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2-07-04 11:03
南涌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全村总面积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317亩,分为15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总户数886户,常住人口2789人,劳动力人口1900人,流动人口4000人。
全村经济主要以工业为主,村内有内外资企业7家,主要生产五金、针织、家具等;农业在不断优化中调整,主要种植香蕉、果蔗、蔬菜和养殖四大家鱼等。2006年,工农业总产值8014万元,其中工业产值5794万元,占总产值的72.3%;农业产值2220万元,占总产值的27.7%。全村集体纯收入452万元,农村人平收入8114元,劳平收入12434元。
南涌村位于东涌镇中南部,东北面与官坦村相邻,东南面与石排村接壤,西面与大稳村相接,北面连接东涌村和东涌街,南面隔骝岗水道与鱼窝头村隔江相望。因大部分村民在东涌街南面的南涌和濠涌两岸居住,所以叫做南涌村。辖内有大南涌、濠涌、沙鼻寨、掂口尾等自然集聚区。村民姓氏主要有梁、樊、周、麦、黄、黎、彭、冯、陈等。南涌村在建国初期属一区沙鼻乡。1953年属二区东涌乡。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后属东涌大队。1965年与东涌大队分开另成立为南涌大队。1984年改为南涌乡。1987年改为南涌村。20世纪90年代前以种植水稻、甘蔗、蔬菜等为主,90年代后对农业结构进行了调整,大力发展三高农业。上世纪80年末,村积极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现村内有10多家企业,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村内建有东涌镇自来水厂、东涌敬老院、学校、幼儿园、市场等。建设中的东涌大桥横跨骝江水道连接启新路,为南涌村民及东涌人民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村内有广州市保护文物“大炮楼”,此建筑物建于民国期间(1938年),为当时大汉奸李辅群所建,用作修械、护沙之用,当时又称修械所、护沙所,解放后用作医院,2001年修葺后作东涌博物馆。至2009年底,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6亩,共有15个生产队,1个经济社,1间小学,1间幼儿园,总户数1040户,常住人口2865人。
东涌镇南涌村加大农村生产基础设施投入,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搞好技术培训,进行多种经营,有效地促进了集体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产品商品率,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南涌村共有村民2700多人,传统农业是该村的一大支柱产业,全村总面积约4100亩,其中耕地面积为2800亩左右。村“两委”根据当地实际,优化产业结构,指导农民发展多种经营,适当地侧重培养重点产业。该村水稻种植面积250余亩,果芥380余亩,水产养殖440余亩,水果50亩,水产养殖440亩香蕉和蔬菜的种植面积则分别达到了870余亩和660余亩。为了加强村民的种植、养殖技术,提高经济效益,村委会组织村民参加由镇里举办的技术培训班,并且村委会每年1~2次从省农科院请来教授给村民们授课,为村民传授新鲜实用的农业技术。东涌镇还曾经在村里搞过水瓜“试验田”。
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近几年,村两委大力加强水利、交通、农村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2003年,村里投入了320万元的建设资金,兴建机耕路达23公里,方便了村民外出和交通运输;投入60余万元为6公里的内堤全部砌上石头。又投入28万元新买了30个抽水泵,以解决排涝老大难问题。往年雨季村民去村委投诉内涝的现象基本消失。目前,全长3米宽、6公里多长的涌边路和两座涌边桥正在建设当中,预计投资150余万元。由此为农业丰收增添了强力后盾。
“巢”好引“凤”来。自机耕路修好后,土地找个好“婆家”就不再难了,从2003年开始,南涌村试着将村里的部分土地出租给芳村村民种植台湾良种草皮,如今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75亩。记者在绿化草种植地里看到,农民正在摘除杂草和喷洒农药。据了解,他们一年收3~4造,每造的纯收入达700元,草皮每年给村组带来十多万的进账,土地租金从以前每亩800元升到每亩1200~1500元。多年来的农业生产,该村培养了一批种养能手,他们利用技术优势到外拓展种养空间,在周边地区从事水产、香蕉等到行业,赢利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