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1-12-31 07:30
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成立于2007年,负责中外合作办学的教学与管理工作。
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成立于2007年,是学校对外合作交流的窗口之一。学院依托学校的办学优势,积极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工学、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本科生,同时招收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交换生来校学习。
学院的办学层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学院主要开办南邮——纽约理工合作办学项目以及留学生、交换生项目。
南京邮电大学和美国纽约理工学院合作举办的项目包括通信工程、数字媒体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财务管理四个本科专业。通信工程和数字媒体技术两个项目获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成为首批江苏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高水平示范性建设工程培育点。在校学生总数1000余人,在校外教25人左右。项目均采用“3+1”跨国分段教育联合培养模式,主干课程由美方教授承担,教材选用英文原版教材,教师由美方聘任授课,课堂教学采用英文/双语授课,学分两校互认。学生入学后经纽约理工学院审查后可在美方办理注册手续,第四年赴纽约理工学院学习,达到中美双方毕业要求和学位授予标准可获得双方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
项目的办学思路是,专业设置与国际需求同步,课程开设兼顾合作双方的特色与优势,学院建设、运行模式国际化。以培养国际型人才为目标,创立南邮人才培养品牌,打造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外语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项目引进国外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教学模式,采用互动式、启发式、研讨式小班化教学,注重培养学生信息搜集及整合能力、创新性思维能力以及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
项目引进国外优质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内容,同时具备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与国际接轨的教学资源。引进外方课程占全部课程门数的50%左右,其中由外籍教师全英文授课的专业课程占所有专业课程的70%左右;专业核心课程均使用英文原版经典教材;中方协同外方师资招聘,引进的外籍教师绝大多数具有博士学位,很多毕业于世界著名高校。
办学以来,近三届毕业生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均达100%,六级通过率均在70%以上,远超过江苏高校平均水平。1800余名毕业生中,有900余名同学进入各类高等学府深造,其中300余名同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卡内基梅隆等世界排名前50的世界著名高等学府深造;数十名同学进入谷歌美国总部、微软总部、Facebook总部、IBM、美国中文电视台、华为等世界著名企业就职;学生累计获得国际级、国家级、省级以上奖励300余项,校级竞赛奖项500多人次,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学校积极搭建国际化的实践平台,举办国际论坛和会议,学生累计参与国际会议300余人次。六届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均超过99%,就业单位包括中国电信、移动、联通、邮政、国电南瑞、华为、中国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山东航空公司飞行员、华东空管局等。
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新浪网、腾讯网、人民城市网、《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扬子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对我校合作办学项目的各类活动进行了报道。该项目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成为优质品牌,赢得了较高声誉。
学院师资队伍中有中美双方教师,美方教师多达30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3名,讲师4名。
学院的培养目标是通过合作项目,把学生培养成熟悉中西方文化,有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并发挥才能,能够放眼全球并在全球市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具有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有很强的英文交流能力,并能胜任高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层次国际型人才。
学院的办学层次,以本科生教育为主,逐步发展研究生教育,积极拓展留学生教育。学院开办“南邮-纽约理工学院”本科层次合作办学项目、以及与纽约科技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皇后玛丽学院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项目。
学院的办学思路是,专业设置与国际需求同步,课程开设兼顾合作双方的特色与优势,学院建设、运行模式国际化。以培养国际型人才为目标,创立南邮人才培养品牌,打造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
南京邮电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将秉承培养国际人才的教育理念,以海外教育学院为平台与国外大学开展良好的合作办学关系,为积极推动南京邮电大学的国际化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2011届首届毕业生287人,毕业生升学率达到51.6%,2012届毕业生309人, 毕业生升学率达49.02%,2013届毕业生人285, 毕业生升学率达44.9%,均居全校前列。三届学生共收到国外高校发出的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300余人,其中150多人收到世界排名前50位的高校。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世界排名第11位)8份、美国康奈尔大学(世界排名第14位)8份、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世界排名第10位)1份、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世界排名第17位)1份等等。录取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等亚洲知名高校学生近100人。
