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城墙

更新时间:2024-08-26 11:32

南溪城墙,原南溪县城城墙,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长江北岸滨江路、顺河路,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

历史沿革

南溪城墙,宋初为土城墙。

南溪城墙现存城墙建于明天顺年间(1457~1464年)。改为石城墙,高约4米,周长约3千米,东西北壕深约3米,宽约6米,设城门七道。

清顺治三年(1647年),因镇压张献忠农民起义,城墙遭破坏。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知县崔光仪整修时,筑双层城楼加马墙约1米,修0.84米垛口,增设城门两道、城楼两座,重修文明门。

清乾隆期间,建望瀛门、广福门。

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培修南溪城墙。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培修南溪城墙,城墙加高0.6米,增筑炮台15座。

清咸丰十年(1860年),重修南溪城墙,在原城墙高度全部加高约1米,女墙内马道通加条石三层,宽1米多,西北两门,增筑大炮台5座,小炮台16座,并对城门城楼进行添换,护城溪加宽加深。

清同治四年(1865年),维修一次南溪城墙,在凤翔门外,增筑月城一座,皇都门北侧,添筑空心炮台各一座。

民国时,军阀混战,南溪城墙略有损毁。

民国三十三年至民国三十五年(1944~1946年),南溪人集资增修文明门前石码头,计高低依次为6台,砌石梯62级衔接其间,与城楼相连。

20世纪80年代,南溪城墙进行维修。

2007年,望瀛门城楼整体修缮。

建筑格局

南溪城墙由古城墙、城楼和码头组成,城墙全长约1109米。现存城墙是在原土城墙基础上改建的,主要以明代砌筑石城墙为主。城墙高约4米,周长约3千米,厚0.5米。明代修筑的城墙,条石是纵向卧砌,条石的长度就是城墙的厚度,墙体较厚。清末民国初,修复时的条石改为横砌,再垒以大号青砖,相比明城墙就薄了一些。清代的修复在防洪功能之外,更注重城墙的战争功能。南溪原有城门9道——望瀛门、萃金门、文明门、广福门、锦江门、服远门、迎恩门、凤翔门、皇都门。现存文明门、广福门和望瀛门3座城楼。城楼砖木结构,歇山顶建筑。

主要建筑

文明门

文明门城楼处于古城墙的中轴位,俗称大南门,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重檐歇山顶,抬梁式砖木结构,一楼一底,面阔三间10.9米,进深三间7.5米,通高17.35米。城楼两侧设台基、山门。楼内设各式寿字花窗、花格灯龙锦通体隔扇门;屋面覆小青瓦,檐下施滴水;正脊塑二龙戏珠、灵芝彩云;戗脊饰仙人、狻猊等脊兽;地面墁铺八方锦青砖。整个建筑翼角高翘,融汇了官式与民间造法。清嘉庆十一年(1532年)培修时,知县邵兆禄书“文明门”三字刻于门额上。楼前有20世纪40年代由集资修建的5台64级石阶码头与之相连,使城楼更加巍峨壮观。

望瀛门

望瀛门位于城墙东段东大街口,俗称东门,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单檐歇山顶穿斗式砖木结构,因登临楼头,可眺望江心瀛洲阁而得名。望瀛门即南溪城的东大门,卷拱型砖石城门,高6.20米,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与其他几个城楼、城墙共同构成了古代南溪的城防建筑。清朝,知县崔光仪为东门题匾:“登皋临流,紫气东来”,后知县邰兆禄又题匾:“紫气云腾”。

广福门

广福门位于城墙中西部广福街口,建于清乾隆年间,单檐歇山式顶抬梁砖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约7米,进深三间约5米,通高8.75米,建筑面积约63平方米;卷拱形砖石城门,高2.76米,宽2.6米,厚约5米。楼前有石码头与之相连。

历史文化

相关历史

民国五年(1916年)初,朱德蔡锷将军入四川护国讨袁,战争结束后率部驻防泸州、南溪一带。民国六年(1917年)6月,朱德与南溪进步女青年陈玉珍结婚,婚后就居住在位于县城官仓街的陈家大院(今南溪朱德旧居)。在南溪6年的学习生活中,朱德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民国十一年(1922年)5月,朱德毅然摆脱了旧军队的羁绊,从南溪城墙的“文明门”码头出发,远赴欧洲寻找革命真理,民国十一年(1922年)11月在德国柏林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崭新的革命道路。

文物价值

南溪城墙为研究中国古代城池防御工事、水利防洪设施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连接古城墙之一的“文明门”城楼,有“万里长江第一门”之美誉,是古城南溪的象征。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南溪城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南溪城墙位于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长江北岸滨江路、顺河路。

交通信息

自驾:自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长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南溪城墙,路程约18.9千米,用时约29分钟。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