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更新时间:2024-07-03 14:47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是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二级学院,2006年在原信息与通信系和原电子工程系的4个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组建而成。

历史沿革

1978年,学校在大气物理学系设立大气探测教研组,此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

1983年,大气探测教研组改为大气探测教研室。

1990年,学校在基础科学系设立计算机开发与应用教研室,后改名为电子信息教研室。

1993年,学校建立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

1997年,学校在计算机与信息工程系设立信息工程教研室。

1999年,学校以大气探测教研室和信息工程教研室为基础组建了电子信息科学系,设有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大气探测与遥感教研室。

2001年,学校以大气探测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防雷教研室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教研室为基础建立电子工程系。

2003年,学校建立信息工程系。

2004年,信息工程系更名为信息与通信系。

2006年,学校在整合信息与通信系和电子工程系有关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学院设有4个系,4个本科专业。

系: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专业: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

师资力量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学院有教职工112人,其中专任教师87人,教授14人(含博士生导师7人),副教授42人;海外非全时教授3人,专任教师队伍博士化率达90%以上,国际化率达到45%;有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工程” 1人;江苏省“双创团队”1个。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潘成胜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潘成胜

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常建华、陈晓、李春彪、行鸿彦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培养对象:常建华、陈晓、李春彪、万发雨、行鸿彦

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陈晓

江苏省双创团队核心人才:万发雨

江苏省“双创团队”:雷达技术团队

学科建设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学院有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1个,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1个,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1个;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学科1个。

博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硕士学位授予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专业硕士学位授予点:电子与通信工程

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

教学建设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学院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办专业1个、中国气象局特色专业2个、江苏省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培养计划试办专业1个、江苏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1个。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电子信息工程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办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中国气象局特色专业: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江苏省特色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江苏省卓越工程师(软件类)培养计划试办专业:信息工程

江苏省高校“十二五”重点建设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

江苏省首批品牌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学术研究

科研机构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学院有中国气象局科研机构2个,省级科研机构3个。

中国气象局科研机构:中国气象局毫米波雷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探测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分部

省级科研机构:江苏省气象探测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象传感网技术工程中心、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科研成果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学院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行业专项、973、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104项,横向项目53项,经费3078万元;发表论文1124篇,含SCI收录341篇、ESI高被引9篇;获授权专利508项,含发明专利129项等。

文化传统

学院院徽以电子信号为元素创作而成。

根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学院开展了科普知识竞赛、电子工艺竞赛、智能爬虫比赛等学生活动。

现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