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

更新时间:2024-10-29 13:50

华南师范大学(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南师大”或“华师”,校本部位于广东省广州市,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的综合性师范大学。

历史沿革

建校初期

华南师范大学办学史可溯源至1888年创建的格致书院、1905年创建的两广师范学堂和1921年创建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华民族内忧外患、危机深重。国民政府搞学制改革,国内高师院校纷纷改为普通大学,独立高师教育濒临边缘化。著名教育家林砺儒先生认识到,“新的国民,首在教育昌明;教育根基,首在师范教育”,于1931年毅然南下,1932年就任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校长,同时筹办勷勤大学师范学院。1933年8月,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改组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林砺儒担任院长。

建校之初,学校大学部仅设有文史学、数理化学、博物地理学3系,第一年正式入学的新生仅有75人 。1935年3月,勷勤大学师范学院奉令更名为勷勤大学教育学院,林砺儒仍为院长,院址仍在永汉路(今北京路)粤秀书院前广州市立师范学校旧址。1936年9月,勷勤大学教育学院与工学院一起,同时迁入石榴岗新校址,并于10月5日上课。

抗战时期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抗战全面打响,高校纷纷内迁,1937至1946年9年间,广东文理学院(1939年由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更名),被迫迁至广西梧州、藤县、融县,广东乳源、连县等地,九载十迁,直至抗战胜利,是整个抗战时期迁徙次数最多的大学。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胜利。同年10月至次年2月,文理学院师生先后迁回广州。因石榴岗原勷勤大学旧址曾被日寇占用,致使房屋门窗破损不堪,短时间内无法作为复学校址使用。按指示,文理学院接收光孝寺为临时院址,重新复课。1946年9月,文理学院师生分批由光孝寺迁回石榴岗原址,并于同年11月6日正式上课。1949年10月广州解放前夕,学院有学生近700人,其中有119人是共产党员和地下学联成员,解放战争中,学院输送到游击区参加武装斗争的有110人,其中在对敌斗争中英勇牺牲的有3人。

逐步发展

1950年10月,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更名为广东省文理学院。次年10月,以原广东省文理学院为基础,中山大学师范学院和华南联合大学教育系与之合并,重新组建成立了华南师范学院,并成为华南地区第一所新型师范学院,承担起培养广东(含海南)、广西中等学校师资的任务。1952-1953年间,中国高校开展院系调整,岭南大学教育系、南方大学俄文系、湖南大学史地系地理专修科、广西大学教育系、海南师范学院、海南师范专科学校、南昌大学师范部地理专修科等并入华南师范学院。在院系调整的同时,华南师范学院整体搬迁至停办的南方大学所在的石牌校址。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华南师范学院曾设立巡回辅导队,走遍广东全省80余县,为地县中学培育教师,被称为“流动大学”。1970年,华南师范学院改名广东师范学院。1971年《人民日报》和《红旗》杂志刊登介绍了广东师院办巡回辅导队的情况,该校受到全国注目。1977年,广东师范学院复名为华南师范学院。次年,华南师范学院被确定为广东省属重点大学。

1982年6月,华南师范学院向广东省相关部门呈请将校名改为华南师范大学,并朝综合性大学方向发展,学校拥有972人的师资队伍,先后培养出本科生超过2.3万人,研究生77人。1983年,华南师范大学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化教育本科专业。还将产、学、研结合,创办了三面向教育科技园、国家教委樟木头培训中心、协同教育研究院等,增强了学科专业建设。

1993年7月,国家教委提出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点的计划,简称“211工程”,经过多方努力,华南师范大学于1996年10月顺利通过了国家“211工程”主管部门预审,开启了由广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向国家重点建设大学的历史性跨越。

扩大发展

1998年,华南师范大学和香港康大发展有限公司合作创办华师增城学院,次年便开始招生。2000年,华南师范大学与南海市(现佛山市南海区)共同创办华师南海学院,并于次年9月正式开学。

