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传浩

更新时间:2023-07-21 22:38

华传浩(1912--1975),原名福麟,字湘卿。昆剧演员。江苏苏州人。擅演剧目有《醉皂》《下山》等。著有《我演昆丑》。

个人履历

华传浩(1912--1975),原名福麟,字湘卿。昆剧演员。江苏苏州人。1921年入苏州昆剧传习所习艺。工丑。曾在上海等地演出。1940年在上海香港任教。建国后,历任上海歌剧院、上海市戏曲学校教员。表演格调高雅,动作敏捷轻巧,嗓音嘹亮,唱腔华丽,善于表现不同人物的性格。擅演剧目有《醉皂》《下山》等。著有《我演昆丑》。

昆曲见解

行当与家门

行当、家门是代表戏曲人物的性格特点。但是,仅仅理解到这一点,还不够。我们知道,生、旦、净、丑等戏曲行当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它的形成,除了根据性别、年龄、外形等生理上的特点以及性格、品质上的差别之外,还与戏曲人物的社会地位有关。比如同是成年男性,就分生、净、丑三行,但戏曲中茶博士就没有用生角来扮的;同是中年、青年女性,就分正旦、闺门旦、刺杀旦、贴旦等等,其中当然有性格上的差别,也有社会地位的因素。不过,行当毕竟只是一个行当,它基本上代表一个笼统的人物类型,而不能包办具体的人物性格。同一个行当、家门,决不是就只有一种人物--比如某一行当、家门中只有好人,另一行当、家门中只有坏人。每个行当、家门中都有好人、坏人,不是只有一种人的。因此说,行当、家门仅仅基本上代表一种人物类型。就具体的戏曲人物来看,虽然同是一个行当、家门,同是好人或坏人,但它们之间还有具体性格的差别。演员必须根据剧情需要,表现活生生的具体人物的性格,创造生动鲜明的形象,行当是无法包办代替的。我们怎能把诸葛亮演成岳飞一样,把张飞李逵混淆不分,或者曹操严嵩做成一个模子?如果大白脸都是一样的精神面貌,或者小花脸扮的书童都是一道汤,就犯了脸谱化的毛病了。归根到底,在于演员对行当、家门怎样理解和怎样运用。

丑、副两角

根据前面谈到的行当、家门基本上代表一种人物类型这一说法,可以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简单说来,昆剧中丑角应行的,基本上是好人;副角应行的,基本上是坏人。或者说,丑角演的好人多,副角演的坏人多。

试举几个例子:《鲛绡记》里的贾主文,是个老奸巨猾的恶讼师,专门舞弄刀笔,危害人民,表面上念佛修行,骨子里毒比蛇蝎。《水浒记》里的张文远,性好渔色,与阎婆惜勾勾搭搭,偷偷摸摸。《大名府》里的李固,忘了卢俊义救命之恩,与主母通奸,甚至恩将仇报,反口噬人。其余象《浣纱记》里的伯嚭,《鸣凤记》里的赵文华、《绣襦记》里的乐道德、《西楼记》里的赵不将等等,都是些奸臣、蠹吏、讼师、帮闲、篾片。这些人物的性格与行为,不外是阴险毒辣,刁钻古怪,贪财好色,损人利己。昆剧中一概归副角应行。

丑角演的人物就不同了。《东窗事犯》里的疯僧,当着秦桧面前,揭破他的心底秘密,斥骂其通敌叛国、杀害岳家父子的滔天罪行。《寻亲记》里的茶博士,仗义执言,控诉恶霸张敏

昆剧中丑、副两角在同出戏中出现的情况很多。照演出脚本规定,也总是丑演好人的多,副演坏人的多。这也可以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渔家乐》丑演万家春,是仗义救人的相士;副演赵大,是调戏妇女的酒店老板。《大名府》丑演时迁,是智勇兼备的梁山好汉;副演李固,是忘恩负义的反复小人。《西楼记》丑演文豹,是个纯朴书童;副演赵不将,是个无行文人。《义侠记》丑先演武大郎,后演郓哥儿;副演西门庆,善恶对比,更为明显了。

