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汇区

更新时间:2024-03-09 03:33

南汇区,中国上海市已撤销的市辖区,于2009年8月9日零时正式划归浦东新区。

历史沿革

南汇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是上海市郊成陆较晚的地区。

据《旧唐书》记载,713年(唐开元元年)在周浦、下沙一线重筑古捍海塘,故南汇西部地区当成陆于唐以前。随着时间的推移,陆地逐渐向东南延伸,沧海变桑田,宋、元时期,惠南一带成陆。

明洪武初罝金山卫,领千户所六,南汇为其一也。嘉靖年间拟以新场为中心分建新县,因八团乔镗坚决反对而作罢。

1726年(清雍正四年)从上海县划出长人乡与下沙盐场建县,因县治设在原守御所南汇嘴,故名“南汇”,属江苏省。

1949年5月16日,被中国解放军占领后划归苏南松江公署管辖。

1958年11月,国务院决定将南汇划归上海市管辖。

2001年撤县设区。

200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南汇区,将其行政区域整体并入浦东新区。8月8日,浦东新区四届人大一次会议闭幕,选举产生浦东新区新一届人大和领导班子。至此,原浦东新区和原南汇区的“两区合并”工作在法律意义上已经完成,自8月9日零时起,原南汇区在行政层面上已经不再存在。

人口

早在唐朝初年,南汇区境内已有人类的活动。北宋末年,北方大批移民随皇室迁来定居,人口剧增。然而有确切人口记载则始于建县以后。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全区为448338人,1862年(同治元年)全区人口为48万余人,至1948年,全区人口为52万,人口增长缓慢,150余年仅增7万余人。

解放以后,人口高速增长,1949年调整区域后统计的人口数为372189人,50~60年代连续出现两个生育高峰。70年代以后,由于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才得到控制,至1985年全区总人口672606人。2003年底户籍人口699119人。

至2000年底(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区共有常住人口78万,户籍人口约69万,其中农业人口49.5万,非农业人口19.2万。合并时全区共有14个建制镇1个街道,10个开发区。

行政区划

2003年,又将19个镇调整为14个镇,南汇区辖惠南、康桥、周浦、航头、新场、宣桥、六灶、祝桥、大团、老港、书院、万祥镇、泥城、芦潮港14个镇,52个居民委员会,195个村民委员会,3697个村民小组。

2006年11月,南汇区第一个街道——申港街道在临港新城成立。申港街道面积22平方公里,位于滴水湖西侧。

地理环境

南汇区境内地势平坦,西部略低,中部略高,东部又略低。全境无山,均为冲积平原。自西北而东南,土质分别有潮泥土、黄泥土、半黄泥土、沙土、黄泥夹沙土和滨海盐土,其中以黄泥土为主要土壤型。

南汇区由西向东呈犁形,东南部突出于东海中,海岸线长达45公里,滩涂资源丰富,是本地区之优势。

南汇区地处北纬30°53′-31°09′,东经121°35′-121°51′,在北亚热带南缘,属东亚季风盛行地区,受冷暖空气交替影响,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根据本县气象站1959年到1981年的气象资料,南汇区全年最冷时期为1月份,平均气温为3.2℃,最热时期是7月中旬到8月中旬,平均气温为27.4℃。全年平均气温为15.5℃,年平均无霜期为224天,年平均降雨量为1061.9毫米。气候温润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但夏旱,夏秋间台风及初春、秋末的低温霜冻,则对作物生长发育有所危害。

经济

农业

南汇县的农田,始于南宋时期由南迁移民在东南沿海滩涂开垦而成。至1172年(南宋乾道八年)里护塘筑成时,塘西地区已经成为农田。1726年(清雍正四年)南汇建县时,南汇县已有耕地70.9万亩。当时以种植杂粮、棉花为主,水稻种植较少,有“宜棉不宜稻”之说。清末,随着河流的疏浚,土壤的改良,西部地区已普遍种植水稻,东部地区仍以杂粮为主。解放前因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农业设施粗陋,灾害频繁,生产水平极低。1949年粮食常年亩产为232公斤、皮棉亩产12公斤、油菜籽亩产41公斤。农民农业收入甚微,不少农户靠兼营他业维持生活。