21世纪初,广东省高等教育发展处在高速发展时期,广州大学城的建设应运而生。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广东省省属高校中唯一一所国家“211工程”建设大学,进入到大学城高校名单中。2003年1月,大学城校区建设启动后,华南师范大学逐步形成了石牌校区、大学城校区和南海校区“一校三区”的发展格局。同年,教育部提出了“独立学院”的新概念,华南师范大学将增城学院转为独立学院。2004年,华南师范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把南海学院定位为学校三校区之一。2013年,该校9名研究生入围2013年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留学项目,派出学校中包括了美国耶鲁大学和劳伦斯伯克力国家实验室等世界著名学府。

2015年,华南师范大学正式进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同年,其又成为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学校。2016年,华南师范大学作为广东唯一高校入选2016年度国家“111计划”,又于次年入选教育部卓越中学教师培养院校名单,成为广东唯一一所入选该项目的院校。。2019年,中国人工智能教育联席会成立,该校成为第一届理事单位。

2021年,华南师范大学与广东省教育厅、汕尾市人民政府、深圳大学四方签约共建汕尾校区,学校“三校区四校园”的办学格局就此形成。2023年,华南师范大学校史文博馆正式开馆。该馆包括校史馆和文博馆两部分,呈现了学校建校90年来的历史、办学成就和未来发展前景。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设有4个学部、38个学院、11个研究院(中心),共有97个本科专业,覆盖12个学科门类。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有32个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20个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物理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心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学、体育学等4个学科获评A类学科,其中心理学A+。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1%,7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5‰。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有教职工55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2600余人,正高级690人、副高级710人,拥有国家级人才194人次、省级人才261人次。院士(含双聘和外籍)6人,教育部重大人才项目17人,“国家特支计划”领军人才15人,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6人,国家级教学名师5人,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9人,广东省重大人才项目45人,广东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21人,广东省特支计划入选者54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人,省级劳动模范3人,省级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45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57门,省级以上一流本科课程185门;获新一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5项(含附中、附幼4项)。

合作交流

截至2024年4月,该校加入了LHCb、BESIII、STAR实验国际合作组、CMS国际合作组,与荷兰、意大利、比利时等国的6所大学分别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与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合作共建“粤港量子物质联合实验室”。东南亚研究中心、东帝汶中心和港澳研究中心获批教育部国别和区域研究备案中心,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获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在东南亚7个国家设立了8个海外研究基地。分别在香港、澳门和马来西亚设立了境外教学点,与英国阿伯丁大学共建中国首个人工智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在海外建立了3所孔子学院,其中2所获评“全球先进孔子学院”。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4月,该校拥有“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高能高安全性动力锂离子电池电解液及隔膜材料与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级科研平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技类科研平台66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应用研究中心、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基地等人文社科国家部委和省级科研平台56个,与清远、肇庆、番禺、梅州等地政府共建4个异地科研机构,获批3个省级新型研发机构,与中国国内企业共建39个产学研基地。

研究成果

截至2024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和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先后三届获得全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拥有殷墟甲骨文、战国出土文献、商周金文等绝学成果。

学术资源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创刊于1956年10月,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其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等若干学科形成优势和特色。2018年,该学报在广东省优秀期刊评选中,获“第五届广东省品牌期刊”称号;2019年,在中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五次会议上,被评为“中国高校社科名刊”。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于1956年10月,是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华南师范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学术理论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发行。其主要刊登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物理学与光学工程、化学与环境、生物学与生物工程、区域发展与地理以及交叉科学等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的学术论文。2019年,《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获“全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

截至2023年12月,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450.4万册,电子图书375.2万册,电子期刊3.9万种,形成了以教育文献和古籍文献为特色,覆盖该校开设学科的完整馆藏体系。图书馆线装古籍约14万册,善本古籍6000册,地方志1600种,在广东省高校位居前列。2009年,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华南师范大学校徽包括徽志和徽章。徽志由三个“人”字徽标组成,寓意“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上方为建校年份“1933”,学位帽前端为学校中文名称,下方绶带为学校英文名称。徽章为题有学校中文名称的长方形证章,学生徽章为白底红字,教职工徽章为红底白字。

