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2 16:15
华泽钊,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出生于上海,上海理工大学教授,“制冷及低温工程”全国首批三个博士生导师之一,曾任上海理工大学科研处处长、动力学院院长、低温医学与食品冷冻研究所所长;曾兼任中国科学院低温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热能工程系兼职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上海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重点学科教授、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首席教授、两个国外期刊和两个国内一级学会期刊的编委等。
华泽钊,祖籍福建福州,出生于上海。
1953年,考入上海市向明中学高中部。
1956年,上海市向明中学高中毕业;同年夏,考入清华大学动力机械系。
1962年,清华大学热能工程本科毕业。
1965年,清华大学工程热物理研究生毕业。
1965年9月起,在上海机械学院(现为上海理工大学)任教。
1980年12月至1983年7月,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任访问学者,研究低温生物医学工程。
1983年回校后,任低温教研室主任,创建低温生物工程研究所。
1986年,由讲师破格晋升为正教授,成为国内首批三个制冷及低温工程博士生导师之一,培养了国内第一名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
1987年起,任国际制冷学会C3委员会委员。
1990年至1995年,任上海理工大学动力工程学院院长。
1994年,低温生物医学技术获机械部重点学科,负责人为华泽钊。
1991年至1993年,应邀到纽约州立大学任研究员,并兼任美国低温医学科学公司顾问。
1996年至1999年,任制冷与低温技术研究所所长。
2001年,制冷及低温工程获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负责人为华泽钊。
2007年8月,华泽钊教授入围200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
在低温工程热物理与生物医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低温生物医学科学方面,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实施技术;并和医学、生物部门配合,成功地实现了许多重要细胞、组织的低温保存;提出并实施了低温显微DSC、超快速冷却技术;完善了低温显微镜、电镜样品制备技术。在低温生物医学技术、细胞组织的低温保存、药品和食品的冷冻干燥、食品冷冻冷藏和制冷测试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成绩。以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05)、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987),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国家自然科学奖四等奖(1997),上海市和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9项。发表100多篇论文,其中,被SCI索引30篇。创建国内首批低温工程博士点(1986)。已培养获得博士学位的有14名,博士后4名。已出版专著《低温生物医学技术》(科学出版社,1994)、编著《蓄冷技术及其在空调工程中的应用》(科学出版社,1997)、《食品冷冻冷藏原理与设备》(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在学校创办了“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1年获硕士点授予权。获1997年上海市劳模,1989、2001年全国教育系统劳模。
2009年6月,华泽钊、张华、刘宝林编著十一五教材《Refrigeration Technology》出版。
2009年10月,华泽钊、刘宝林、张华编著英文专著《Freeze-drying of pharmaceutical and food products》,由英国 headwood 和美国CRC联合出版。
华泽钊教授指导和培养了一批制冷与低温、医学与生物领域的杰出人才,其中包括微创医疗科学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常兆华,海尔集团生物医疗本部部长、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刘占杰,等。1988年,华泽钊教授培养的中国第一位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博士王德荣毕业。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后,华泽钊教授出任新建的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首席教授。由他亲自指导和培养的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团队,2011年建成一级学科博士点,2014年建成博士后流动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专家评审组成员,中国科学院低温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西安交通大学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国际期刊《Cryo-Letters》(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编委,《Cell Preservation Technology》(美国)编委,国家杰出青年项目评委,清华大学兼职教授。
2019年10月12日,由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共同主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华泽钊教授教育思想研讨会暨制冷与低温创新论坛在上海理工大学图文信息中心第一会议室举行。校长丁晓东出席会议并讲话,副校长张华主持会议。出席会议的还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和医疗器械与食品学院领导班子成员、教工党支部书记、教师代表、研究生代表、华泽钊教授的学生代表等。
2024年10月19日,“华泽钊创新基金”在上海理工大学生物系统热科学研究所40周年庆典上正式启动,旨在激励低温生物医学领域创新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国低温生物医学的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