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57
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 Sims)是泽泻科慈姑属多年生直立水生草本植物。其茎直立,枝端膨大成球茎;叶具长柄,戟形;慈姑花一般为白色,内轮花花瓣状,基部常有紫斑,黄色花蕊;瘦果两侧压扁,倒卵形,具翅;种子褐色,具小凸起。
慈姑是中国特色蔬菜之一。原产中国南方,早在唐代以前就开始种植。南北朝陶弘景《名医别录》最早记述了慈姑的药用价值、生长习惯及食用。《齐民要术》载有慈姑栽方法。宋代《梦梁录》把慈姑列入主要物产之一。《本草纲目》载:“慈姑,一根发生十二子,如慈姑乳诸子,故以名。
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根状茎横走,较粗壮,末端膨大或否。挺水叶箭形,叶片长短、宽窄变异很大,通常顶裂片短于侧裂片,比值约1:1.2-1:1.5,有时侧裂片更长,顶裂片与侧裂片之间缢缩,或否;叶柄基部渐宽,鞘状,边缘膜质,具横脉,或不明显。花葶直立,挺水,高(15-)20-70厘米,或更高,通常粗壮。花序总状或圆锥状,长5-20厘米,有
时更长,具分枝1-2枚,具花多轮,每轮2-3花;苞片3枚,基部多少合生,先端尖。花单性;花被片反折,外轮花被片椭圆形或广卵形,长3-5毫米,宽2.5-3.5毫米;内轮花被片白色或淡黄色,长6-10毫米,宽5-7毫米,基部收缩,雌花通常1-3轮,花梗短粗,心皮多数,两侧压扁,花柱自腹侧斜上;雄花多轮,花梗斜举,长0.5-1.5厘米,雄蕊多数,花药黄色,长1-1.5(-2)毫米,花丝长短不一,约0.5-3毫米,通常外轮短,向里渐长。瘦果两侧压扁,长约4毫米,宽约3毫米,倒卵形,具翅,背翅多少不整齐;果喙短,自腹侧斜上。种子褐色。花果期,5-10月。
该变种与原变种不同在于:植株高大,粗壮;叶片宽大,肥厚,顶裂片先端钝圆,卵形至宽卵形;匍匐茎末端膨大呈球茎,球茎卵圆形或球形,可达5-8×4-6厘米;圆锥花序高大,长20-60厘米,有时可达80厘米以上,分枝()1-)2()-3),着生于下部,具1-2轮雌花,主轴雌花3-4轮,位于侧枝之上;雄花多轮,生于上部,组成大型圆锥花序,果期常斜卧水中;果期花托扁球形,直径4-5毫米,高约3毫米。种子褐色,具小凸起。
慈姑生于湖泊、池塘、沼泽、沟渠、水田等水域。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陆地上各种水面的浅水区均能生长,但要求光照充足、气候温和、较背风的环境下生长,要求土壤肥沃,但土层不太深的黏土上生长。风、雨易造成叶茎折断,球茎生长受阻。一般春夏间栽植。
慈姑原产中国。亚洲、欧洲、非洲的温带和热带均有分布。欧洲多用于观赏。中国、日本、印度和朝鲜用于蔬菜。中国分布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太湖沿岸及珠江三角洲为主产区,北方有少量栽培。
慈姑以球茎的顶芽繁殖。一般春夏间栽植,春季气温达14℃以上时,球茎顶芽萌发生叶,并自茎的第3节发生须根,萌芽生长。植株幼小时,生长缓慢,需肥较少,水位宜浅,保持3厘米左右为宜,以利提高土温,促进生长和发根。
由于慈姑的生育期较长,各地都采用育苗移植,以提高复种指数,因各地气候条件和作物茬口不同,育苗和栽植时期也有差异。长江流域多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挖取球茎育苗,在6月中旬至7月上旬定植大田,称为早水慈姑,秋季即可采收;也可在早藕、茭白、席草等作物收获后,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定植,称为晚水慈姑,在冬、春季采收。