20世纪60年代中期,南汇县大力推广粮食一年三熟制。1953年,南汇县的粮食常年亩产431公斤,皮棉、油菜籽亩产25公斤和65公斤。1964年粮食常年亩产609公斤、皮棉、油菜籽亩产63公斤、124公斤,在上海市市郊十县中第一个实现“粮超千、棉超百、油菜籽超双百(市斤)”的目标。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把集体经营的优越性和个体经营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到1985年,南汇县耕地面积为50.72万亩,粮食常年亩产达到890.5公斤,皮棉亩产为65.5公斤,油菜籽亩产为292.5公斤。

20世纪南汇农业已形成西甜瓜、果树、蔬菜、花卉、粳稻五个产业群。南汇的西甜瓜种植面积之多,品种质量之优在上海以至全国夺冠。2003年末全区种植西甜瓜1万余公顷,比1984年增长10多倍。南汇全区已建立10个大型蔬菜园艺场,全年上市各类优质蔬菜65万吨。南汇有5万余亩果树林。南汇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全国瓜果之乡。南汇每年上市水果仅水蜜桃有7万多吨。南汇花卉种植迅猛发展。现有花卉基地10多个。中荷玫瑰园、康南园艺场、下沙锦美月季园等产业园生产的上千个品种的花卉,常年供应国内外。

南汇现代农业园区是2000年8月经市府批准建立的农业开发区,占地面积16.98平方公里。多年来园区吸引了众多项目注册落户。逐步形成设施农业高科技产品培育生产基地、农业观光、农产品出口加工区、特种养殖等6个功能板块及1个万亩果树林带。

工业

南汇县纺织、竹蔑、木作、铸锻、榨油、烧砖等手工业,历史比较悠久,相当发达。据《光绪南汇县志》记载,本县人民在“黄昏后,男则踏车或编蒲包,女则纺纱织布,率至三鼓始睡,织成布匹售于市”。清康熙年间,刺绣和花边业传入,从业者日众。183O年(清道光十年)沈野囡、沈野山在大团开设专制农用木船的沈洪兴船厂和专营纺纱脚车的沈定茂脚车店,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安徽当涂邰姓人在周浦开设的邰正兴大炉铁铺,民国初年邓海林在惠南镇开设的永兴竹器号都是南汇县比较有名的手工作坊。至于现代工业的出现,则始于清末民初。1901年胡明甫在周浦开设的南昌碾米厂是本县最早的现代工厂。1911年创办的周浦协盛布厂,为本地区现代纺织业之始。1922年周浦齐协泰轧花厂采用柴油内燃机动力,1929年建立的沈庄恒大花厂,使棉花加工实现机械化。1947年建立的黄路申久花厂,率先使用现代气流式锯齿轧花机。1933年创建的大中砖瓦厂,为本地区第一座轮窑。

解放前,南汇县的私营工业企业均为民族资本,因受旧的社会制度的制约,经营维艰,发展缓慢。至1949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仅1201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折算,下同),占南汇县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5.6%。

解放初,南汇县对私营工业企业贯彻“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鼓励和扶植私营企业和手工业户恢复生产。同时,积极发展国营工业和合作社工业。1950年5月,由松江专署粮食局创办的周浦碾米厂建立,1950年10月,南汇县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黄路织袜生产合作社成立。1952年南汇县工业总产值2560万元,比1949年增长113.15%。1955年底,开始对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至1956年基本完成。与此同时,一些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开始办工业。至1957年底,南汇县有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41户,公私合营厂190户、手工业社(组)53户、乡镇和农业生产合作社办工厂(场)80户,南汇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133万元,比1952年增长100.5%。

1958年“大跃进”,大办工业,大炼钢铁,南汇县动员了47661个劳动力,建造各式土高炉2145只,南汇县炼出所谓“土钢”4O万吨,“土铁”196万吨,造成严重浪费。1961年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县、社办工业纷纷下马,关、停、并、转了一大批企业,南汇县社办企业只保留为农服务的机械厂和部分土窑17户。1964年农村形势好转后,县、社工业又有发展。到1965年末,南汇县工业总户数为146户,工业总产值完成10779万元,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70年代初,在“围绕农业办工业,办了工业支农业”的思想指导下,社队工业兴起。至1976年,南汇县工业企业发展到594户,其中社办企业161户,队办企业335户,南汇县工业总产值达29401万元,其中社办工业产值7977万元,占工业总产值的27.13%。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贯彻改革、开放的方针,南汇县工业,尤其是乡镇工业依托市区大工业在产品、技术、管理以及上海口岸的优势,与大工业、外贸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实行联营,企业活力不断增强,多年来一直保持了迅速发展的势头,至1985年底,南汇县工业企业达到2831户,其中县办工业207户,乡办工业351户,村办工业566户,生产队工业496户,镇居委办工业26户,个体企业1008户,其它农村工业企业177户。南汇县工业总产值为160532万元,为1949年的133.67倍。其中乡镇工业产值118820万元,占工业总产值76%,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15.64%上升到86.4%。

