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1-05 14:48
常州南大街,北起延陵西路,南至弋桥,全长505米,明清时称“大街”,是常州最早的商业街。
西瀛里、青果巷、双桂坊与之相连,大街东西两侧店铺林立,20世纪20年代后称“南大街”。
唐代,常州商贸市场已初具雏形,城区已有市肆店铺。宋代,商业日趋繁盛,后河两岸(今小营前、文化宫一带)布满商店或作坊,是当时的闹市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常州已成为全国33个较大的商业、手工业发达商埠之一。明末清初,常州土布业日益兴盛,不仅是产布区域,而且也是集散吐纳的营运之地。民国初年,常州近代工业兴起,又促进了商贸的繁荣,产生了粮食、木行、绸缎呢绒、百货五洋、化工油漆、中药、西药、北货、南货、酒酱、茶食、酒菜饭馆、旅馆客栈、理发等40多个行业、300多家商铺。鸦片战争后海运开禁,洋货涌入常州,“京广货业”遂改称为“京广洋货业”,“京货”指来自京师大城市,“广货”则指边粤民间转贸的国外货物。至清末民初,商品进货渠道才逐步由京广转向上海。民国中期,已大部分由上海货替代。当时零售商铺主要集中在南大街、县巷一带,尤其是大中型百货商店,从南大街到西瀛里口,几乎是麟次栉比,都是店面商家。
民国时期,南大街为3~4米的条石路,1937年拓宽为9米。同年11月,日本侵略军轰炸常州,南大街的房屋被毁。日伪军出于军运需要,将路面拓宽到14米,并修建了60厘米见方的砖沟下水道。1947年又改铺弹石路。1952年人行道浇注混凝土路面。1959年8月,首次在街面上挖除弹石片,改铺4~5厘米厚灌入式沥青路面,使道路结构由普通型变为次级型道路。1989年又作了维修,加铺6厘米黑色沥青面层。
南大街孕育了许多资深的“老字号”店铺。其中最负盛名的,要数浙江人童浩山于明天启二年(1622)创办的童宁远药店。该店以经营中药和自制的中成药为主。清末,童氏顺应潮流,研制“林文忠公(林则徐)丸膏”即戒鸦片烟的药丸,因疗效显著而风靡城乡,由是获利颇丰,与老丰裕、东丰裕、存仁社齐名而成为常州四大名药店。抗战中药店被毁。1939年重建,门面由2间扩为3间。1946年,兄弟分家,分称南北药号。
童宁远店堂匾额,为明代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孙慎行所写。檐下挂晴雨牌“精制饮片”、“丸散膏药”、“童宁远药号”等店幌。店堂内有高大的和合清漆柜台,南为饮片柜,北是丸散柜,柜台末端竖白底金字青龙牌两块,上书“金匮正宗”、“清古精修”。柜台各放侧角漆牌一块,上记该店历史及“刘海”商标图案,靠墙排立百眼橱、丸散橱。呈现出古色古香、道地药材的氛围。惜在十年动乱中,这些都被付之一炬。与童宁远充满民族传统特色的中药店不同,体现出鸦片战争开埠后的“海派”格式的西药店,是创办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的中英药房。店主葛氏从上海各大药房或药厂批发购进西药、丸散、药水,转卖给各小药店或游医药贩。店堂设玻璃柜台,贴西洋画广告,推介各种药品,有时还请医师坐堂应诊,从而日渐赢得了顾客。
旧时从事理发的,一般是流动性上门服务,分挑担的与夹包的两种。常州最早有店面的理发店,是一位姓朱的理发师,于1920年在南大街孙府弄口开设的明星理发店。3年之后,被人收购盘下,抗战中被毁。1938年由周光明独资在原址重建。1945年扩建为三层楼房,吸引了有身份、地位的人前往理发,成为常州城内较有影响的理发店之一。
常州最早最大的洗染店,是1938年由周裕生、胡耀初创办在南大街的菲律宾洗染店。该店资金雄厚,布置讲究,技术力量强,店有两层,一楼为门面,二楼客堂,大门用玻璃转门,临街是玻璃橱窗,堂口内有3个大玻璃橱,一架落地着衣镜。海派十足,在南大街整条街上,算得上最为引人注目的一家店面。后来周裕生将其他股东的股权买下,独资经营。该店先后改名为“凡尔登”、“正章”、“人民”洗染店。1961年与惠康洗染店合并,恢复正章洗染店之名。
直到1949年,南大街上还有德和衣庄、仁和绸布店、义大绸布店、南洋百货店、张煜记百货店、日新百货店,以及各色皮鞋、鞋帽、日用杂品、镜箱、脂粉店,还有时代食品店、凯旋电影院、大观园书场等,真所谓店连店、铺连铺,一派繁华热闹的景象。
从2001年起,百年老街进行大规模改造。2005年1月,投资超过10亿元打造的南大街商业步行街竣工开街。这个项目被包揽在公园路、南大街、青果巷、延陵西路4条道路之内,东西宽120米,南北长600米。整个地块由一条“S”型步行街将3个地块串联起来。商业街集休闲、购物、餐饮、旅游、办公、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为消费者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其中一二层为精品店铺,三层为风情美食街,地下一层为2万平方米的大型超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