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猎龙

更新时间:2024-03-08 18:59

南方猎龙是一种中等体型的兽脚类恐龙,体长约为6米,属于大盗龙类。它的化石发现于澳大利亚,年代为晚白垩世的塞诺曼期。这一类群的系统发育位置存在一定争议。比较主流的观点认为大盗龙类属于异特龙超科的新猎龙类,但也有观点认为它们属于暴龙类。和其它大盗龙类一样,南方猎龙拥有较为发达的前肢和巨大的拇指爪。

命名由来

南方猎龙的属名意为南方的猎人,象征着它发现于澳大利亚,而种名温顿则是指它发现的地层。

基本信息和形态学

南方猎龙的正型标本AODF 604保存了左齿骨,牙齿,部分前肢和后肢骨骼,不完整的右肠骨,肋骨,腹膜肋。

南方猎龙的齿骨较为纤细,且背侧边缘于腹侧边缘近乎平行。齿骨联合处较为圆钝。下颌具有18颗牙齿,第一个齿槽略呈矩形。齿槽2-6和12-15为圆形。齿槽7-11和16-18在内外侧方向上压缩。整个齿骨上齿间板愈合。牙齿均强烈的向后弯曲,且近中脊和远中脊上都具有发育良好的锯齿。初级滋养孔延平行于齿骨背侧缘的方向排列,没有向腹侧倾斜的趋势。麦氏软骨沟位于尺骨的舌侧面,长且直,未封闭,背腹向压扁。麦氏软骨沟一直延伸到第十四的齿槽下面才终止。背椎肋骨具有气腔化构造。腹膜肋的末端尖细且没有愈合。尺骨与桡骨几乎一样粗细。尺骨骨干略微弯曲。尺骨的后边缘平直,鹰嘴突较发育。尺骨近端的肱骨关节面被一个中脊分割为两个凹面。尺骨远端内外侧向扩展,略微宽于尺骨骨干,关节面的远端视略呈三角形。桡骨骨干很直,且截面略呈圆形。两端关节面相对于骨干都有所内外侧向扩展。近端关节面较平且远端关节面较浑圆。第一掌骨在所有掌骨种最短,第二掌骨长度是第一掌骨的两倍且截面略呈矩形。三个爪尖均保存,其中第一指爪最大,且内外向压缩并强烈的后弯。爪的屈肌附着点非常发达。

股骨保存的完整,从侧面看略微向前弓。股骨头指向近内侧向,且腹缘具有一钩状突。小转子向上发育至与大转子接近的高度,与大转子之间由一条很深的沟区分开。小转子的远端具有一脊状的副转子,较为发达。第四转子发达,且指向后方。远端的外展沟比较深。胫骨脊发达,略微向外侧卷。胫骨的前外侧突具有一个外腹侧突。腓骨近端的关节面向前倾斜。距骨的升突非常高。腓骨脊发育,且向外侧倾斜。跖骨细长纤细,且未在近端愈合。

体型估计

南方猎龙体长约6米,体重共约1吨,与巨兽云集的异特龙类相比,算是轻量级的选手。整体而言,大盗龙类比异特龙类具有更为发达的前肢和更致命的巨爪。因此南方猎龙可能是一种轻盈的捕食者,在捕猎时爪牙并用。

前肢功能形态学

2015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南方猎龙的手部具有很大的活动范围,其手部的灵活程度甚至接近的手盗龙形类的一些物种。其小臂的活动范围达到78度。出乎意料的是,南方猎龙在伸展手臂的时候,它的桡骨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尺骨活动。这些特征都使得它的手臂格外的灵活。除此之外,南方猎龙的手指指节骨具有很强的背展和屈曲能力,其活动范围大于大多数兽脚类恐龙。因此南方猎龙在捕猎时很有可能会借助前肢的力量抓紧并拉近猎物。

古生态学

发现南方猎龙的区域还发现过属于蜥脚类的迪亚曼蒂纳龙与温顿巨龙,未定种的甲龙类,还有一些硬骨鱼,龟类和鳄类的物种。南方猎龙很有可能以蜥脚类恐龙为食。

系统发育位置

目前认为南方猎龙属于大盗龙类。这一类群除了南方猎龙以外还包括福井盗龙,大盗龙,齿河盗龙,气腔龙。大盗龙类的系统发育位置存在一定的争议,2010年被命名时认为大盗龙属于异特龙类中的新猎龙类,而之后的一些研究认为这一类群可能属于暴龙类或者比较基干的虚骨龙类。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