丑、副造型

丑、副都勾白鼻子。副角白粉勾过眼梢,仅仅两腮帮间不勾白粉,次于白面,所以叫二面。丑角脸勾得更小,不过眼梢,所以叫小面。副的服装,官衣、褶子是基本的。穿官衣的象《浣纱记》伯嚭、《连环记》曹操、《燕子笺》鲜于佶、《鸣凤记》赵文华、《一捧雪》汤勤等。穿褶子的象《水浒记》张文远、《义侠记》西门庆等等,更是数不胜数。因此,他们可以端端架子,耍耍水袖。丑角没有漂亮衣服,无架子可端,有的人物甚至连水袖也没有。仅仅《琵琶记·坠马》里的常白相(人名)穿过官衣,还要调侃他跌下马来。《莲花宝筏·北饯》里的程咬金穿袍带,但非主角。更突出的,昆剧丑角从不戴翎子;副角虽很少戴翎子,总算还有《青冢记·和番》里的王龙,翎子之外,还戴驸马套。

个人作品

《我演昆丑》戏曲表演理论专著。华传浩演述,陆兼之记录整理,1961年7月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是著名昆丑华传浩多年演剧经验的总结。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泛谈昆丑的艺术特色,演述者从实践角度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谈昆剧丑、副两角的区别”,“谈昆丑的唱念做”等三篇文章。第二部分详谈《相梁·刺梁》《芦林》《茶访》《盗甲》等七出戏的表演艺术,介绍了丑戏中怎样运用戏曲表现手法和程式为内容及人物性格服务,以及程式及各种表现手法在实际使用上的灵活性等。最后还附带谈到了配角戏。该书还以配合文字说明,有基本动作类照片“蹲脚”、“耽步”、“矮步”、“打穷结”、“磨袖”、“甩袖”等二十七幅,剧目类演出照及动作示范三十八幅。书前附有演述者与萧长华合影一张。

社会评价

保护昆曲

昆曲的演员主要来自:民间戏班职业艺人、士大夫蓄养的家班和业余的“串客”三个方面。万历时期,就有了著名演员蒋六、宇四等,著名的昆曲戏班有南京的沈周班,士大夫蓄养的家班有申时行、张岱等。明末清初,士大夫蓄养家班成风,著名的有阮大铖家班、长洲尤桐家班等。著名戏班有北京的聚和、三也、可娱,南京的兴化。苏州的寒香、凝碧等。道咸以来,著名的昆班有大章、大雅、全福、鸿福等。著名演员有周凤林、姜善珍等。本世纪初,坚持演出昆曲的有梅兰芳韩世昌俞振飞等人。1921年创办的昆剧传习所培养了施传镇、顾传介、周传瑛、朱传茗、沈传芷王传淞、华传浩等一批名演员。

后继有人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成长起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的著名演员,如小生蔡正仁岳美缇,旦角华文漪梁谷音、张静娴,老生计镇华,武旦王芝泉,丑角刘异龙张铭荣等。1992年、1994年,上海市戏曲学校第三届昆剧音乐班、演员班毕业,上海昆剧后继有人。

业余演唱

曲社是业余从事清唱和彩串的主要组织形式。清道光时,上海已出现近代最早的曲社赓扬集、姜局。百余年间共有大、小曲社数十家。其中赓春社、平声社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清末松江清曲家俞粟庐被奉为度曲的典范。20年代初起,俞粟庐、徐凌云、穆藕初主持的昆剧保存社,做了许多扶植昆剧的工作。解放后成立的上海昆曲研习社,成员最多时达188人。曲社成员还陆续出版了关于表演、音乐、剧目方面的专著。80年代起,上海昆剧团开展“每周一曲”免费教唱活动,坚持数年,扩大了昆剧影响。在此基础上成立的上海昆剧联谊会,积极促进大、中、小学成立业余演唱组织。大学开设昆剧课,聘请演员执教,昆剧步入高等院校殿堂。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