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3 21:16
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CUT)是华南理工大学下设二级学院,入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对口帮扶贵州民族大学材料学院。
1952年,开设中国第一家橡皮工学专业和最早一批硅酸盐工学专业。
1958年,开设中国第一批的高分子化工专业,设立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1959年,开设中国第一家无线电陶瓷专业。
1962年,开始中国第一批招收培养研究生,文革前已培养研究生28人。
1963年,经高教部批准成立高分子(老化、补强、接枝)、电子陶瓷、高温技术三个研究室。
1978年,经教育部批准成立全国首家材料科学研究所,高分子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学科被批准为全国首批硕士点。
1981年,成立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和无机非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1985年,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学科获批准为博士点。
1988年,与广东省科委共同建立广东功能材料研究开发中心。
1995年,华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金属材料与热处理、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博士点学科获批准为博士点。
1998年,“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成为全国第一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1999年,成立高分子光电材料及器件研究所。
2000年,获批广东省功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
2001年,获批高性能橡胶塑料与复合材料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高性能与功能高分子材料重点实验室。
2003年,获批生物医学材料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功能材料及其制备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5年,获批广州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2006年,获批高分子塑料光电材料研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生物医学工程”获批一级学科博士点。
2007年,“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全国首批一级学科重点学科。
2008年,原机械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并入学院,成立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
2009年,获批国家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重点实验室,本科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获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0年,获批广州市平板显示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人体组织功能重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广东省印刷OLED材料及显示技术工程实验室,本科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和“信息显示与光电技术”获国家级特色专业。
2011年,获批发光材料与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清洁能源材料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
2012年,原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并入学院;获批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特种光纤材料与器件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及其组织修复创新引智基地,教育部组织的学科评估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名第五,排名进入全国前5%。
2013年,获批广东省光纤激光材料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建筑材料低碳技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得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医学学位授予权。
2014年,增设了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医学博士学位授予点并开始招生。
2015年,获批建设先进功能材料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广东省电子封装材料与可靠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半导体照明与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入选“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试点单位,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高质量地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2016年,获批广东省先进储能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科学”ESI全球排名进入前千分之一行列。
2017年,获批广东省金属材料表面功能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东省柔性OLED显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进入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2020年,成立光电材料与器件系。
截至2021年3月,学院设有6个系,开设有7个本科专业。
系: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无机材料科学与工程系、金属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电子材料科学与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光电材料与器件系
本科专业:材料类全英创新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教职工287人,其中专任教师213人,教授/研究员110人,两院院士6人(含双聘),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9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8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2人,广东省高等学校特聘教授(珠江学者)14人,国家级“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2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12人等。学院有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首席科学家5人,入选2020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9人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兴栋(双聘)、王迎军(专职)、周克崧(双聘)
中国科学院院士:曹镛(专职)、姜中宏(双聘)、唐本忠(双聘)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陈军武、杨中民、郭宝春、黄飞、马东阁、秦安军、苏仕健、童真、王平、吴宏滨、吴水珠、张广照、张勤远、马於光、朱敏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郭宝春、胡仁宗、胡蓉蓉、秦安军、应磊、周时凤、赵俊鹏、施雪涛、兰林锋、何志才、李国强、施雪涛、赵俊鹏、兰林锋
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获得者:陈军武、王坚、杨中民、曹晓东、曾钫、董华、杜昶、郭宝春、黄飞、刘仲武、罗远芳、宁成云、欧阳柳章、彭俊彪、任碧野、任力、苏仕健、童真、王朝阳、王迎军、吴刚、吴宏滨、吴水珠、袁斌、张果戈、张勤远、张新平、周时凤、朱旭辉、韦江雄
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童真、殷素红
广东省级教学团队:光电材料与器件教学团队(文尚胜,2015年)
截至2021年3月,学院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有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广东省名牌专业2个,广东省重点专业2个,广东省特色专业3个,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2个,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1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广东省精品课程1门,广东省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国家级特色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器件)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光电材料与器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唯美陶瓷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广东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医学工程
广东省名牌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广东省重点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广东省特色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器件)
广东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生物医学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光电器件)、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广东省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金属方向)
广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专业:生物医学工程
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教学实验中心
广东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材料类本博(本硕)连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华南理工大学-新会美达锦纶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华南理工大学-怀集登云汽配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广东风华高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广州市珠江水泥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华南理工大学-广东三雄极光股份有限公司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截至2021年3月,学院近5年获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4项,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广东省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本。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土木工程材料(第2版)、混凝土工程与技术、工业设计材料与表面处理
广东省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机械工程材料综合实验、半导体照明技术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工程博士学位授权领域,1个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一级学科),1个“双一流”学科建设,2个广东省级重点学科。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双一流”学科建设:材料科学与工程
国家级重点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广东省重点学科:生物医学工程、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材料科学与工程、生物医学工程
工程博士学位授权领域:电子与信息、能源与环保
工程硕士学位授权领域:材料工程
截至2021年3月,学院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5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2个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3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8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2个,教育部创新团队4个,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2个。
教育部创新团队:新型玻璃光纤材料与器件团队(邱建荣,2013年)、多场耦合下金属材料制备新技术与多尺度结构与性能关系团队(朱敏,2005年)、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新技术及新理论团队(瞿金平,2008年)等
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有机高分子显示和照明材料与器件创新团队(马东阁,2017年)、有源玻璃光纤与器件创新团队(杨中民,2015年)
截至2021年3月,学院先后获得国家、省部级各类科研奖励3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一等奖和教育部高等学校技术发明一等奖各1项、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8项等)。2020年实到科研经费3.65亿元,发表三大索引论文1895篇,ESI高被引收录论文236篇(数据截止到2020年12月);2020年共申请专利345项,获授权专利376件,转化专利6件,合同总经费33.5万元。
截至2021年3月,学院与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每年出国(境)进修学习或合作研究近百人次,对口帮扶贵州民族大学材料学院。
院徽以外围八角形寓意汇聚八方英才以育之,通过材院这个平台将人才及学生培育成“材”;学院专业较多,覆盖面广,“材”字拥有比较广泛的代表作用。
“材”字用篆书体,凸显历史厚重感,代表源远流长,同时避开M、smse等类的同质化设计,寓意材院育人要立足中国大地,不仅要有中国情怀,更要有世界眼光。
2024年3月,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公示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