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府书院

更新时间:2024-10-30 12:48

应天府书院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南京国子监,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史载“州郡置学始于此”。

名称出处

应天府,北宋之前叫宋州。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二月,因赵匡胤曾于乾德元年(963年)受群臣尊号为“应天广运仁圣文武至德皇帝”,宋州为艺祖(赵匡胤)龙兴之地,遂将宋州升格为应天府,仍为京东路路治,后为京东西路路治。

历史沿革

五代后晋

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的后晋(936年—947年)。唐朝覆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当时宋州虞城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创办睢阳学舍。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睢阳学舍逐渐形成了一个学术文化交流与教育中心,但戚同文病逝后,学校曾一度关闭。

两宋元朝

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博延众生,讲习甚盛”,愿以学舍入官,真宗皇帝大为嘉叹,“面可其奏”,下诏表彰,端明殿学士盛度“文其记”,前参知政事陈尧佐“题其榜”,赐名“应天府书院”,应天书院改为府学,官府拨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宋会要》里载有1009年农历二月二十四日对书院赐额的这份诏书。从此,应天府书院取得了官学地位。书院得到官方承认,成为宋代较早的一所官学化书院。

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年),应天府又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之一。商丘濒临汴水,交通方便,商旅辐辏,隋唐以来,已发展成为一方都会,当时人称:“州郡置学始于此”,天下学校“视此而兴”,此时的应天府书院又被称为“南京书院”。

北宋天圣四年(1026年),范仲淹因丧母守制商丘,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府书院。

北宋天圣五年(1027年),应天府书院学生王尧臣、赵鰖分别中得状元和探花,他们二人创造了虞城历史上“一榜双魁”的奇迹。

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底,范仲淹主持应天府书院期间,还教授《艺文》和《易经》两门课。范仲淹在此留有众多遗文,如《上执政书》《南京书院题名记》《代人奏乞王洙充南京讲书状》《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唐异诗序》等。其时,书院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於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范仲淹“日于府学之中,观书肆业,敦劝徒众,讲习艺文,不出户庭”。常宿学中,训督学者皆有法度,勤学恭谨,以身先之,由此四方从学者辐辏。

北宋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参政“庆历新政”,应天府书院升为南京国子监学,与东京(今开封)、西京(今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靖康之变,赵构建南宋于应天府,不久迁往临安(今杭州),宋钦宗时书院遂毁于兵火,久废近250年。其后,应天府书院屡建屡废,名称也不断更改。元初虽建有归德府学堂和文庙,规模大减。

明朝时期

明代中叶,“睢阳没于黄河,城迁于北”,书院随之被毁。正德年间,城址北迁,知州刘信将书院重建于城之东门内,重制明伦堂五楹。嘉靖年间,奉诏建启圣祠、敬一亭,后又经多次修葺。

明嘉靖十年(1531年),明朝巡按御史蔡叆将位于商丘城西北隅建的社学改建,沿用旧称“应天书院”。

明朝万历七年(1579),宰相张居正下令拆毁天下所有书院,应天书院没能逃过此劫。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建重建“范文正公讲院”于归德府学东,效法范仲淹的精神,亲自执书讲学,一时培养了许多杰出人才。“范文正公讲院”又名“文正书院”,因范仲淹曾掌教应天府学,后人为纪念其讲学育士之功,故名“范文正公讲院”。明代中后期睢阳没于黄河,城址北迁,原讲院故址已无存。

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归德知府郑三俊在府城东门内建文正书院,又名范文正公讲院,以此纪念范仲淹。

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书院毁于兵乱。

清及近代

 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商丘知县符应琦重修应天书院,“集诸士而课之”,并撰《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对这一时期文正书院的兴废有较详细的记载。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知府闵子奇复修书院,聘高玢为山长,修复后的文正书院规模进一步扩大,但为时不久又废。

清雍正年间再次重建,仍沿用文正书院的名称。

清咸丰三年(1853年)六月十三日,太平天国军攻入归德城内,将文正书院中的孔子牌位焚毁。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随着书院改制的潮流,薛鸿先将文正书院改建为归德府官立中学堂,应天府书院的历史到此画上句号。

二十一世纪

1998年4月29日,国家邮政局在商丘举办了四大书院邮票首发仪式。

2001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在视察商丘古城时指示:“应天书院的影响太大了,应该尽快把应天书院复建起来。”遵照李克强的指示,为充分挖掘这一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经中共商丘市委、市政府和睢阳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多方努力,启动应天书院修复项目。

2003年,河南省政府批准应天府书院在宋代原址附近进行修复,并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旅游工程项目。

2004年2月,应天府书院修复工程开始一期工程建设。

2005年底,应天府书院主体工程崇圣殿竣工。

2006年,应天府书院的大门、围墙、道路等工程完成。

2007年10月1日,修复后应天府书院正式对游客开放。

2009年3月20日,应天府书院迎来千岁华诞。商丘市睢阳区为此召开纪念应天府书院御赐匾额1000周年座谈会。8月,应天府书院二期工程开建,主要是讲堂等复原工程。

2011年3月29日,大运河通过国家文物局审批,商丘古城进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6年11月7日,“应天书院研究中心”在商丘师范学院揭牌成立。

