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拳

更新时间:2023-11-03 19:56

华拳是中国拳术之一。讲究“三华贯一”,“ 三华”是指精、气、神,华拳因而得名。华拳的内容有徒手、器械、单练、对练。1~12路华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拳术套路。

拳法介绍

这些套路多由踢、打、摔、拿等攻守格斗动作,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组成。经常练华拳,能训练人的格斗技能,对人体各部肌肉的发展、关节的灵活、韧带的伸张和强固,以及平衡器官、中枢神经的协调机能有良好作用。

华拳属长拳类。

据说唐代开元年间华山蔡茂所创。至明嘉靖年间,华山蔡氏后裔山东济宁人蔡挽之,以“三华(精、气、神)贯一”的古代哲理作为拳法的理论基础,写成了《华拳秘谱》,使华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拳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华拳被列为中国武术表演和比赛的项目,并曾先后整理出版《一路华拳》、《二路华拳》、《三路华拳》、《四路华拳》4本书。华拳的运动特点是动迅静定,势正招圆,形健劲遒,气脉连绵,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形体工整,筋骨道劲,阴阳分清,势势连贯等。动作势式讲究运用“撑、拔、张、展、钩、扣、翘、相、蹦、顶、塌、收、沉”等“骨法”,亦即“五体”(躯干、上肢、下肢)要骨梗强壮,雄健浑厚。拳法“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动迅静定,有节有序。善调气息。刚。脆、短促有力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动作进入到低动作时,则运用“沉”法华拳技法理论为“八法”和“十二形”,八法是“拳如流星,眼似电,腰如蛇形,步赛沾,精要充沛,气要沉,力要顺达,功宜纯”。十二形是“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鹤,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鹿,快如风”。

华拳有徒手、器械、单练、对练套路。具有代表性的是一至十二路华拳徒手的华拳拳法套路。套路由踢、打、摔、拿等攻防技击动作组成,按照攻防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规律运动。在搏斗方面,以勇为先,以气为决,而后神,搏斗时一狠、二毒、三急、四智、五顺、六机、七逸、八无。手型为拳、掌、勾、爪四种。步型为弓、马、扑、虚、歇五种。其拳法多长拳而兼短拳,结构紧密,拳势舒展。拳路里包含着柔韧。刚猛。飘逸。迅疾。悠慢。跌扑。滚翻。平衡。跳跃等性质与形式的动作势式。华拳基本功法包括打桩功、打沙包、摘星换月、梅花桩等,主要是在腰、腿、鼎、裆、桩五个部分。

基本理论

华拳,起源于山东的济宁。它以精、气、神“三华贯一”的古代哲为拳法的理论基础,为此唤作华拳。华拳的基本理论,简而言之可为十说:

五体匀称说

华拳把人体的躯干、两上肢、两下肢唤作“五体”,亦称“五骨”或“五筋”。认为拳法的每个动作和势式,无不由这五条线所组成。如果这五条线的组合结架不匀称、不工整,就不能算是具备了拳法的形体。《华拳谱》载说:“五体称,乃可谓之形备”。因之主张“其形”必须“方中矩,圆中规,自中绳衡平均施,敛束相抱,左右顾盼,八面供心”。每个动作和势式都要顾及空间的前后左右、上下高低,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安舒,势正招圆,形体工整。

筋骨道劲说

华拳认为拳法仅仅做到了五体匀称、形体工整,这还不够,还应该有“质”的要求。《华举谱》里说:“筋骨遒,乃可谓之质善又有把组成拳法动作和势式的“五体”充实道劲,使形体的筋骨强劲有力,才算达到“质”的要求。否则,便是“精而无骨,有其形而无质也”。即使是绵柔体势的拳法,同样也需要筋骨道劲。拳谱说:“绵拳非无骨也者,乃风骨内敛而已”。为此,华拳非常强调“骨法”,主张“贯其力于股肱之中”,使四肢躯干经处于张力状况之下。“精者,形也质也”。“刚健中正,精之纯粹也”。五体匀称工整,筋骨充实遒劲,“体称劲够得上拳法的“形质完善”。

