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0-11 21:13
中华门,原名聚宝门。传说,明朝初年在修建这座城门时,屡建屡塌,工期一再被延误,朱元璋十分着急,于是派刘基到民间打探。在打探过程中,刘基听到一则童谣,唱道:“金陵城,金陵城,金陵有个聚宝盆,找到聚宝盆再找戴鼎成,戴鼎成头顶聚宝盆埋在城墙根,城墙笃定建得成。”因聚宝盆是江南首富沈万三的传家之宝,于是朱元璋与刘基便施计从沈万三处强行征借了聚宝盆,并找到名叫戴鼎成的人。说来也奇怪,当戴鼎成头顶聚宝盆埋在城墙下,城门居然真的顺利建成了。于是朱元璋便将这座城门命名为聚宝门。
其实,聚宝门的真正得名是因为正对城南聚宝山(雨花台)。在修建聚宝门的故事中,加入了聚宝盆这一传奇宝物,更突出了南京城墙修建不易。民国十七年(1928年),国民政府认为聚宝门的名字具有封建意味,将其更名为中华门,一直延续至今。
公元前472年,越国在秦淮河南岸的长干里筑越城,标志着南京主城地区建城的开端。南京古城,东有紫金山,北有长江天堑,西有石头城,三面天险,唯有南面地势平坦,只有秦淮河是天然屏障。南面水陆交通便利,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由此带来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南京的南面如同一扇敞开的大门,难以防守,而越城更像是城外的一个岗哨,无法利用秦淮河这道天然屏障。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感到,南京没有自己的南大门,显然是不行的。
东吴时期,孙权设南京为东吴首都,取名建业,并建大航桥,设大航门为南京的南大门。虽然当时建设的大航门十分简陋,但这实现了南大门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南唐时期,开国皇帝李昪为了将南京建成一座宏伟的都城,对六朝时期的城墙进行大规模扩建,城墙长度达到了13千米,并在秦淮河南岸重修朱雀门,将秦淮河(现内秦淮河)包入城内,在新建的城墙外重挖护城河(现外秦淮河),这样南京的南面就有了三道防御线。他所建的南门为后来的中华门瓮城奠定了基础。
明朝南京城是朱元璋听取谋士朱升“高筑墙”的建议而建造的,洪武一年(1366年)开始动工,耗时28年,动用百万民工,筑成了从内到外宫城、皇城、京城、外郭四重城垣。其中京城城墙的南门就是因毗邻聚宝山而得名的聚宝门。洪武十九年(1386年),聚宝门在原南唐南门基础上扩建而成,因朱元璋将聚宝门当作保卫南面安全的关口来营造,所以投资巨大,规模宏伟。
清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军炮轰聚宝门,这是在长矛大刀的冷兵器时代坚不可摧的中华门瓮城,第一次遇到火炮的攻击。
民国二十年(1931年),时任政府修建聚宝门前连接城门南北的主干道中华路时,将聚宝门改名为中华门,取振兴中华之意。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侵华日军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11月底,侵华日军迫近南京,争夺城墙成为的重要一环,南京城墙在战争中遭受巨大劫难。中华门镝楼在日军猛烈的炮火轰炸中轰然倒塌,城台也被炸塌了一个角。中国守军利用瓮城内的藏兵洞,与日军展开肉搏战,这是中华门内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人们对于南京城墙的价值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但因朱偰、徐悲鸿等有识之士的呼吁和奔走,中华门瓮城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来。1960年,市政府对中华门瓮城进行了地基加固,并对瓮城进行维修。
1979年3月,市政府决定以旅游景点的标准,开始对中华门瓮进行清理和维护,实现了中华门瓮城从大型的战争设施转变为和平利用的第一步。那时,中华门瓮城的北、西、东三面环境较差,瓮城原貌难以辨别。市政府安排拆迁,对周边环境进行整治,让中华门瓮城露出了真面目,随后又清理27个藏兵洞,本着修旧如旧原则,修整登城步道。中华门瓮城于1980年正式对外开放,并于1983年,以“中华古堡”的美名,高票入选 “金陵新四十景”,入选楹联生动描绘了中华门瓮城所承载的波澜壮阔的岁月变迁——“凭万千位能工巧匠,此壁巍巍,和江山共寿;历六百年沧海桑田,其名灿灿,与民族同辉。”
