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20:38
上海市南洋中学创建于1896年,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新式中学,被民国著名教育家吴稚晖誉为“中国之伊顿”,有着悠久历史渊源和深厚人文底蕴。“民国第一外交家”顾维钧、“亚洲摄影之父”朗静山、文学泰斗巴金,著名社会活动家朱少屏等九烈士,“中国现代钢铁冶金学和陶瓷学先驱”周仁等23位中外院士,秦汾、吴南轩、丁石孙等40余位高校校长,以及著名学者钱玄同、爱国将领方莹等各界精英均曾就读于南洋中学。
第二批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上海市心理辅导实验学校;
上海市足球传统项目学校;
上海市花园单位;
上海市青少年行为规范示范校;
2022年9月,被授予2022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状。
现有教职工157人。学校教师平均年龄36岁;35岁以下占56.45%。
学校有特级教师2名,区拔尖人才2位,区学科带头人2人,局学科带头人2人,区中青年骨干教师5人。有29人次获市园丁奖、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光荣称号,4人次获全国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荣誉。
南洋中学教学效果节节攀升,通过近几届连续三年的跟踪评估,在全区统测中,学生优秀率大幅度提高,高考10人中有9人达到本科,为北大、清华、复旦、交大、同济等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子,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及推荐生在高校获得好评,成为学生骨干。如毛成轶同学获得CCTV全国英语演讲亚军,周静、何芳等同学在清华大学学业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施嘉考入复旦后又被选拔去香港中文大学。
南洋中学创设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是上海最早由国人民间自办的新式中学堂。19世纪中叶,在“废科举、兴学堂、育英才”的口号下,王维泰(字柳生)在松江秀野桥畔开办学堂,1896年,校址迁至上海城厢大东门内王氏家祠(省园),命名:育材书塾,进行教学。课程设国文、英文、算学、化学、历史、地理等学科,这些课程的设立,注定了这是由中国人自力主办的民间第一所私人办的“西学”学校。
1900年,王培孙奉叔父王维泰之命,接办育材书塾。王培孙接办育材书塾后,曾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不久即将校名改为南洋中学,时为1904年。1907年,学校在龙华路日晖桥购地6亩,(今校址中山南二路225号)。
1908年,又购地18亩建新校舍。1913年添建理化实验室。尽管从一张摄于1920年前后的学校外景老照片中可以看出,斯时南洋中学并不怎么起眼,周边环境也较简陋,围墙用的是戗篱笆。
但到1926年,随着宏伟、典雅的南洋中学图书馆建成,顿时让人对这所学校刮目相看,它也因此名传遐迩。校图书馆10万多册的藏书更令人瞩目。1930年,为纪念建校35周年,校友会捐建了一幢南洋中学科技馆,内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及阶梯教室。
1956年,南洋中学由私立改为公办学校。
新校园一览
高中科技教育模式探索经过几代南洋人的努力,科技教育已成为南洋的办学特色。科技教育的全面性、实践性、人文性带动了学校整体工作,推动了素质教育的纵向发展,使学校成为一所国内知名的科技教育特色高中。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和探索中,形成“俭朴、好学、自主、求实”的严谨校风,以教育科研、科技教育为两翼,不断加强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和培养学生动手创新能力为传统办学特色。全体教工敬业爱教,探索求真,致力倡导南洋学生“有理想,求进取;会学习,爱科技;能自力,善合作;重实践,做真人。”历届毕业生成为各高校欢迎的合格人材。学校与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的院校结成姐妹学校,开展师生互访,教学交流的系列活动。
周边地铁:地铁4号线(大木桥路站)、地铁7号线(龙华中路站)、地铁12号线(大木桥路或龙华中路站);
周边公交:41、45、104、144、734、933、大桥六线、万周专线、隧道一、二、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