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6-26 11:53
华中师范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和国家教师教育“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大学,努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是学校的办学目标。如何发挥该校高水平文科优势,培育新型交叉学科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高素质、学科交叉的应用型、研究型、创新型与复合型人文社会科学人才,一直是该校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着力探索的重点。该校是国家中、高等学校师资培养的重要基地,一直将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的优秀师资作为教师教育创新的重点,特别是2007年国家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中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培养“未来教育家”的战略目标,使该校进一步明确了深化教师教育创新的方向,确定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具备现代教育技术素养和能力的创新型师范人才的具体目标。与此同时,为适应国家文化产业飞速发展及相关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的现状,该校发挥文科和信息技术相关学科综合优势、倾力打造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急需的人才。随着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目标的确立,对社会工作者和心理工作者的需求量正急剧增长,该校发挥相关学科优势,建设社会学和心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正是为了适应人文社会学科人才培养的新背景和新目标,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该校成立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
成立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是该校为创新人文社科人才培养模式所做出的重要决策,其基本建设思路是:以人文社科人才的社会需求为基点,以人文社科人才能力结构分析为依据,以能力培养的“两强化、三促进”(两强化是指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强化学生的学科专业实践能力;三促进是指促进应用能力、促进创新能力、促进交叉复合能力)为目标,以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为核心,以优势和特色学科为支撑,以行业实体和综合性实践基地为依托,创新人文社科类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模式,搭建学科交叉融合的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平台。
实验教学中心的学科支撑包括教育学原理、中国近现代史、汉语言文字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外政治制度、文艺学(培育)等七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包括教育学、心理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等六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文艺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专门史(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方向)等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包括社会学、民俗学、教育技术学、教育信息科学与技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文艺学、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旅游管理学、新闻学、影视文学、音乐学、设计艺术学、传播学、美术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原理、课程与教学论等硕士点;依托的人才培养基地包括历史学科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和科学研究基地、教育部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国家级培训基地;依托的研究基地包括教育部教育信息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文化部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网络媒体语言分中心、国家教育数字媒体与可视化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 、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湖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湖北省人的发展与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等;实习、实践基地包括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等教学实习基地、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湖北电视台、长江报业出版集团、武汉市珞南街办事处、武汉情智学校、湖北省汉阳监狱、湖北省海外旅游公司等实践基地。
实验教学中心现已建成了社会与心理、文化与传播、教师教育、信息技术四个实验平台,实验室面积达到4790m2,下设29个实验室,拥有教学设备2824台(件),设备总值2829.5万元,面向社会学院、心理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教育学院、政法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信息技术系等10个院系,面向全校师范专业本科生和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影视戏剧文学、历史学、文化管理、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旅游管理、教育学、学前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动画、艺术设计、音乐学、数字媒体技术、教育技术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交叉试验班等22个本科专业(以下简称1+22专业)开展实验教学活动,成为该校人文社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实验教学中心将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努力将文科综合实验教学中心建设成为实验教学理念先进、实验教学体系科学、实验教材系统丰富、教师队伍结构合理、实验装备精良完善、实验中心管理一流、特色鲜明的开放式的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急需的、交叉融合的创新型、复合型优秀人文社会科学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