学校校旗是蓝色长方形旗帜,长宽比为3:2,中央印有学校徽志和学校中、英文名称,白底反衬蓝色徽志,学校英文名称为大写。

精神文化

艰苦奋斗、严谨治学、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社团文化

龙狮协会成立于2019年5月,是一个宣传醒狮文化的社团。龙狮协会积极参加 “全国龙狮展示”等舞狮竞赛,获2020年“全国民族龙狮展示活动”银奖、2021年“全国民族龙狮展示活动”铜奖、2022年“‘龙腾狮跃’全国龙狮网络大联动”三等奖、2021-2022学年华南师范大学优秀社团。

旅游管理学院学生红十字会,成立于2012年6月,是一个挂钩于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团委的年轻的从事人道主义工作的社会救助团体。目的是开展有益于青年健康成长的各项公益活动、培训活动,以及其他团体活动。普及卫生救护和防病知识,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心肺辅助等初级卫生救护培训,组织会员参加现场救护,组织、参与输血献血工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参加救护、救灾、支援贫困地区及敬老助残、救死扶伤、扶危济困等人道主义社会服务活动。

扬帆青协是一支在院领导及院团委指导下组织起来,隶属于团学实践部的志愿者队伍。 扬帆青协的志愿者活动主要分为常规活动、特殊项目活动与专业特色活动。常规活动包括助残、敬老、义教、爱心宣传、义卖与定期组织义务捐书、捐物活动。特殊项目活动即积极协助服务点开展各项年度活动,比如重阳节敬老登山活动,与校青协合作的活动,与自强社、华硕硕士生或其他院青协开展的活动。专业特色活动是以旅游管理专业挂钩,为同学们实践及为社会服务提供的平台,包括酒店义务培训与景区义务讲解。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4月,华南师范大学有“三校区四校园”,包括广州校区石牌校园、大学城校园,佛山校区南海校园和汕尾校区滨海校园,总占地面积5328亩。

广州校区

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园,是华南师范大学本部,位于广州天河五山科教区,截至2023年11月,占地面积1268.52亩,有教育科学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23个教学科研机构,36个本科专业,118个硕士专业,66个博士专业;在校生18809人,其中本科生10662人,硕士生7092人,博士生1055人。

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园位于广州番禺小谷围岛广州大学城西北区,筹建于2003年,2004年迎来第一批学生,截至2014年11月,总建筑面积约为57.6万平方米。

大学城校园有九个学院(文学院、法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学院、信息光电子科技学院、体育科学学院、音乐学院)、两个中心(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实验中心)、一个研究院(华南先进光电子研究),各学院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理学、农学、工学、管理学、历史学和艺术学12大学科门类。

佛山校区

华南师范大学佛山校区南海校园始建于2000年,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狮山镇。截至2024年4月,其占地面积473.23亩,是广东省教育厅、佛山市人民政府、南海区人民政府和华南师范大学共建校区,是以信息类新工科为主的高品质国际化校区。

截至2023年6月,佛山校区设有工学部(设半导体科学与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北斗研究院)、阿伯丁数据科学与人工智能学院、国际联合学院、国际商学院、软件学院和城市文化学院等教学科研单位。佛山校区设有博士专业5个、硕士专业18个、本科专业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省级一流本科专业4个(电子信息工程、信息工程、软件工程和文化产业管理)。校区积极推进科学研究建设,搭建科研平台21个,其中省部级科研平台11个,市厅级(不含校级)平台2个,校级科研平台8个。

汕尾校区

华南师范大学汕尾校区滨海校园由广东省教育厅、汕尾市人民政府、华南师范大学、深圳大学四方共建,是华南师范大学“三校区四校园”办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粤东西北地区第一个国家“双一流”大学和“211工程”大学扎根办学的校区。

汕尾校区滨海校园位于汕尾市城区,毗邻深汕特别合作区,截至2023年10月,总占地面积约2184亩,其中一期约904亩,二期约1280亩。校区规划布局教育学、工学、理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学科,包括约20个本科专业。该校区设置职业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学院、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与新能源学院、创意设计学院、商学院、公共课教学部、行知书院、创新发展研究院(汕尾)、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等教学科研机构。

行政管理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