为了促使慈姑早出芽,育苗前可先进行催芽。催芽的方法是将留种用的顶芽用芦席或草包围好,上面覆盖湿草,干燥时洒些温水,保持在15℃以上和一定的湿度,经10-15天出芽后,再进行露地育苗。如栽植较晚,气温已达15℃以上时,可不经催芽而直接育苗。清明前、后插秧,以株、行距各8厘米为宜。栽插深度要求顶芽第3节位入土2厘米,以利生根,水深保持3厘米左右,以利提高土温,促进幼苗生长健壮。
慈姑秧苗的定植要根据各地的气候条件,在谷雨或立夏定植。与其它作物套种的,多在小满前、后定植,定植前要准备好本田,整地要求松软平坦。定植时拔起秧苗,摘除外围叶片,仅留16-20厘米叶柄,以免定植后遇风摇动,影响成活。栽植时将根部插入土中10厘米左右,随即将根部泥土填平。植株的行距因品种而异,一般生长期长、发棵大的株、行距为40厘米见方,亩栽5000-6000株。
慈姑整个生育期要保持浅水层,严防干旱。苗期要浅水勤灌,以提高土温。栽植后约1个月,可排水搁田,使根深扎;高温期间,夜间可灌水降温,植株大量抽生匍匐茎时,可适当排水搁田,保持土壤干干湿湿,促使大量抽生匍匐茎。后期维持浅水,保持球茎膨大的需要。慈姑生长期,需肥量大。为了不断满足慈姑生长发育对肥的要求,可在生长期间追肥2-3次。
慈姑栽植1个月至开始形成球茎止,需经常进行耘耥、除草。后期去老叶,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最后1次除草、剥叶时,可结合进行培土,以保护根系和匍匐茎。
捺叶:在耘田时,结合捺叶,将枯黄的叶脚踩入泥中;同时进行剥叶,在球茎膨大期间,每株仅留7-8片叶,将外叶和老叶剥去,改善行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危害。待新叶抽出2-3片时,还要向根际培土,以利球茎生长。慈姑在生长前期结合耘田除草进行捺叶,即捺除植株外围的黄叶,只留当中绿叶5-8片,慈姑一般从小暑开始捺叶,每隔20天捺叶1次,共捺3-4次,直到白露为止。白露以后,慈姑大量抽生匍匐茎,进入结球阶段,这时应保护绿叶面积和地下根系,以加强养分的制造和吸收。
采收:采收时间因地区不同而异。山东一带自秋季初霜后(茎叶枯黄时)到第2年球茎发芽前,即11月至翌年3月,可随时采收,在霜降到大雪期间采收较多,在地上部茎叶刚枯黄时采收产量较低,一般延迟采收产量高。这是因为茎叶刚枯黄时,短缩茎中的养分仍可继续向球茎输送,使球茎继续膨大,从而增加产量。所以,在10月底到11月初排去田水,并割去慈姑叶片,留茬15厘米左右。割叶后每隔2m开沟,沟深30厘米左右,畦面晒干并整细,套种越冬青菜,既可增加慈姑产量,又可在1-2月蔬菜淡季供应上市,提高经济效益。
黑粉病又名疱疱病,是慈姑的主要病害,分布较广,一般发病率20%-40%,重病田病株率在60%以上,严重影响慈姑产量和品质,常造成10%-20%减产,重病田可减产50%以上。
该病常在6月以后高温多湿的天气发生,叶上症状有3种类型。一是叶片上出现淡绿色圆形小斑点,以后逐渐变为黄绿色痘状突起斑疱,所以又叫“疱疱病”。病部常有白色浆液流出,最后病疱枯黄破裂,有许多黑色粉粒散出,有时疱状突起全部脱落为孔状。二是叶上着生黄褐色肿斑,后干缩破裂脱落呈破网状的孔洞。三是叶面出现褐绿或橙黄色病斑,边缘不明显,表皮下生许多黑色小点,叶背初为黄白色,后表皮破裂露出黑色孢子堆。叶柄病斑初为褪绿圆形小点,后发展成绿色椭圆形瘤状突起,上生纵沟;后期呈橘黄色瘤状突起,表皮破裂后可见许多黑色粉粒。根部症状不明显。发病严重时,整株叶片和叶柄都有无数的斑疱。
该病病原属担子菌慈姑虚球黑粉真菌。病菌以孢子在慈姑种球或随病残体残留在土壤中越冬,次年天气转暖(气温在22℃以上)后,通过气流、雨水或灌水传播,侵入植株危害,经1周左右产生孢子团,进行再侵染。6-7月气温26-28℃时达发病高峰,8月以后气温过高、干旱,田间病害停止发展。生长期高温多雨、多露,病害发生严重。田间植株生长嫩绿、偏施氮肥、密度过大,病害发生早而重,连作地块发病重。品种间对病害存在一定的抗性差异。