心为主宰说

《华拳谱》载说:“心统性情,一身之主宰也。”“其心动以诚,则支节必力;其心动以疑,则支节必背。”“心正而后身正。”指出形体的任何运动,都是受内在的心志活动所支配。仅有外在的形体动作,而没有内在的心志活动,拳法还够不上质的高度。“心坚则精劲”,“心若不坚则形无劲健也。”这就强调了“体称劲遭”的内在因素还在于“心力”的主导作用。“心动则气生”,“心肃则神凝”,心志活动主宰着拳法的一切。所以华拳主张“动形随”。

动迅静定说

《华拳谱》载说:“势为守,用阴,主静;招为攻,属阳,主动。”其意是防守的招势主静,进攻的招势主动,并非防守唤势,进攻唤招。然而“静非不动,动非不静”,应该是“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如果“应动而静,则养敌以生奸;应静而动,则失时以败事”。于是强调拳法要“静如潜鱼”,“动如奔獭”,“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动定,有节有序。

不柔不刚说

华拳主张拳法既不可纯柔,也不可纯刚。主张不过柔、不过刚,刚柔直取“中和”、所以在《华拳谱》里说:“纯柔纯弱,其势必削;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虚实相生说

华拳把拳法的有形看作是实,无形看作是虚。《华拳谱》载说;“有形为实,无形为虚。”在角抵相搏时,“虚则难攻,实则易破”。因为“无形,其情难见”,动静强弱深谲莫测,有形方可辨其情。此,主张“搏贵无形”,使自己常处于藏形匿迹的地位。“虚”字也作假象讲。为了使对方从“无形”暴露为“有形”,就须“示之以虚,迎之以实”,给对方以种种假象,利诱对方;而当对方的形迹暴露时,则须以真实的力量予以迎击。“虚”和‘“实”又作强弱刚柔讲。在迎击对方的有形进攻时,还须“避其之实,击其之虚”,要善于避开对方的长处,攻击对方的短处。然而,虚实又是“因势制宜”的,根据形势的变化,实可变虚,虚可变实,“无不虚,无不实”,“虚实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使对方难测其终始。

气机时势说

华拳在角抵相搏时,非常重视“得气”“得机”“得时”“得势”,认为这是胜负的关键,谓之。四德”。《华拳谱》说:“善搏者以勇为先,以气为决。”“气以实志”,“志,气之帅也”。而“勇”则是“志之所以敢也”。认为“怒发气生,目无锋刃;志之所向,无坚不入”;“搏而胜者,搏其勇者也”。如果在相搏屯“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不能兴其功”。因为“胜在得气,败在失气”。故华拳主张角抵相搏先要“得气”。

所谓“得机”,“察其动向,乘其未定,击其不意也”。华拳认为角抵相搏莫“神于得机”,要善于察看对方的动向,乘其欲动禾动、动而未定之机,迅速击之。然而这种机会,在空间与时间上是“先后不容瞬,远近不容分,先之一刻则大过,后之一刻则失时”,“间不容息”,须恰得其宜,方为“得机”,善“得机”者胜。

所谓“得时”,“见利不失也”。角抵相搏,当对方有隙,于我有利时,不能狐疑不决。“时难得而失”,犹豫则迟缓,迟缓则失时,失时则不胜。因此,华拳强调“得时无怠,时不再来”。认为胜负关键“得在时,不在争”,必须“见利不失,遇时不疑”。

所谓“得势”,“顺其势也”。“势者,皆顺而不逆之谓也”。角抵相搏,华拳主张‘因势而利导之”,不相违阻。因为“逆阻则失势”,失势则不胜。气、机、时、势,有了这“四得”方能操相搏之胜券。