21世纪以来南汇的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1年,南汇实现增加值13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75.7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48.4亿元,增长15%,全区人均增加值达到19791元,比上年增长14.1%。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财政收入已达18.8亿元,同比上年增长26%。全区城镇职工人均工资14573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村人均纯收入为6096元,比上年增长4.8%,年末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6亿元,比年初增加11.4%。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平方米。

水产渔业

水资源

第五承压含水层受基岩起伏控制,分布在青浦县城、南汇县城一线以北,是区内埋藏最深、水量最贫乏的含水层。其水质较好,多为矿化度在1克/升左右的淡水至微咸水,仅在南汇南部地区为咸水。第五承压含水层地下水开采量约占全市开采总量的15%。

水产

南汇县东、南两面楔入东海,海域辽阔,境内可供养殖的淡水面积有9万亩左右,渔业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在清代就有大批沿海居民以渔业为生。

1956年成立中国水产公司江苏省南汇县公司后,鱼货的收购、销售及渔需物资的供应,均由公司统一规划调度。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后,南汇县按地区先后建立了祝桥、东海。老港、泥城、新港、书院、彭镇、滨海等8个外洋捕捞大队和26个水产大队。

20世纪50年代后期起,外洋捕捞器械和捕捞技术不断改善,渔船的平均吨位由解放前的7.5吨提高到60吨以上,捕捞海域逐步从近海向远洋发展,并加强了渔港的建设,从而大幅度地提高了外洋捕捞的产量。据1985年统计,南汇县外洋捕捞大队拥有机动渔船181艘,5433吨位,13436匹马力。全年海水水产上市量7732.7吨,为1949年的25.7倍。

20世纪60年代以来,内河捕捞打破过去只捕不养的传统,实行捕养并重,并不断扩大水产养殖面积,改进捕捞设施和捕养技术,使内河捕捞产量持续增长。据1985年统计,南汇县内河水产养殖面积达77637亩,约占总水面积的87%;内河水产年上市量5OO7.3吨,其中养殖产量3062.3吨,占了一半以上。全年内河水产上市量为1949年的4.1倍。

旅游业

滴水湖

滴水湖位于南汇最东南暨上海最东南,距离上海市中心约76公里,是临港新城主城区的中心人工湖泊。滴水湖呈正圆形,直径2.6公里,总面积5.56平方公里,蓄水量1620万立方米,最深6.2米,湖中还有三个总面积为0.48平方公里的小岛,湖水源自大治河,水质为V类地表水。

南汇嘴观海公园

在南汇东南部滨海一侧,南汇芦潮附近,包括钦公塘以东、以南伸入东海的楔状滨海平原。因其大部分面积在南汇县境,故名。又称南汇角。清初以来,沿海沙滩不断外涨,海塘多次外移,今胜利塘外又已扩涨大片沙滩。经多次筑堤促淤,开发围垦,已大部辟为农田,现仍有万余亩海涂,是发展养殖业的好场所。

上海桃花节

南汇在华东地区种植桃树面积最多,达8万余亩。2005年,已举办第15届桃花节。当年上海桃花节以“走进‘海洋’南汇、共赏都市桃源”为主题,努力打造“桃、城、古、野”特色品牌。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前来踏青赏花参观桃花节的中外游客达70余万人次。

上海野生动物园

占地2300亩,投资3亿元的上海野生动物园,是中国首座国家级野生动物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共放养200余种1万多头动物。分布在步行区和车入区两大区域内。各类珍稀动物在这里得到保护、繁殖,人和动物在这里可以成为朋友,食肉动物区人们必须乘坐专用车辆观看,这是野生动物园的最大特色。

