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3-08-31 03:38
《南柯子·山冥云阴重》是南宋词人王炎所作的一首词。 这是一首咏叹农民生活的词。上片先写山昏云密,寒雨将至。在总写环境天气之后,收拢笔调,推向近景,于是数枝缀着水珠的红花楚楚堪怜地映入眼帘。下片将笔触伸向田垄阡陌。在春耕季节,“朝朝”、“处处”都可看到农民们正冒雨耕作,因为有了充足的雨水,才是获取丰收的保证。这似乎正是作者劝人“莫为惜花惆怅”的理由。全词语言平实,形象生动,感情真切,值得珍视。
南柯子①
山冥云阴重②,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④。人间辛苦是三农⑤。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①南柯子: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又名《春宵曲》《十爱词》《南歌子》《水晶帘》《风蝶令》《宴齐山》《梧南柯》《望秦川》《碧窗梦》等,后用为词牌。双调五十二字,前后片相同。两片末句均九字,句法上二下七,与《相见欢》末句相同。
②山冥:山色昏暗。
③幽艳:在暗处的花。啼红:花朵上逐渐聚成水珠,像噙着眼泪。
④沟塍(chéng):农田的水沟和田埂。塍:田间的土埂子。
⑤三农:指一年中的三次农忙,即春耕、夏耘、秋收。
山色昏暗,阴云重重,天气寒冷,雨意浓浓。几枝幽静红艳的花朵上沾着晶莹的水珠,犹如少女眼中含着泪珠。不要为了惜花而惆怅地对着东风。
农人们披着蓑衣戴着斗笠天天清早就出门,田里的沟渠和田埂八达四通。人世间最辛苦的是春耕、春种、秋收,要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收成。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不详。王炎生于南宋前期,这个时代词的写作主要用途已经不是拿去歌唱了,还是字字写男女闺房语软意弱的词作,这是他无法容忍的。但他又不认为同期的辛弃疾豪言壮语之可贵,却提倡曲近人情、婉转妩媚之作,可能是出于保持词的本性的目的。王炎是实现他词学主张的词人,其词诵读起来婉转动听,又并非写男女之情的语软意弱。这首《南柯子》,则是描写农民生产劳动的词作,很好地表现了他的词风。这首词大概也是王炎晚年退居家乡时所作。
上片,描写农村秀丽的风光。前三句:“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彤云密布,山色阴暗,天下着潆漾的细雨。花朵上,水气聚成了晶莹的水珠,像是少女眼睛里含着泪珠,夺眶欲出,令人十分爱怜。描绘出了令人欣喜的雨前征象;山色昏暗,浓云密布,气温骤降,使吹面不寒的杨柳风也带有了寒意。这里的布景设色,全为降雨作铺垫。春日是百花盛开的季节,在“云阴重”、“雨意浓”的特殊自然环境下,那艳丽夺目的花儿也呈斑出色沉光暗的特异风采。“数枝幽艳湿啼红”,词人摄取了这样一个特写镜头,十分形象地描绘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田园风景图。写花极具特色,突出了气候特征对花之色彩的影响,显得非常妥贴、形象。而且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勾勒出浓重的水气中花之情态。雾气凝聚的水珠,在花瓣间滚动,闪烁着微弱的光亮,与那含颦娇啼、珠泪莹莹,顾盼生辉的香闺少女相似。赋予静态的花以生命的活力,很自然地引出下句“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但是,词人并没有完全被这迷人的田园风光所陶醉。他把笔锋一转,奉劝人们“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不要因为风风雨雨摧残着美丽的花朵,而愁怅满怀,作无病呻吟。绘景生动形象,抒情真切幽邃。短短二十六个字,三平韵,却跌宕起伏,清新自然,从而为下片作了很好的铺垫。