2011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92%、最终就业率99.27%,2012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9.96%、最终就业率99.35%,2013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0%、,均居全校前茅。其中“江苏电信直通车”录取19人,占全校被录取数的30%;深圳移动、江苏移动、江苏邮政、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环保部南京环境所、南京交通管理局、山东航空公司飞行员、华东空管局等企事业单位均从学院招收毕业生。
110名同学以优异成绩申请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高等学府继续攻读研究生,其中包括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康奈尔大学、杜克大学、卡耐基梅隆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等国际名校;有25位同学考取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研究生。100余人成功签约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银行、中兴、华为等企事业单位,8名同学考取国家公务员。
四个专业依托我校和纽约理工学院的四个强势专业而生,中美两校提供了优质的师资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先后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际研讨会等6次,已有超过270名外籍学者、国外官员参观、访问我校海外教育学院。其中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David Novack、Martha Foster(5次艾美奖获得者)还受聘为名誉教授,并为相关专业学生授课。美方教师还定期与南邮相关专业老师展开研讨,就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交流,对我校相关学院的培养机制、教学理念、育人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于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校学生英语语言成绩在本校遥遥领先,四、六级通过率一直居学校榜首,赴美方学习的学生专业课程在美国纽约理工学院也深受赞誉。学生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通过率分别为99.1%(2007级) 、99.3%(2008级)、99.14%(2009级),六级通过率为75.4%(2007级)和67.1%(2008级)、66.3%(2009级),远远超过江苏高校平均水平。
学生获得国家级各类竞赛奖67人次,省级竞赛奖46人次,校级竞赛奖项347人次;有45人次获得英语中、高级口译、思科CCIE高级网络专家认证等高水平的专业资格认证证书。
尤其在学生科技创新方面的成绩斐然: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一等奖;省物理及实验科技作品创新大赛特等奖和一等奖;科研成果《基于B/S模式的智能监测小车远程控制系统》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论文《有限域的乘法器设计》被EI收录,《基于BP神经网络的LTCC垂直通孔研究》被研究生通信年会收录。数字媒体专业学生在上海世博会“同一时刻”视频征集大赛上获全国一等奖,学生创作的微电影在省级比赛上多次获奖。
江苏教育电视台“建国60周年江苏教育成果”展播中,将我校作为江苏省中外合作办学的两所典范高校专题报道;我校合作办学的美方院长James Nolt于2010年被授予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美方副院长Keh Kwek于2012年被授予江苏省“五一”劳动荣誉奖章、学院辅导员团队于2012年获得江苏省“工人文明先锋号”。
近六年来,江苏教育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新华网、人民城市网、《新华日报》、《江苏教育报》、《扬子晚报》、《南京日报》等40余家新闻媒体对我校海外教育学院的各类活动进行了报道。我校海外教育学院的录取分数逐年上升,已经在学生、家长和社会上建立了优质的品牌,赢得了很好的声誉。
伴随经济全球化,导致教育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不可逆转的重要趋势。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工业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尤其在信息行业本身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给我校国际合作办学带来了新的重要机遇。国际合作办学是我校实现教育国际化的必由之路,是加快提升学校的国际化水平的基本选择,是深化教育改革,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证。
我们将更加积极汲取国际教育的先进理念,充分利用国外教育资源,发挥办学资源优势,提升教育教学水平;把对外合作交流与人才培养、学科专业建设、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紧密结合起来;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能力建设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不断建立长期、稳定、有实质性合作项目的校际合作关系;提高质量、打造品牌,形成国际合作办学的新格局。
通信工程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数字媒体技术
财务管理
四个专业依托我校和纽约理工学院的四个强势专业而生,中美两校提供了优质的师资和广阔的发展平台,先后举办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大型国际研讨会等6次,已有超过270名外籍学者、国外官员参观、访问我校海外教育学院。其中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David Novack、Martha Foster(5次艾美奖获得者)还受聘为名誉教授,并为相关专业学生授课。美方教师还定期与南邮相关专业老师展开研讨,就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培养方法等方面进行交流,对我校相关学院的培养机制、教学理念、育人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改进与提高都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对于促进我校的学科建设和师资建设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