提托聚沉说

华拳重视呼吸的调节,拳谱载有“提、托、聚、沉”等调节呼吸的方法。主张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势动作进入到高势动作或跳起动作时,运用“提法”;在高势或低势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有力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势动作进入到低势动作时,运用“沉法”这四种方法,又须“体生气,气养体”,随着动作势式的变化自然运行,不能强作吞吐。在总体上还须“气贯丹田”,时刻注意“平心静气”。

连绵相属说

《华拳谱》载说:“拳法各势,须是始终连绵相属,气脉不断。”认为“气通乃生”,最忌一个“断”字。然而所谓“连”,并不是各势之间不允许有间歇的空隙,而是强调在各势之间必须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善于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通过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接连起来,使拳法势势相连,贯串一气。

二而为功说

《华拳谱》载说:“一物气也。”“拳法之阴阳、刚柔、顺逆、向背、奇偶………皆二也,非一也“二而为功”。认为“二不立则一不见,一不见则二之用息”,有了阴与阳“二”的对立统一,才会有运动、有变化,才会产生功用来。“双重则滞”,如果一事物中的两方,都是阴或都是阳,以阴对阴,以阳对阳,这都唤作“双重”。犯了“阴阴”或“阳阳”的双重,一切均将滞息。因为“阳不独立,得阴雨后成;阴不自专,因阳而后行”。“阴阴”总是“阴”,“阳总是“阳”,它只有一气,而没有二气。“阳遇阴则通,遇附则阻”,所以就不可能产生运动、产生变化、产生功用。为此,华拳强调“神于形,由心而发,二而为功”。“神”看作是“功也用也,是附于形体的,受心支配的,有了“的对立统一,才产生功用。非常重视“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因素。

拳谱歌诀

蔡龙云所著第四路华拳拳谱

皓月当空双拆拳,先走后过是真传

跨虎接打双云手,丹凤朝阳展翅翩

二郎担山赶日月,白鹤亮翅落仙山

退步诱敌三抄掌,鱼跃龙门朝前穿

二郎担山一条鞭,浪子蹴球踢下边

白猿偷桃回头望,金丝裹腕翻身缠

飞天卧佛落尘埃,万钧弩发飞天边

铁椎击秦朝前打,托梁换柱弓步拳

两手托印分左右,苍龙摆尾出海来

浪子蹴球左右踢,玄坛抱虎放山岗

行步云手飞双脚,张飞片马举铁枪

结跏趺坐似参佛,及地登科一声雷

凤凰展翅梧间歇,罗汉伏虎闪身拦

钟离挥扇风贯耳,抽梁换柱马步拳

叶底藏桃下压肘,飞天卧佛落尘埃

倒卷银席贴地翻,黑虎掏心重前拳

单风贯耳腮边击,金钩挂帘踢下边

鱼跃龙门纵身过,二郎担山一条鞭

浪子蹴球下边踢,连环炮打迎面拳

回马转锋当头炮,弩箭穿心把腿弹

哪吒搅海运两掌,苏秦背剑下仙山

野马跳槽迎面打,单风贯耳双击腮

猛虎剪尾上下翻,顺水推舟拨来拳

飞天卧佛尘埃倒,二郎担山一条鞭

左右弹踢蹴球势,单掌推碑力无穷

二龙斗宝双戏珠,飞天卧佛落尘埃

凤凰旋窝回身转,太白落马倒街前

二郎担山一条鞭,风卷霹雳上九天

英雄打虎收招势,走罢单拳再过拳

主要特点

华拳有下列7个特点:

①形体工整

势式要求齐正、匀称、严整。

②遒劲有力

作势式讲究运用“撑、拔、张、展、钩、扣、翘、相、蹦、顶、塌、收、沉”等“骨法”,亦即“五体”(躯干、上肢、下肢)要骨梗强壮,雄健浑厚。

③心动形随

强调心志的内在作用,认为内外合才能劲力遒健,动有意向,因之运动时总是“心在势前,势居心后”。

④阴阳分清

强调矛盾的双方要相辅相成,认为只有使“阴阳二气”协调起来,才能产生“神”的功用,因之对动静、虚实、刚柔、快慢、伸缩、张弛、抑扬、顿挫、轻重、起伏、内外、上下、正偏、左右等对立因素,在运动中十分注意掌握。