中华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由主城台、三道内瓮城、27个藏兵洞、东西马道,以及一条登城曲道(上世纪80年代为方便游客登城游览而建)组成,从上往下看,整体呈“目”字形结构。中华门共设三道瓮城,由四道券门贯通,首道城门高21.45米。主体建筑内瓮城由中华门主楼城门和二至四道辅助城门构成,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现仅存闸槽和门位遗迹。瓮城上下设有藏兵洞13个,左右马道下设藏兵洞14个,可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可以同时屯兵3000余人并储藏士兵所需生活物资。
中华门整个建筑用石灰、桐油等作黏合剂,极为坚固,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中华门的兴建前后历时21年,采用巨型条石作为城门基础,大块的城墙砖砌筑,粘合剂采用糯米汁、石灰、桐油拌合后砌成,非常坚固。砌城墙所用的大块城墙砖,每块长约40到50厘米,宽20厘米左右,厚10厘米上下,每块重量15到20公斤不等;城砖的制作由京师工部、京师驻军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京师四地共125个县承担,京师应天府以外制作的城墙砖烧。
中华门第一通城门由三层建成:第一层为城墙,第二层为楼基,均为砖石结构。第三层为木结构的镝楼(城楼)歇山顶,三重檐。
中华门上原有“镝楼”,在一些报道中被称为“敌楼”,甚至就连中华门城堡景区内的一些标示牌上也写成“敌楼”,实际上,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错字。“镝”在词典里的解释是箭头,也指箭。顾名思义,镝楼也是箭楼,因其木质结构可挡箭,也可用于眺望。
中华门城堡上的镝楼是一座由城堡中轴对称展开的建筑,镝楼于清嘉庆年间倒塌并复建,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日军入侵南京时再次被毁。此后,城堡上部平坦无垣,成了一个偌大的平台。
中华门的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人。而东水关为砖石结构,共有3层,每层有11个券洞,共有33个券洞。上面二层券洞用于安置守城的将士和储藏物资,最下面一层券洞用于调节内秦淮河水位和防洪,中间的铁栅栏可以防止敌军潜水进城。
三道瓮城的门洞之上各筑一基座,其上原建有闸楼现己不存在。
中华门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京城城门,在世界城垣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的堡垒瓮城,有“天下第一瓮城”之称。中华门布局严整、构造独特,是研究中国古代军事设施的重要实物资料,不论是在军事上、历史上、还是在文化上、城建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十二月,中华门是南京保卫战的主战场之一,几千名中国军人在此浴血奋战,谱写了保家卫国的壮丽篇章,中华门城顶原有的一座三重檐歇山顶城楼也在侵华日军的炮火中被毁灭,从此再未复建。中华门瓮城既是中国古代防御性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的抗战纪念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
1988年1月13日,包含中华门在内的南京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秦淮区中华路南端。
50元/人
8:30-20:30(中华门段,以实际公告为准)
公交
2.新街口,在新街口南站乘坐16路或33路公交车至中华门站下车。
3.禄口机场,在南京禄口机场坐机场大巴到达中华门长途客运站,在转乘2路公交车至中华门站下车。
4.江宁东山,乘坐东山公交701路在中华门站下车。
5.南京理工大学,乘坐公交202路在中华门站下车。
地铁
驾车
从新街口向正南方向出发,沿中山南路行驶2.4公里,过左侧的通服大厦约90米后,左后方转弯。行驶20米,直行进入长乐路。沿长乐路行驶290米,右转进入中华门。沿中华门行驶500米,右前转弯进入中华门西门。沿中华西门行驶70米,到达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