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22 20:40
《南亚大辞典》是一部有关南亚各国情况的中型工具书。
《南亚大辞典》
主编:
副主编:
葛维钧(常务)涂厚善袁传伟雷启淮任鸣皋
编委:
王宏纬王镛[邓殿臣]刘学成朱明忠李德昌张玉兰周志宽周柏青胡光利徐志诚谢福苓薄树人
撰稿:
刁彤于海莲王宏纬王树英王僧谦王镛文富德[邓殿臣]朱明忠任鸣皋华方田向元均庄万友刘运智刘学成苏军李德昌杨仁德邱永辉闵光沛张力张玉兰张位均张锡麟陆水林陈继东邵铁生武文罗祖栋周志宽周柏青胡光利胡铁珠俞佩璋姜述贤宫静费永仪袁传伟钱亦兵徐铮[高兴]郭书兰郭良鋆涂厚善陶笑虹黄万义黄心川崔连仲崔岩崔燕生康秀英葛维钧傅超谢福苓雷启淮蔡景峰薄树人
一、本辞典涉及学科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历史、文化、哲学、科学、医学、宗教、神话、地理、社会、民族、语言、文学、艺术以及中国与南亚关系等。共收词目4145条。
二、词目以汉语拼音字母顺序排列。为方便检读,另附有笔画索引。笔画索引中画数相同的字按起笔笔形一丨丿丶冖的顺序排列。
三、原文一般附在条目后的括号内,但为叙述方便也有于释文开始部分提出的。释文中必要时亦夹注原文。
四、译名凡有古译而又符合原意的,基本因袭使用。有多种异译的则酌取较典型的列为参见条。今译人名基本按惯例依姓列条,只有个别人物用其约定俗成的称谓。
五、历史上人物的生卒年、帝王的在位年、事件的发生时间、王朝兴废的年代等有一些历来史料缺乏,难以稽考,只能大约列出;明确列出的有不少是学者经年研究的结果,一般是诸说之中较为可靠的。
六、内容可以互参的,注明“参见(或详见)‘某某’”条。释文中另有专条解释的,词前标有*号,但与本条内容无紧密联系的不标。
七、一词多义的用(1)、(2)等分项解释。词目相同而原文不同的在各义项后附注原文。
八、书末附有外文—中文译名对照表以及其他一览表若干,供作参考。对照表中的原文一般只录南亚地区语言的;通用的英语名称一般不录,但其中带有该地区语言的,或虽无地区语言却具有明显地方特点的除外。
南拉加普尔的神庙
南亚地区各国与中国有着悠久而深刻的关系,时至今日也还是我们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编写一本南亚辞典,帮z助人们了解这一地区人民的过去和现在,是国内很多南亚问题研究者怀抱已久的愿望。事实上,这件事早在10余年前就已经提出,并且着手工作了。当时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亚研究所出面邀集各地有关学者共同规划,拟具词目,并于1984年夏将它们详加审定,提出了具体的工作步骤。但是事情此后几度搁浅。1991年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文化研究中心延请各地学者再次考虑共同工作,获得了热情的支持。随后大家一鼓作气,完成了全部词条的写作。
我们十分希望这部辞典能够广泛适应从研究者到一般读者的不同要求,通过集中在这里的词条,为了解的对象提出准确、深入、全面、简明的界说和解释,而释文本身,也具有足够的权威性和可读性。尽管这原是题中应有之义,然而,衡以我们的水平,求之可以掌握的材料,我们明白这在目前仍然只是一个目标,一种理想。所以,当此全书告竣之际,我们只能说终于做了应该做的事,虽有释负之感,却无满足之喜。此外若有什么尚可自慰的,那就是我们在词条的撰写和审读上,尽可能倚仗了国内有资格的人选,以至各个领域的专家;而大家也的确做到了精诚合作,全力以赴。具体说到这本辞典的缺点,内容繁简不够平衡,行文风格不能一致,译名当否还可斟酌,检索困难未能尽除等,恐怕还只是其荦荦大者。即使是条目本身,亦难免求全不精,失慎遗漏。今日我们诚恳地寄望于读者的,就是将辞典的失误坦率地指陈出来,以待他日补正。
作为综合性辞书,南亚地区的历史情况无疑是一定要反映的。遗憾的是,直至近代以前,这里始终缺乏记载详细的历史;至于古代,则连内容简括的史乘也很难找到。以印度为例,凭借考古、碑铭、游记、传说以及文学、哲学、宗教著作重建历史,不过是近两个世纪的事。因此,年代不明或者估算不一,事实模糊或者互相矛盾,成了这里历史的常见现象。中国在佛经、史籍、笔记乃至科技、医学著作中大量保存着涉及古代南亚情况的珍贵资料,使我们在研究南亚历史上得天独厚。但是,即使加上中国学者的研究成果,前述现象还是明显地存在着。这种情况读者在检阅这本辞典时不难发现。
还要一提的是译名问题。这个问题的由来几乎和中国与南亚关系的历史一样悠久。反映在古代史书、佛经和其他典籍中的译名,音译意译都有,不统一的情况很多。加上有的是从梵文翻译的,有的是从某些中亚语言转译的,情况就更复杂。意见的抵牾至少在唐代就有了。近现代的译名又有一些转自西方语言,尤其是英语;再加上古今语音的区别,问题就更多。我们的处理方式是,古代的,选取较为典型的;典型多则列参见条。近现代基本以约定俗成为原则。人名以姓氏列条,但在个别地方亦迁就习惯。如奥罗宾多·高士虽姓高士,但历来以奥罗宾多知名,所以仍用后者。
另外需要谈一下的是原文问题。较为规范的南亚文字拉丁字母转写法要在字母上下增加若干符号。受印刷条件的限制,我们未能使用这种写法。我们选择了比较简单,然而同样为国内外学术著作和辞书所使用的一种。它的缺点是少数相近的不同读音只用同一个字母来表示,不易辨识。以梵语为例,表现为长、短元音不加区分;顶音和齿音不加区分;唇鼻音和nusvara不分;颚、顶、齿三处咝音用同一个s;喉、颚、顶、齿四种鼻音用同一个n等。此外,在原文转写问题上我们也同样遇到了习惯问题。比如,按这本辞典的体例,颚音的不送气清音应该是c,但是在某些专有名词,特别是近现代的人名里,习惯用ch。大量的出版物都是如此。这里,一如译名上的处理,我们仍然只能迁就习惯。这本辞典在原文问题上处理得不够完满,我们总觉得是件憾事。
本辞典的编纂经历了几上几下的过程,拟具词目和撰写词条的人员亦多有所改变,最初参与其事的人有些很可惜因客观原因在中途退出了。但是为这本辞典所做的贡献却是不可埋没的。这里特别要提出感谢的是崔连仲、刘家和、耿引曾、张锡麟、薛克翘、刘兴武等诸位先生。崔连仲教授除参与过辞典的策划和组织工作外,也撰写了词条。耿引曾教授曾为本辞典提供了全部的中国和南亚关系词目。陈峰君教授在百忙中审读了大量词条。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邱永辉副教授为辞典清样的校改做了大量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四川大学图书馆副馆长陈力教授拨冗为辞典目录微机排序做了难度很大的技术处理工。
《南亚大辞典》电子版.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