⑤势势连贯

练法上强调“连绵相属,气脉不断”。所谓“连”,是在一招一势之间必须做到“形断意连”、“势断气连”,运用内在的心志活动和眼神把前后动作的意向连接起来,使之势势相连,贯串一气。

⑥动迅静定

华拳有招有势,“势为守,属阴,主静;招为攻,属阳,主动”。拳法要“动如奔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动迅静定,有节有序。

⑦善调气息

重视呼吸调节,其法有“提、托、聚、沉”4种。在一般情况下,由低动作进入高动作或做腾空跳跃动作时,运用“提”法;在高式或低式的静止性动作出现时,运用“托”法;在刚脆、短促有力的动作出现时,运用“聚”法;由高动作进入到低动作时,则运用“沉”法。这些调节呼吸的方,随着动作的变化自然地运用,而不是故意做作。

当代名家

蔡龙云

武术家。山东济宁人。曾任上海华联同乐会体育部武术教练。建国后,历任上海武术界联谊会常务执行委员,中央体育学院竞技指导科武术队政治辅导员,上海体育学院武术教研室主任、副教授,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国家级武术裁判员。擅长华拳、少林拳太极拳形意拳。1943年和1946年在上海先后以中国武术击败外国拳师马索洛夫和鲁索尔。1953年在中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大会上获优秀奖。主编有《武术比赛规则》。著有《武术运动基本训练》、《少林寺拳棒阐宗》、《五路查拳》等。

蔡龙云1929年生于山东济宁,出身于武术世家,是国武术前辈蔡桂勤的儿子。蔡龙云最拿手的是祖传的华拳。华拳是唐代流传下来的古老拳种。蔡龙云操练的一套华拳,讲究动迅静定,式正招圆,心动形随,意发神传。十二套拳路,具有刚猛、飘逸、挺拔、俊美的风格。一位武术老前辈,曾这样称赞蔡龙云:“动如本獭,静如潜鱼,进如风雨,退若山岳。”后来,蔡龙云击败马索洛夫,应用的就是华拳和少林拳的拳法腿法。在他的身上确有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

三年之后,马索洛夫挑起美国重量级拳手鲁塞尔(黑人)与蔡龙云打擂。三年来蔡龙云从未停练,技术上更加娴熟。经过较量,他用中国华拳、少林中的拳法,又战胜了鲁塞尔,再次展示了中华武术的威力。他的武功技艺威震上海十里洋场。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在赠给他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少林拳击世莫当,动迅静定力蕴藏,蔡君得之制强梁;柔非终柔刚需刚,刚者先折柔转强,妙门洞辟唯东方;技与道合乃有此,一洗东亚病夫耻。”

中国解放后,蔡龙云在1952年参加了中国第二届青年代表大会。1953年作为华东区的代表参加了中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会,会上以“华拳”,“峨眉刀”、“华拳对打”获得金质奖章。

综合华拳

华拳是一种古老名拳,在我国流传很广。它具有舒展大方,起伏分明,节奏清楚,飘洒优美等特点。经常演练对健身防身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虚步亮掌 并步双勾手 左右平冲拳 震脚提膝上冲拳 仆步上架冲拳 歇步亮拳 提膝独立步 丁步下蹲 仆步亮掌 转身弓步亮掌 提膝亮掌 大跃步弓步冲拳 抓胸扣腿 冲马步插掌 仆步穿掌 击步箭弹 弓步下冲拳 弓步挑掌 挽臂弹踢 弓步推掌 回身刁手推掌 仆步缠腕 跃起下冲缠腕 上步腾空弹踢 弓步冲拳 马步架打 回身弓步下插掌 摆莲腿 提膝抄掌 击步环形提膝龙爪刁 歇步绞手掖掌 击步三不落 仆步亮掌 弓步推掌 并步勾手 跃起翻身弓步冲拳 虚步架栽拳 收式 原彦章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