研发资源,突破教育大数据应用创新的关键技术,通过成果转化、产业培育、孵化基金等形式,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服务,形成良性成长的可持续发展机制。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湖北省、教育部共建)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是由华中师范大学牵头,湖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湖北大学、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分公司等作为共建单位成立的新型创新组织,在基础教育信息化领域为各参与单位提供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公共平台。中心挂靠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设置发展战略规划事业部、交*学科建设事业部、创新人才培养事业部、人力资源发展事业部和项目成果管理事业部6个管理服务部门,确保中心在人、财、物、产、学、研等方面的协同创新与独立运营。中心组建有5个研发实体,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理论研究中心、基础教育教学资源研发建设中心、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运营管理中心、教育信息化产品应用推广中心、学习变革与教学创新研究中心。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以国家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为契机,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为指导,围绕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这个中心目标,在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教师资源优化配置和信息化与教育质量整体提升等三个关键领域加强协同攻关,发挥协同单位各自优势,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通过解决教育信息资源区域内共建共享、教育信息资源区域间共享互换、城乡教师异地网络支教、城乡教师网络教研互动、教与学信息化环境创建、数字化教与学模式变革等六大关键问题,实现不改变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经费投入,只变革基础教育资源建设经费使用方式,通过信息化方法、手段和途径,促进区域基础教育质量整体提升和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发展目标。
信息化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将立足湖北,面向中部,辐射全国,创新体制机制,整合优势资源,通过5-10年的建设,努力成为全国一流的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想库、实验田和信息源。
科技促进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科技委)
科技促进教育创新发展研究中心于2010年经教育部科技委批准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建设,旨在针对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围绕科技进步驱动教育创新和生态变革这一主题,开展教育信息化方向的发展战略研究、指标研制、现状评估、政策分析、决策支持研究。中心始终围绕国家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科教兴国、教育强国战略任务,面向世界教育和科技发展前沿,持续、深入推进战略性、基础性、前瞻性研究,为国家教育信息化相关领域的政策制定提供研究依据和政策建议。研究中心的发展目标是建设成为我国领先的教育信息化“智库”。
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教育部)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由教育部批准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建设,是目前国内专门负责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指标研制、现状评估、政策分析、决策支持的专门研究机构,基地集中了来自30余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知名专家团队,是我国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的重要平台,承担着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绩效评估、决策支持、咨询培训等多项功能,在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制定和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研制方面,基地作为重要依托平台,承担并组织制定国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出版了规划解读。十年规划对我国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的整体思路、目标和任务进行了系统设计,对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状态跟踪研究方面,基地承担了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项目——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每年向社会发布一次全国发展报告,反响强烈。报告从教育发展视角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教育管理各方面的信息化发展状况和教育信息化的公共支撑环境、人才队伍建设和体制机制建设等核心内容进行了系统阐述,是记录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引领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文献。
在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方面,基地受教育部专项基金委托,每年发布一份《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和《国际教育信息化典型案例》,目前该成果已经成为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的重要文献,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和参照。
在教育信息化基础数据库建设方面,基地受教育部委托承担建设全国教育信息化基础信息数据库,集成了政策文献库、中外案例库、年度发展状态信息库、技术标准库等优秀资源,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政策制定过程的重要决策支持平台。
在教育信息化重大课题研究方面,基地先后承担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课题编号:13YJA880083),教育部“十三五”科学技术战略研究项目——“‘十二五’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分析”(课题编号2014XX01),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课题——“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研究”(课题编号:201311)等一系列重大课题,在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核心指标研究、绩效评估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扎实的研究成果。
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湖北省教育厅)
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是在湖北省教育厅支持下,依托华中师范大学建设的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省目前仅有的教育信息化方向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要承担湖北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政策研究、规划咨询、标准研制、绩效评估、案例分析等研究任务,并开展国内区域发展情况对比研究和有区域特色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为湖北教育信息化试点省建设提供支持。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湖北省科技厅)
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是进行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政策咨询、人才培养、技术开发、应用服务的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是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也是该领域进行国际、国内合作研究的中心,引领“媒体计算与认知、脑科学与学习、教育机器人”三个方向的前沿研究与应用。
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如何发挥我校高水平文科优势,培育新型交叉学科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学科交叉的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一直是我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着力探索的重点。我校是国家中、高等学校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近年来一直将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优秀师资作为教师教育创新的重点,特别是2007年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培养“未来教育家”的战略目标,使我校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教师教育创新的方向,确定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创新型师范人才的具体目标。正是为了适应人文社会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背景和新目标,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校成立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成立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是我校为创新人文社科人才培养模式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其基本建设思路是:以人文社科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基点,以人文社科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的“两强化、三促进”(两强化是指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强化学生的学科专业实践能力;三促进是指促进应用能力、促进创新能力、促进交叉复合能力)为目标,以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为核心,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为支撑,以行业实体和综合性实践基地为依托,创新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中心的学科支撑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近现代史、汉语言文字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外政治制度、文艺学(培育)等七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六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文艺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门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方向)等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包括社会学、民俗学、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文艺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旅游管理学、新闻学、影视文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传播学、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硕士点;依托的人才培养基地包括历史学科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国家级培训基地;依托的研究基地包括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国家教育数字媒体与可视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实习、实践基地包括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等教学实习基地、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电视台、长江报业出版集团、武汉市珞南街办事处、武汉情智学校、湖北省汉阳监狱、湖北省海外旅游公司等实践基地。
实验教学中心现已建成了社会与心理、文化与传播、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四个实验平台,实验室面积达到4790平方米,下设29个实验室,拥有教学设备2824台(件),设备总值2829.5万元,面向社会学院、心理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信息技术系等10个院系,面向全校师范专业本科生和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戏剧文学、历史学、文化管理、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旅游管理、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动画、艺术设计、音乐学、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交叉试验班等22个本科专业(以下简称1+22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成为我校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实验教学中心将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努力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实验教学理念先进、实验教学体系科学、实验教材系统丰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实验装备精良完善、实验中心管理一流、特色鲜明的开放式的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急需的、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文社会科学人才而努力。
深圳研究院
华中师范大学深圳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研究院)是华中师范大学在深圳设立的唯一直属单位,华中师大深圳研究院是华中师范大学在深圳的教育与科学研究窗口;教育动漫项目研发、文化产业成果转化的创新平台;科技产业、文化服务产业成果孵化的产、学、研试验基地;高素质、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在深圳注册为深圳市华中师大文化产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