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泽鹿

更新时间:2024-07-01 22:35

南美泽鹿(学名:Blastocerus dichotomus)是鹿科、沼泽鹿属动物,是南美洲最大的鹿,体长达2米长,肩高1-1.2米。雄性动物的体重可达150千克,雌性可达100千克。身体呈赤褐色,在冬天,它们的毛色会转为更深色。该物种的臀部及眼睛周围都有白色斑纹。尾巴呈较淡的赤色,长10-15厘米。它们的脚很大,趾间有具弹性的膜,能帮助游泳及在沼泽地上行走。

形态特征

南美泽鹿是最大的南美鹿,头体长度通常不到2米,肩高为1-1.2米。一般体重150千克。其部分特征是其成熟时具有8-10角的大型多角鹿角。只有雄鹿有鹿角,鹿角呈网状,长60厘米。夏天毛皮呈红棕色,冬天则变成深棕色。尾巴呈红橙色,浓密,长10-15厘米。该物种的脚很大,蹄之间有一层弹性膜,这可能有助于防止它们在沉入自己喜欢的沼泽栖息地的泥浆中。腿在跗关节以下呈黑色,口吻上有一条黑色带子。有白色的眼环,耳朵很大及耳朵边缘呈白色。雄性在一年中的任何特定时间鹿角都不会脱落,并且可能会保留鹿角近两年。小鹿单独出生,毛色成熟无斑点。

栖息环境

南美泽鹿只栖息在沼泽、潘塔纳尔湿地及大峡谷,一般在水深达半米的地方。它们是游泳能手。沼泽中高的植物可以帮助保护它们隐蔽,以防止天敌的侵害及提供食物。喜欢有积水和茂密植被的沼泽地。它们还在雨季利用被洪水淹没的稀树草原,但在旱季则靠近茂密的芦苇丛或靠近永久水源的类似植被。周围的山区地形也可能是有利的,但这可能是人类狩猎压力的产物,因为进入山区可能是最困难的。

生活习性

行为

南美泽鹿不是占据地盘性的物种,领地意识不强。一般会在它们的分布地周围觅食。通常是黄昏时分最活跃。有些种群夜间活动,但会按季节及特定情况而改变。具体取决于季节和狩猎压力。南美泽鹿通常单独活动或成2-5只的小群,偶尔也会观察到较大的群。它们在雨季分布广泛,活动范围很大,但在旱季则集中在水边。雄性比雌性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南美泽鹿是独居的,或是以少于6头的群族聚居。

食性

南美泽鹿是草食性动物,其饮食与其他种类的鹿相当,但南美泽鹿主要吃水生和河岸植物。胃分析发现,睡莲和其他叶子、草和水草均有食用。一项研究发现,草类占其饮食的约50%,豆类占31%。

分布范围

分布在阿根廷、玻利维亚、巴西、乌拉圭及巴拉圭。以往遍及整个南美洲,但截止2016年,该物仅的分布区域仅限于在亚马逊地区的巴西巴拉那州及巴拉圭。

繁殖方式

发情通期常发生在10-11月,但繁殖季节可能不固定,雄性之间似乎并不特别具有攻击性。据报道,5-9月以及9-11月有新生小鹿。孕育期可能长达一年。妊娠期约为200日。每胎一般会产一头幼鹿,有时会多达两头,介乎10-11月间出生。出生时的幼鹿是白色的,一年后就会有像成年的毛色。

保护现状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6年1月28日——易危(VU)种。

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Ⅰ、附录Ⅱ和附录Ⅲ》(CITES)2019年版附录Ⅱ。

种群现状

尽管巴西1995年的调查显示南美泽鹿的数量比以前记录的要多,但该物种在其大部分分布范围内正在减少。PHVA研讨会收集的信息表明,巴西仍有大约41,000只南美泽鹿存活(Pinder 1996年)。在阿根廷,伊贝拉沼泽中的动物数量估计约为2,000只,其他重要种群来自福尔摩沙和巴拉那河三角洲(Varela等人,2001年)。在玻利维亚,贝尼稀树草原和诺埃尔·肯普夫国家公园有几个种群,2004在潘帕斯荒地进行的种群数量调查估计,马迪迪国家公园北部有700只鹿(Gomez和Ríos-Uzeda 2004年)。

巴拉圭的主要种群分布在人口密度较低的亚西雷塔地区。据报道,巴拉圭的大多数种群在20世纪70年代都在下降(Jungius1974年,1976年)。在秘鲁,该物种在Pampas del Heath地区有少量出现(2002年)。乌拉圭对该物种的最后记录可以追溯到1958年(Ximenez等人,1972年;González,1994年)。

主要威胁

由于过度捕猎以及农业、种植园和水坝对湿地的改造,南美泽鹿的数量正在减少。在巴西和阿根廷,水电项目消除了许多大河沿岸的洪泛区栖息地,包括蒂特河、巴拉那河和格兰德河,而养牛场则严重减少和破碎了栖息地。与家畜的竞争可能是一个主要威胁,与金矿开采相关的水道污染是潘塔纳尔湿地的一个严重威胁。牛疾病的意外传入可能是20世纪70年代玻利维亚报告的巨大损失的原因,当时据报道繁殖障碍很常见(Mann和Schuerholz 1977年)。Beccaceci在1994年还提到疾病、狩猎和与牲畜的竞争是阿根廷伊贝拉自然保护区可能的衰退因素。在巴拉那河三角洲,沼泽地转变为外来树木种植园和狩猎,威胁着阿根廷的南美泽鹿种群(Varela 2003年)。在巴西,蜱虫感染是继巴拉那河流域栖息地丧失之后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之一(Szabo等人,2003年)。

免责声明
隐私政策
用户协议
目录 22
0{{catalogNumber[index]}}. {{item.title}}
{{item.title}}