建筑格局

应天府书院位于商丘古城南湖岸边,如今的应天书院是在旧址按照历史文献记载的原貌重新修建而成,修复工程当初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的重点工程,总投资1920万元,占地面积达52亩,委托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应天府书院三面临湖,环境幽静,是商丘古城最重要的景点,是众多游客瞻仰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传统国学的重要场所。

书院内的主要景点有:崇圣殿、大成殿、书院大门、状元桥、明伦堂、等。

主要景点

崇圣殿

崇圣殿坐北朝南,殿内供奉孔子及弟子像,五开间建筑,颇为壮观。

大成殿

大成殿内有孔子周游列国的连环壁画,大殿东侧有一通“重修归德府学宫记”碑碣和一棵树围达4米的千年皂角树。

书院大门

书院大门上悬“应天书院”巨匾,入必由之,出必由之,进入大门,崇圣殿、孔子纪念堂、范文正公纪念堂、讲堂等依次排列。

状元桥

状元桥是位于应天府书院大门外的一座石拱桥。

明伦堂

大成殿的西侧是明伦堂,在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初建时被称为“南京国子监”,明清时期,每年春秋都要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致祭活动。

历史文化

创办背景

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当时宋州虞城通儒杨悫在归德军将军赵直扶助下聚众讲学,创办了睢阳学舍。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

宋朝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印刷术使用

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础。书籍不再是珍藏品而是公众都可以拥有的,才有可能使书院拥有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

学术思想

宋仁宗庆历年三年(1043年),担任宋廷参知政事的范仲淹提出“精贡举、择官长”等十项改革主张,取胡瑗苏湖教法改革当时教育系统。当时应天府已升格为南京国子监,先行实施改革,一改当时崇尚辞赋的浮浅学风,重经义、重时务、重实际。

范仲淹执教应天府书院时,经常教导学生要“从德”,而不能仅以科举仕进作为求学的最终目的。在他提出的“为学之序”中,学、问、思、辨四者也是最后落实到“行”上。后人立有《宋范文正公讲院碑记》,建藏书楼,回顾范仲淹的讲学生涯。

在范仲淹主讲该书院的过程中,率先明确了具有时代意义的匡扶“道统”的书院(学校)教育宗旨,并以此确立了培养“以天下为己任”之士大夫的新型人才培育模式,由此推动了宋初学术、书院学风朝经世致用方面的转变;后来又通过“庆历兴学”的若干措施,肯定、鼓励了这些成就,进一步推动了北宋书院的发展,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重要作用和历史地位。

课程设置

范仲淹掌管应天府书院时,总结先师戚同文的教学方法,为书院制定出一系列学规,要求“为学次序”和“读书次序”,严格要求院生学习。《上执政书》提出“固国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事”6件大事。其中,“重名器”就是慎科举、敦教育,初步形成了宋初河南书院教育的基本宗旨。

学院的基本课程是儒家经典《诗》《书》《礼》《易》《乐》和《春秋》,强调“夫善国者,莫先育才,育才之方,莫先劝学,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学生会按照不同专长而入读各项分科,课程主张学以致用,提倡实地考察,即所谓“明体达用”。范仲淹说:“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在于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在“经济之才”的总要求下,还要培养专业人才。他亦把“德”说成是人性所固有的,他主张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且首先注意德。

价值意义

应天府书院伴随了北宋168年的政治生涯,对于北宋的政权巩固、人才培养和教育普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一千年来的中华教育史上,其地位是没有谁能取而代之的。

宋史有“州郡置学始此”之载,“天下庠序(注: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视此而兴”。宋仁宗景二年(1035年),官府又拨给学田十顷,充作学校经费。北宋书院多设于山林胜地,唯应天府书院设立于繁华闹市之中,人才辈出。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府书院逐渐发展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到了明道二年(1033年),朝廷又准许应天书院“置讲授官一员”。这种由中央政府在人力、财力上的支持,是一般地方书院所不能得到的。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瞓更是在《义学记》中道:“宋初时天下有四大书院,应天书院为首……”。

至明清时期,应天府书院精神在商丘地区影响依然很大,屡毁屡建。

应天府书院起源之早,规模之大,持续之久,人才之多,为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所以,《宋史》记载:“宋朝兴学,始于商丘”。

应天府书院的完善修建,不仅丰富了商丘古文化旅游区古文化建筑观光游和学术学习游的内涵,还增强了古城旅游区对中国传统文化爱好者、专家和文化学者的吸引力,对于提升商丘古文化旅游区的品位有重大意义。

所获荣誉

2015年3月13日,应天府书院被列入“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2016年2月,商丘古城获评“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旅游指南

地理位置

应天府书院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

门票信息

20元

开放时间

夏季8:00-17:30;冬季8:00-17:00。

交通路线

地图信息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