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

更新时间:2023-01-31 17:2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二级学院。

历史沿革

1952年,南京航空工业专科学校飞机系创建,发展为飞行器系。

1962年,学院开始招收研究生。

1981年,获得飞机设计、固体力学、空气动力学等博士和硕士授予权。

2000年10月,学校院系调整将原飞行器系、空气动力学系以及智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教研室合并组建成为航空宇航学院。

2019年,航空宇航学院更名为航空学院。

办学条件

院系专业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下设6个系,开办4个本科专业。

系:直升机系、飞行器系、结构工程与力学系、基础力学与测试系、人机与环境工程系、空气动力学系

本科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飞行器环境与生命保障工程、工程力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学科建设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6个、国家一流建设学科1个、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1个、国防特色学科8个、江苏省优势学科3个、江苏省重点学科3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学科2个。

截至2019年4月,学院拥有5个博士后流动站。

博士后流动站: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

截至2019年4月,学院拥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年招收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显示,航空学院有14个二级学科博士点。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专业目录显示,航空学院有5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6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个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类别。

一级学科博士点: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交通运输工程

二级学科博士点: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纳米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精密驱动与振动利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智能监测与控制、道路与铁道工程、直升机工程、先进制造

一级学科硕士点:力学、机械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二级学科硕士点: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固体力学、纳米力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机械电子工程、精密驱动与振动利用、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智能监测与控制、新能源与利用、制冷及低温工程、飞行器设计、人机与环境工程、直升机工程

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权类别:机械

师资力量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有教职工316人,其中专任教师251人。有国家“万人计划”1人,国防卓青2人,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教授102人,副教授91人,讲师58人;有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1个;学院共聘请荣誉教授15名,3名获中国政府“友谊奖”,1名获江苏“友谊奖”,1名获金陵“友谊奖”,2名入选江苏省外专百人计划。

截至2019年12月,学院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3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专职):赵淳生

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胡海岩、郭万林、王在华、袁慎芳、卢天健、王立峰

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王立峰、郭宇锋、吴杰

国家级教学名师:昂海松

国家级教学团队:飞机设计课程群教学团队

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结构机械力学及控制教师团队

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飞行器设计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王立峰、郭宇锋

(名单不全)

教学建设

截至2019年4月,学院建有7个专业实验室、6个开放教学实验室,拥有江苏省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南京航空航天馆;拥有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1个、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江苏省品牌专业2个、国防重点专业1个、工信部重点专业1个。2020年1月,入选2019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

国家级教学基地: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力学)教学基地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航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航空气动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级特色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江苏省品牌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工程力学

国防重点专业:飞行器设计与工程

工信部重点专业:工程力学

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直升机工程工信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江苏省教学实验示范中心:江苏省力学教学实验示范中心

截至2019年4月,学院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航空航天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2010年以来至2019年4月,学院学生每年在各类科技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的有300多人次。2016年,本科生“曙光”团队设计的“遥控救灾无人旋翼飞行器”荣获美国直升机学会第33届世界大学生旋翼飞行器设计竞赛第一名。

截至2019年4月,学院先后培养了石屏院士、徐至展院士、陶宝祺院士、赵淳生院士、胡海岩院士、郭万林院士等一批人才,以及C919大型客机总设计师吴光辉、直10武装直升机总设计师吴希明、蛟龙600水陆两用飞机总设计师黄领才等一批航空航天人物。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据2020年2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振动工程研究所、结构强度研究所、微纳器件系统研究所、志能材料与结构研究所、精密驱动与控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3个、“111”引智基地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2个、科技部级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苏省工程研究中心1个、工业和信息化部协同创新中心2个、江苏高校协同创新中心1个。

研究成果

2001年以来至2019年4月,学院科研经费达18.97亿元;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20项(其中重点项目12项),资助金额达1.63亿元;以第一承担单位身份,承担了多项973计划、863计划、国防基础重点项目等一批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授权发明专利655项;在中国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八千余篇;在Springer-Verlag、Prentice Hall、科学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等中国国内外出版社出版学术著作百余部。

截至2019年4月,学院自主研制了7种型号飞行器,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几十个重点型号工程,参与国家几十个重点型号工程的关键技术攻关;研制成功中国第一架大型无人驾驶飞机、第一架自行设计的直升机、第一架鸭式布局全复合材料轻型飞机、第一架微型飞行器、第一台实际运行的超声电机等。

1978年至2018年,学院获得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8项、三等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4项、四等奖3项,部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3项,二等奖162项,三等奖171项,四等奖29项。

学术交流

2003年以来至2019年4月,学院在相关领域组织了60余次国际和双边学术会议;与国际30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定期邀请中国国内外大学、研究机构的院士、专家学者、总设计师等来校作学术报告百多场;国际教授、专家来校讲学和合作交流百余多人次;先后派出中国国外攻读学位、进修访问、学术交流、合作研究、讲学人员1000多人次。

文化传统

学院标识

院徽中间为航天的标识,外环为学院的中英文名称。

精神文化

学院愿景:建设世界一流的航空学院

院训:砺志奋进 追梦蓝天

院风:弘毅恪勤 求是创新

教风:严谨治学 立德树人

学风:笃学敦行 修身致远

现任领导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