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1-09 02:26
木根源是客家先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在民间广泛流传,反映客家人社会生活和思想情趣的口头。诗歌创作也是客家方言地区亦耕亦读、平日诵唱,并在每年元宵期间扎起龙头风尾彩船合族(或合村)聚于祠堂集体涌读,结合祭神、祭祖、气势万分壮观。
木根源以其耕读传统,它产生于自给自足的经济条件下,“耕”是“读”的基础,“读”的目的一是满足子弟识字的需要,二是以儒家的“仁爱”哲学为核心的“亦耕亦读”的文化模式,追求“传家之本”,“经世致用”,化民成俗,厚道有加。
《木根源》是客家方言地区昼耕夜读,晴耕雨读、平日诵唱,并在每年元宵期间参与闹赛。曾广泛流传于域内的村村寨寨,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弥足珍贵的民间文学、体现了村落社区共同体的行为规范,表达了客家人的精神和志向,凝结了客家人千年的品质、价值、坚持和精神追求,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可谓:“可溯之源长、可循之史短”。
据清同治十一年《南康县志》载:“元旦至望日,谓元宵,悬所画神舟,日间祀以牲醴,曰‘叩神’,夜间群执歌本曼声唱之,曰‘唱船’,持桡旗走曰‘划船’,每次加吉祥语,曰‘赞唱’,金鼓爆竹之声,不绝于耳,既及饮而罢。
活跃在客属地南康的《木根源》手抄版本很多,大都被广大民众所接纳,这些抄本,演绎的民间文学来源甚为广泛,多数由一篇篇民间流传的诗歌,经过再创作凝结而成,知识丰赡,要言不繁。主要篇章有:二十四孝、伦理孝道、木根源、参拜、保当、赛闹、庆贺、叹古人、慕遗微、端本行、前证、俗谈、叙由、情景、逐节吟、浪淘沙、赛宝、十劝君、刘文化、张公艺、祝英台、张大公、劝世等数十个篇章,其基本内容:
1、有表现中华民族美德,反映儒家伦理思想核心,维系家庭关系,道德准则,充满人文性和道德性教育的《二十四孝》、《伦理孝道》。
2、有表现客家聚族而居、勤劳节俭、反映以和治家、和睦相处的治家理想,以及以行善积德的《张公艺》。
3、有劝人从善,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循循善诱、化民成俗,表现社会教化的《劝世文》、《伦理孝道》、《十劝君》。
4、有表现中国社会邻里关系之美德《张大公》。
5、有表现客家人生产、生活、思想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映出节庆欢乐的《闹赛》、《叙由》、《俗谈》、《庆贺》、《情景》、《前征·丰稔》。
6、有摒弃背信弃义,为富不仁,恶毒奸诈,好逸恶劳等丑恶现象的《俗谈·十戒》、《逐节吟、戒赌》、《逐节吟·戒淫》。
7、有表现客家风情,岁时节令,民族信仰,反映客家乡情、民风民俗的《伦理孝道·岁月》、《庆贺·岁月》、《慕遗微》。
8、有反映世人对屈原的纪念表现对爱国忠君精神的崇敬,教育后人学习屈原精神——忠贞不屈的民族精神《木根源·导引》、《慕遗微》、《前证》。
9、有反映客家人历经千年漂泊对故土的眷恋,对君主的怀念,表现乡士情节的“洛阳桥上花似锦,洛阳桥下好划船”两句贯穿于每一首诗的结尾。
南康木根源将传统文化表现得最纯碎、最典型、最鲜明、最健康。其所体现的爱国、爱乡、耕读传家、勤劳俭朴、开拓创新的人文精神与价值理念,千百年来薪火相传,世代相袭,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百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
南康木根源借助每年元宵的民俗活动,以龙舟为道具,以纪念屈原为主题、以团结睦邻为纽带,以宗族教化为目的,南康木根源不仅是“增广贤文”、“四书”、“五经”之中,精典之外的民间读物,通俗而且是是客家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昼耕夜读的真实反映,也是客家历史、民俗伦理、气候、教育、文学等为一体的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