下片,用同一格式,重填一片,描绘出农民在田间生产劳动的情景。过片“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戴着蓑笠的农民。天天清晨早出。他们的足迹踏遍了田间泥泞的沟渠和田埂。然而,“人间辛苦是三农”。春耕、春种、秋收,是农民们一年中最辛苦的三个季节。结句点题:“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农民们终年辛劳,犁透了田,灌足了水,盼望有一个丰收的年成。他们是没有闲情逸致去赏花、怜花、惜花的。写出了降雨前农民的普遍心理,与临风惆怅的士大夫恰形成鲜明对照。这一现象说明,哪怕是对自然气候的正常变化,生活在不同阶层的人们所产生的心理情感也会各不相同。前后片上下呼应,表现了作者与劳动人民息息相通的思想感情。整首词,语言通俗,明白如话,表达了清淡馨新的意境,质朴健康的情感。
起首两句对仗,“冥”、“重”、“寒”、“浓”,写出了春雨季节的郊野景象。“数枝”句添以特写,生动地描绘出雨中花朵珠泪盈盈的风姿。然而作者意不在赏花,“莫为”二字一跌,为下片的主旨拓出地步。过片一组对仗,笔触直接伸向农田。尽管风雨不止,农民们仍然蓑衣笠帽,下田耕作,将田埂沟渠整理得井井有条。这一景象使作者感慨万分,“人间”两句即是将心比心的肺腑之言。“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水足”与上片的雨季描写遥相呼应,而全句的思想境界,却高出“惜花惆怅对东风”的无病呻吟何止万万。全篇意境清新自然,感情质朴健康。作为一名封建文人,能摆脱春景词风花雪月的俗套,正面表现农村生产与农民生活,是颇为难能可贵的。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所所长刘尊明:作者曾几任地方官,对农民的生活与情感比较熟悉和了解,时而形诸篇咏。这首词即描写农村风物和春耕景象。开篇即抓住山乡自然特征,描绘出一幅云阴雨浓、野花啼红的山村春雨图。继而又写出自然景物在不同人物身上所产生的不同反应,对不关心民生疾苦,只知惜花惆怅的文人墨客致以微词,而以赞羡的笔调描绘出一幅山乡农夫不辞劳苦、冒雨春耕的生动场景,同时也以深切关怀之情反映了农民的希求与愿望。全词写景如画,并善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来抒情寄意。在唐宋词中,描写农村生活题材的作品并不多,此篇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堪称佳制。(《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辑刘文忠《宋词精品选释》:此词描写了农家的劳动生活,反映了他们不避风雨终年劳作的辛苦,以及对丰年的期望。词人一扫惜花伤春情怀,而把视线转向苍生,在宋词中实不可多得。风格与感情都是质朴的。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高建中:此词不取艳辞,不贵用事,下字用语亦颇经意,如“幽艳湿啼红”写花在雨意浓阴中的颜色神态就相当生动。不过,总的说来,全篇语多直寻,含蕴稍欠。(《宋词鉴赏辞典》)
王炎(1138-1218年)字晦叔,号双溪,婺源(今属江西)人。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调崇阳主簿。张栻帅江陵,邀入幕府。后授潭州教授,改知临湘县,受学于南轩先生。庆元四年(1198年)为实录检讨官,寻转著作佐郎,以荐知湖州。官至军器监,中奉大夫,赐金紫,封婺源县男。与朱熹颇有交谊。所居在武水之阳,双溪合流,因以为号。嘉定十一年(1218年)卒。王炎博闻强志,著述甚丰,其诗文议论醇正,引据精审,颇富文采。所著《读易笔记》、《尚书小传》等,总题曰《双溪类稿》,今已亡佚。明代程敏政辑《新安文献志》多有采录。亦工词,反对写词“字字言闺阃”,认为这样便“语懦而意卑”;亦不提倡一味叫嚣的“豪壮语”(《双溪诗余自叙》)。其作品多写农事生活,少吟风弄月之作,这在宋代是非常难得的。著有《双溪集》。词集名《双溪诗余》,存词凡五十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