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1-20 20:03
南纪门在重庆市城的西南角,有瓮城面向西,城门上号“南屏拥翠”四个大字,正是因为它隔江而对的是南山“翠峰碧峦”景色宜人的风光,是城内市民出城到南岸郊游观光和乘渡船过江的交通要道,因而,南纪门历来是下半城的重要城门之一。
“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说的就是重庆这南纪门专管菜篮子,涌进涌出吃一辈子。现今仍是人们熟知的地名。昔日从长江上游来重庆,首先要经此门,而此城门外江岸平坦开阔,成为重庆木材业集中的码头,木材堆栈一直到黄沙溪。此门又是古重庆有名的屠宰业集中的地方。人口密集,商业繁盛。南纪门名字的由来。南纪,出自《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纪者,理律也,总汇也,是谓该门是水陆两通的重要交通总汇。陆路经黄沙溪上凤凰梯到鹅公岩、石桥铺与上成都的东大路相通。现今的南纪门,成为与南岸直通的长江大桥北桥头的起点,更为繁华了。
儿时的记忆里,南纪门是一个铺着青石板的大院落。两扇磨得很光滑的厚重木门,门扇上雕刻着梅花喜鹊的图案,有的地方还残留着淡淡的青蓝色,散发着不可名状的静谧气息;记忆最深的是早晨醒来听到的声音,轮船的鸣笛,鸟儿的啁啾,还有锅碗瓢盆的交响,具体的声音已记不真切了,只是一种感觉,有韵有气有滋有味的一种挥之不去的感觉……
后来长大了,南纪门的子院也被拆掉了。搬到城外的高楼里很久都不习惯,怀念我们的南纪门,怀念江里的鱼江上的船江边的风,怀念那些大院里的温暖而热闹的气息。真切地觉得那段时光的一去不返。虽然电梯的上下不如当年院里院外的方便,但因了长江,因了船笛,因了“上上下下的享受”,慢慢地仿佛找回了过去的生活……
南纪门地处重庆古城的南面,南临长江、位置靠西,大城门外有瓮城拱护,是重庆城区靠长江一线最西处的一道城门。据民国《巴县志》记载:上世纪三十年代,从朝天门、东水门、太平门、储奇门、金紫门直至南纪门,沿长江江岸城区,一条通 衢大道上,各行各业的商家店铺,鳞次栉比,连街逶迤,多达1478家。
那时,从朝天门一路走来,经过闹市商业长街,到达南纪门算是走到了尽头,离出重庆城也就不远了。
名儿起得风雅,颇有几许诗意,南纪门为何得这么一个好名号?南纪门之得名,说来并非全按地理方位,而是经过一番咬文嚼字,穷经阅典,这才最后厘定的。
“南”的本义是方位名,与“北”相对。“南”,又是古代南方音乐的总称,《诗经·小雅·鼓钟》“以雅以南”。风雅之南音,由此而来。“南”还有一种用法,人们辨别山之阴阳时就把山之南,呼之为“阳”。
明重庆卫指挥使戴鼎是个武夫,他却读过几本书,或许听取了读书人的意见,最终取《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诗意,将重庆城南西尽头的这道城门,起名叫做南纪门。
“滔滔江汉,南国之纪”。诗,大约写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距今少说已有两千多年了。滔滔,言大水貌;江汉,指的是江水汉水;纪,即纲纪,谓经带包经之地也。宋代大学问家朱熹便作如是注解。若将其译成白话,大意是:“江水汉水浩浩荡荡,纵横交汇也在南方。”
再通俗来讲,这诗的本意是:江汉之水,纲纪南国之众流,使之归纳大海。戴鼎将其假借过来转用,喻意长江之水容纳百川之流,汇聚渝境,出却夔门,东归大海。方才在长江入渝境,首当其冲迎面相接的重庆城南西角处开了道南纪门的吧!在戴鼎的眼底心中,南纪门纲纪西来岷江诸水,汇聚巴楚之水,滚滚朝东,直奔大海。
坐北朝南,直面长江,南纪门既是水上门户也通陆路,顺着城外河湾还有一片宽阔平坦的沙滩。江对面有樵坪山,城岸边经雷家坡、石板坡、燕喜洞古栈道可直达菜园坝,沿途也是一片山冈。江南江北,山峰对峙,苍翠掩映,一道屏障,天然浑成,故而南纪门大城主城门上,特地大书四字:南屏拥翠。
位于城南西尽头的南纪门,城内的豪门巨贾却不少,最为显赫的首推韩家大院和文家大院。韩家大院主人韩成,自康熙三十九年出任重庆镇总兵以来十七年官运亨通,逝世后被追赠为都督,光宗耀祖。文家大院是座颇具规模的明清古建筑,至今还留有条“文家院”街,使人遥想其当年之辉煌。南纪门有条小道名水沟巷,上世纪之初,巴渝著名学者教授,教育家兼有“儒医”美称的文伯鲁老先生,就是出生在这里。
南纪门外,一箭之地,长江河岸一带早年是农田沙坝,居住于此的是种菜为生的菜农,是地得名菜园坝。菜园坝的蔬菜是专供城内百姓的,批发市场设在南纪门,每天来此卖菜买菜的人流如潮,一句民谣,流传开来:“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
纪实写真,毫不夸张。南纪门岂止是蔬菜市场,黄沙溪的竹木材也是从这里运送入城的。抗战时将二十梯、螃蟹井、回水沟、王爷石堡、厚池街、马蹄街、文家院打通修公路,沟通南纪门与上半城的中兴路,极大地方便了南来西往的人们,也减轻了蔬菜商、竹木商运输劳顿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