上海鲜花港

上海鲜花港位于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占地28公顷,是中荷农业部上海园艺培训中心、上海农工商(集团)总公司、上海农工商东海总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花卉培育基地,汲取以色列、日本、德国等多家花卉公司的技术并引进国际先进设备,常年为国际国内提供郁金香、洋水仙、风信子等多种名贵鲜花。2005年将300多种郁金香栽入主题公园,2006年上海桃花节向中外游客开放。

新场古镇

新场镇是江南典型的水乡古镇之一。四面环河,河上人家傍水而居。牌楼、石拱桥众多,有“十三牌楼九环龙”之称,许多宅第、厅堂等民居仍保存完好,寺庙教堂三教共处。全镇现有元、明、清期间的石桥21座、石驳岸1千多米,马鞍水桥17座;60%的民居为明清及民国建筑物。2005年,新场古镇的老街、民居、石桥、牌坊、寺庙、水系等正按市批准的总体规划进行全面修复。

滨海森林公园

占地面积360公顷,总投资3.2亿元的上海滨海森林公园现建成。森林面积252公顷,水湖面积90公顷。2005年,公园内所有桥梁、便道、涵洞等配套工程,土方造型工程,绿化工程已全面完成。同时,在公园内设计安装14台1500千瓦的风力电机组,以及为此建造的上海风地科普馆已在公园内正式开馆。

上海浦东射击俱乐部

上海浦东射击俱乐部是南汇滨海旅游度假区的重要景点之一,占地620余亩,设有国防园地、浦东民防教育基地,中小学生国防教育基地。内设真抢实弹射击馆、快艇、水上游乐、国防军训等20多个项目。2004年投资4000多万元,将500余亩湖面环抱的湖心岛改建成融休闲、娱乐、会务、客房为一体的综合活动场所。

交通

南汇县地处江南水乡,古代交通全赖水路。解放后,航运业得到迅速发展。1958年,国营交通运输公司和各人民公社相继成立运输大队,南汇县有各类木船780艘,计8537吨位,客轮10多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航运事业迅猛发展,至1985年,南汇县有驳船1052艘,载重1.88万吨,南汇县水路货运量为457.36万吨。

陆路运输业的形成较水运晚,汽车客货运始于20年代。1946年10月,兴筑惠南镇到塘桥公路,翌年完成,沪南公路全线通车。1978年南汇县有公路241.94公里,县城和市区有沪南、周南两线,和邻县有川南、奉南两线,县城和各乡镇均有公路相通,其中柏油、水泥路面占85%以上。南汇县有各类货车1521辆,拖拉机4533辆。

20世纪南汇区内高等级公路和水网纵横交错,每百平方公里道路密度达到118.8公里,河道总长2096公里,并与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公路网和水系相连接。从上海中心城区经南浦、杨浦、卢浦等大桥和延安东路、外环线、复兴东路、大连路等隧道,均可直达南汇,新建的申江南路,下盐公路均为宽阔的8车道道路。

2005年连接上海市区与临港新城的沪芦高速公路将建成并通车,贯穿全区的轨道交通16号线、磁悬浮列车(延伸段)和浦东铁路将开始建设,到2020年黄浦江每2公里就将有一条过江隧道或大桥,市中心到南汇将更方便。河宽 104米的大治河贯穿南汇全区,长达31公里,为内河运输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南汇东北部拥有国际航空港—浦东国际机场,现有1条4000米的主跑道和面积近25万平方米的航站楼,年客流量2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机场二期工程2005年底投入使用,最终计划建成4条跑道,至2010年规划年客流量8000万人次和年货邮量500万吨,成为亚太国际航空枢纽港。

历代名人

宋、元时期,南汇盐业鼎盛,下沙、周浦、新场已形成较大规模的集镇。“水乡”新场更是“歌楼酒肆、商贾辐辏”,有“小小新场赛苏州”之美誉,至今仍是保存较为完整的江南古镇。

北宋末期,宋室南迁,秦少游之孙秦知柔举家寓居南汇;著名诗人储泳也定居周浦,终老是乡,至今存有储泳墓——“木鱼坟”。

明代中医名家李中梓(惠南镇人)著有《医宗必读》,至今仍是中医必读之书。

当代著名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列主义理论家张闻天出生于南汇祝桥乡,至今留有张闻天故居

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为南汇航头镇人,其《傅雷家书》为后人所诵读。

大团镇吴仲超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20余年,对祖国的文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