慈姑发生黑粉病后,应在发病初期及时喷药防治,可以选用80%乙蒜素乳油1000倍液,或12.5%粉唑醇乳油2500倍液,或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42%戊唑醇悬浮剂8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0倍液,或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或40%多·硫胶悬浮剂500倍液喷雾,10-15天一次,连续防治2-4次。
主要是防治慈姑钻心虫。成虫产卵于叶片或叶柄,孵化幼虫后,即钻入叶柄内蛀食使被害叶折断凋萎。防治方法:在种植前清除慈姑残茬,消灭越冬幼虫。在幼虫孵化初期,及时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治。
慈姑钻心虫是慈姑田重要的钻蛀性害虫,属鳞翅目细卷蛾科害虫,主要以幼虫钻蛀叶柄群集取食危害,常将茎髓蛀食空,并产生大量粪便。受害叶柄表面出现黄斑,并有很多蛀孔与羽化孔,危害后期叶柄从中上部折断,叶片枯萎。
慈姑钻心虫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年发生3-4代,以老熟幼虫在慈姑残茬叶柄中越冬,次年5-6月化蛹、羽化、产卵。第一代、第二代幼虫危害高峰期分别为7月中旬和8月中旬,第三代危害最重,幼虫发生期为9-10月。成虫昼伏夜出,羽化后3-4天产卵,卵产在慈姑叶柄和叶片上,以叶柄中下部为主。初孵幼虫沿叶柄下爬至离水面1-3厘米处,一般在3小时内群集蛀入茎内,并随着茎髓向上蛀食,2龄后可转株危害。
防治慈姑钻心虫,施药适期为卵孵高峰期,可以用48%毒死蜱乳油10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000倍液,或10%虫螨腈乳油2000倍液,或1.8%阿维菌素乳油1500倍液喷雾,交替用药,每隔7天一次,连续防治2次。幼虫钻入叶柄蛀食时,及时摘除受害叶柄,或将有虫叶和叶柄一起踩入泥中沤杀。慈姑收获后要及时清除残株,消灭越冬幼虫。
慈姑球茎可入药。具有凉血止血、止咳通淋、散结解毒、和胃厚肠等功效。本品尤善利湿通淋,善治血淋,对主症为小便涩痛有血、血热者,尿出灼热刺痛、血色鲜红、苦黄、脉数有力者,慈姑因其苦寒之性凉血清热,故对上述症状疗效很好。在《千金要方》中载,慈姑亦善下石淋。《新修本草》中载,慈姑可“主百毒,治产后血闷,攻心欲死,产衣难下出等症”。《滇南本草》中载,慈姑可“厚肠胃、止咳嗽”,可治咳嗽致痰中带血、喀血、呕血等症。《岭南采药录》中载,慈姑以盐渍之,可治疗癫狗咬伤;以盐渍慈姑揭敷,可治牛程蹇(石硬)。《湖南药物志》中载,慈姑由于其行气血、清热止痛之功,可治胃气痛、赤眼肿痛、小儿疳积、脱肛等症。《全国中草药汇编》中载,慈姑有消肿散结之功,外用可治毒蛇咬伤。《福建药物志》中载,慈姑可治乳腺结核、骨膜炎、睾丸炎。《本草纲目》载:慈姑气味苦、微寒、无毒。它可消解恶疮丹毒,并能有厚肠胃,止咳嗽。治肿毒或软组织、红肿热痛,将生慈姑洗净捣烂,加少许生姜汁,调匀敷用,每天更换二次,有相当匀疗效。
慈姑肉微黄白色,质细腻甘甜酥软味微苦。可炒可烩可煮。慈姑烧肉别具风味。清末代皇帝溥仪在回忆录中说:“他最青睐的御膳之一便是慈姑烧肉。文学大师沈从文在春节用这道菜招待友人时说:它的“格比马铃薯高。”中国湖北孝感湖乡多洪涝之灾,各种作物减产或颗粒无收,只有慈姑却能丰收,又因为慈姑易于贮藏,春冬可随之收采,且富含淀粉,故此是救荒的理想的食品。慈姑含淀粉24%、蛋白质4%、脂肪0.2%、以及维生素B、C、胆碱、甜菜碱等,久食有益无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